西元1924年,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第一代的市役所設置於哈瑪星湊町,建築物是購買舊有房舍改建而成。但作為一重要行政機關,採用舊有民間建築,不僅空間狹隘不敷使用,而且難以彰顯殖民政府的權威。在日本殖民政府的南進政策之下,高雄市的發展極為快速,因而在多次都市擴張計畫進行的同時,於1929年,主要行政中心—高雄州廳正式遷移至前金愛河畔,而做為配角的高雄市役所則隨之規劃搬遷至州廳的對岸,即因高雄川(愛河)整治而獲得的新生地。在1939年9月,位於高雄川畔的第二代高雄市役所正式落成啟用,與先前完工啟用的高雄州廳、青年會館、商工獎勵館等建築並列於高雄川兩側,這群建築展現了日本帝國「南方玄關」之氣勢。但好景不常,在二戰末期美軍的空襲下,日本帝國「南方玄關」成為最顯著的目標,高雄州廳遭到轟炸,受損慘重。國府來臺接收時,日治時期原5州3廳的州廳建築,大多被沿用為市政府,例如新竹、臺中、臺南、澎湖和花蓮。唯獨高雄州廳殘破不堪,只得將市政府設於下一階的市役所建築。於是這棟建築在改朝換代,地方制度改變後,就這樣維持了市政府的身分。直到1992年。在市府計畫搬遷之時,才規劃將這棟建築改造為「高雄歷史博物館」。經過數年的籌畫準備,至1998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建築物本體則在2004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第二代高雄市役所興築之時,已是日治時期末期的1930年代,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氣熖正盛,這時的高雄市是「工業化、南進化」的重要城市,已經進入準戰爭狀態,不僅成立許多以軍需為主的重工業工廠,公共建築方面更常見到所謂和洋融合的「帝冠」式建築外觀,即在以西洋式建築本體的上方,加上和式的四角攢尖頂與琉璃瓦大屋頂。而為因應戰時防遭敵機轟炸,建物外觀則以淺綠的國防色系為基調。另外在一樓的大門入口外設有車寄,車寄頂部為戶外平台,具有校閱與典禮司令台的功能。整座建築的設計,完全是以備戰作為考量,同時期的高雄火車站建築,也是類似的設計。這種「帝冠」式建築在臺灣現存數量較少,如果想仔細了解,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無疑是個很好的教材。
由於這棟建築已經作為博物館好多年了,老狗已經多次造訪,每次都發現內部展覽內容不同。還沒到過這裡,但對它有興趣了解的朋友,就跟著老狗的腳步,一起在夏日午後來吹吹冷氣、逛逛博物館吧!!
第一組照片,放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前方及左右側全景照。
從這組照片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帝冠式建築的特色—左右對稱、四角攢尖頂和厚重牆面上的直線線條裝飾。
由於高雄市役所落成於1930年代末期,正是日本軍國主義積極對外擴張之時,因此連「高雄市役所」這種低位階的官署建築,同樣花費不貲來興建,目的不外展示國力及統治權,另方面則為對外面臨戰爭時做為準備。
另外,在建築前方有2座日式石燈籠,頂部造型和主建築屋頂相近,照片中可以看到。
- 左前側視
- 正面視
- 右前側視
站在建築物的正前方,會發現這造型就像是個「高」字,應該是建築物設計上的巧思。
寶瓶式的塔尖、日本菊花圖騰的飾帶是主要裝的裝飾,而各種不同造型的窗,如八角窗、弧形窗等,為1930年代流行的直線線條裝飾牆面增添許多變化。
大門入口外的車寄造型相當厚重,同樣以水平直線線條裝飾。

而中央及左右側共3塔,是這棟建築視覺上的焦點。屋頂是四角攢尖頂,顏色像是鋼盔,頂部有寶瓶造型,是和式或中式建築中常見元素。
中央尖塔位置較高,塔下四週都是窗,應該是考量到室內採光的設計。
中央主塔下方的弧型窗,為正面的造型增加了些變化。
- 中央主塔左視
- 中央主塔右視
- 主塔下方窗
- 右側副塔
- 左側副塔
車寄內是大門,而在大門之前一個區塊,稱之為「踏入」的設置。

建築物的大門,保留當時大門的外觀。

走入大門,第一個見到的是Y字型的樓梯,以及柱頭刻有混合式紋飾的立柱。
在這個稱之為「廣間」的空間,所要傳達的還是日本殖民統治政權的威嚴。

由樓梯下方往上看,更能感受到統治者威權所帶來的壓力。

「廣間」空間的天花板及柱頭,有很漂亮的裝飾。

在廣間一隅的紀念品賣店。

樓梯後方的牆面上,出現這面余光中的詩。

從「廣間」往左右側各有一條「廊下」,就是中文的走廊,在它的左右側各有一個完整大空間,在日治時期作為辦公室,現在則做為博物館展場之用。
照片中是右側廊下,圓弧頂的造型相當優美。
在老狗參觀的那個時候,正巧遇上高雄38行政區中的六龜與杉林特展。
過去老狗來參觀時,也曾看過其他行政區的展覽。

六龜與杉林特展主要是以說明這2個行政區的特色為主軸。
- 展場入口
- 杉林和六龜簡介1
- 杉林和六龜簡介2
- 杉林和六龜簡介3
- 杉林工藝特色—葫蘆雕刻
- 六龜環境簡介
- 六龜在地信仰-公廨
- 六龜物產簡介1
- 六龜物產簡介2
- 六龜物產簡介3
位在建築物後方迴廊的另一個展區—高小雄冒險記,提供小朋友進一步了解高雄的區域。

整體上有點像是兒童遊戲區。

建築物左側廊下,現在是另一個特展—「臺灣教育典藏展@高雄」使用中。
- 「臺灣教育典藏展@高雄」海報
- 荷治時期的教育
- 日治時期的近代教育
- 日治時期教本1
- 日治末期的教育狀態1
- 日治時期教本2
- 日治末期的教育狀態2
- 國民政府時期
- 國府時期教本
- 高雄老學校分布圖
在廊下的末端是原本建築物的次要出入口,在228事件中變成了人員的逃生口。

建築左側的廊下空間,和右側造型相同,都是一連串的拱門造型,而兩側同樣是原本的辦公室空間,現在做為展間。

這條廊下另一側的展間同樣是「臺灣教育典藏展@高雄」在使用。
但是是從受教者的角度,來看教育制度的變化。
展出的內容,許多都是我們這一輩的記憶。
- 日治時期的師生
- 日治時期的師長
- 國府時期的夏日國小學生制服
- 國府時典的衛生教育
- 運動會
- 遠足郊遊活動
- 一直都存在的補習班
- 班習班招生海報
二樓空間的分布,在正前方主塔下的位置為市長的辦公室。後方則分為左、右兩個大空間。一側為正廳、另一側為大禮堂。通往副塔下方的廊下則位於建築內部大空間的側邊。
這是通往左側的廊下。

左側大空間,現在是特展室。老狗造訪時展出的是「奇蹟的箱子-高雄貨櫃海運50年」。
- 入口海報
- 貨櫃在地化
- 貨櫃開展
- 貨櫃碼頭
- 全球貨櫃挑戰
- 貨櫃船模型1
- 貨櫃船模型2
- 貨櫃船模型3
- 多用途貨輪模型
- 貨櫃天車模型1
- 貨櫃天車模型2
- 貨櫃堆疊遊戲
另一邊大空間旁的廊下。

原本的市長室,現在是常設展「二二八‧0306」的展出空間。
高雄市役所是228事件中的主要場景,多人在此地傷亡。
如果想知道228事件時,在高雄地區發生的故事,這個常設展的內容就很值得細看。
- 大型海報
- 在228發生時的市役所動態模型
- 說明地圖
- 故事的一部分
- 相關文史資料說明
在一樓通往二樓的梯間,有座非常漂亮的時鐘。
不過這是不是古物,老狗就看不出來了。

從梯間往下看二樓的場景。

在梯間往三樓的位置看去,就會見到另一個利用三樓的迴廊空間所進行的展覽—「打狗古事-土地、城市與邊界的輪廓」的海報。而更上方的窗子則是設在中央主塔下的採光窗,這樣的設計讓天井本身也較其他的建築物來的亮。


三樓的特展「打狗古事-土地、城市與邊界的輪廓」,除了展出文字海報之外,還展出了0件古物。
- 說明海報1
- 說明海報2
- 說明海報3
- 鳳山縣新城外北門門額
- 鳳山縣城西門門額
- 界碑等文物1
- 海關界碑
從三樓慢慢走下樓梯,看到這個樓梯柱頭,很特殊的圖騰。

逛完了,要離開歷史博物館前,到馬路對側來拍一張把建築物全景納入的全景照片,作為這房分享文的結束。這座地方博物館面積並不大,但展出相當有內容。在不收門票的希望下,希望它能好好的繼續保留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