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幸,在旗山區工作服務的機會,為此更瞭解旗山人文古蹟,
朝往地方信仰中心走訪旗山天后宮,認識古蹟,瞭解地方上宗教文化的認同!

▲旗山天后宮-廟體外觀

▲旗山天后宮-「天后宮」牌匾

▲旗山天后宮-壯麗的牌樓
旗山天后宮與蕃薯寮土地公廟(福德祠)有歷史淵源的關係!
話說媽祖廟興建時期,地方人士集資共同出錢出力的捐贈碑,以完成建造旗山天后宮。
媽祖廟建廟於清代嘉慶二十年所啟建,旗山地區最主要的河川為楠梓仙溪,通到林園出海口,
所以早年先民至大陸迎請媽祖神像渡海,從林園登岸,再沿著楠梓仙溪來至旗山;
係由明鄭時期,鄭成功登台,由陳天華天地會迎請媽祖來羅漢門外蕃薯寮渡口奉置,
所以媽祖稱之為海神,為何旗山是山上會有拜媽祖的典故。然而媽祖最早是奉祀在蕃薯寮土地公廟(福德祠)旁,
地方人士感念參拜媽祖靈蹟顯赫,因此集資於清嘉慶二十一年開始於此地建廟至道光四年落成,
廟宇方位座向為座西朝東,才再將媽祖迎請至此供奉!
(附註:根據旗山天后宮廟祝-朱進成先生導覽解說旗山天后宮媽祖廟的由來)

▲碑名:興建天后碑誌
年代:道光四年二月(西元1824年)
位置:三川門左壁
材質:花崗岩
形式:額刻碑題
因此,筆者也走訪蕃薯寮土地公廟(福德祠),探尋一下這歷史人文脈落

▲蕃薯寮土地公廟(旗山福德祠)-廟前正觀

▲蕃薯寮土地公廟(旗山福德祠)-正殿廟堂

▲蕃薯寮土地公廟(旗山福德祠)-清代道光年間「厚德載物」牌匾
參訪欣賞完,蕃薯寮土地公廟(旗山福德祠)後,我們再把焦點移回來,旗山天后宮吧!
首先,我們來到正殿,仰頭一望,看到鼎盛香火煙薰的清代道光年間「坤德配天」的牌匾,滿有古色古香的!

▲旗山天后宮-清代道光年間「坤德配天」牌匾
來到正殿媽祖面前,莊嚴肅穆的廟堂,慈祥的對著信眾微笑,傾聽香客們的祈求的心願,筆者雙手合十誠心誠意地向媽祖祈福!

▲旗山天后宮-鎮殿天上聖母媽祖神像
鎮殿媽祖(軟身媽祖5尺8寸),四肢關節皆可活動,目前台灣有四尊,在明鄭時代,鄭成功於1661年攻打澎湖收復台灣,由鹿耳門嶼登陸,在鹿耳門顯宮奉置,才由陳天華天地會請來羅漢門外蕃薯藔渡口奉置建廟完成才入廟為鎮殿媽祖,故在台有351年,在大陸賢良港天妃廟有15年,于今(2102)共有366年歷史。
正殿上方懸有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坤德配天」匾額一方,約二百年歷史。
本宮2媽祖雍正元年1723年與阿里港(里港)雙慈宮媽祖同年由台南大天后宮同時分香,故阿里港與蕃薯藔居民稱呼旗山媽祖三姑婆,里港媽祖二姑婆,台南大天后宮媽祖為大姑婆。

▲旗山天后宮簡史(西元2012年紙本印製)
附註:以上旗山天后宮媽祖神像說明,參考資料截錄於「旗山天后宮簡史(西元2012年)」紙本印製文章!
正殿前方還有五營令旗,媽祖婆召喚鎮守四方的兵將!

▲旗山天后宮-五營令牌及令旗
廟堂前方,當然少不了媽祖婆的左右護法-千里眼順風耳將軍,
不曉得各位看倌們有沒有發現,旗山天后宮最為特別之處是廟堂殿上,供奉四尊千里眼、順耳風將軍!
原來是因為廟堂供桌左右方的千里眼、順風耳將軍是前期來自於大陸雕刻的神像,
而廟堂供桌左右方前方的千里眼、順風耳將軍是後期另外在臺灣雕刻的神像,
來自海峽兩岸的雕刻師傅,各有不同藝術風格的雕塑形式,可供信眾們細味欣賞喔!

▲旗山天后宮-廟堂左後方-千里眼將軍(自於大陸雕刻的神像)

▲旗山天后宮-廟堂右後方-順風耳將軍(自於大陸雕刻的神像)

▲旗山天后宮-廟堂左前方-千里眼將軍(自於臺灣雕刻的神像)

▲旗山天后宮-廟堂右前方-順風耳將軍(自於臺灣雕刻的神像)
參拜正殿媽祖後,朝往廟堂的左、右兩殿,參拜陪祀神祇

▲旗山天后宮-廟堂左殿陪祀神祇-境主公

▲旗山天后宮-廟堂右殿陪祀神祇-註生娘娘
旗山天后宮的註生娘娘供桌前,還有金鏟子,提供給新婚求子夫妻共同來求金鏟子,
因為鏟子諧音同「產子」,心誠則靈~祈願早生貴子的寓意喔!
廟堂左右兩側還有放有每逢媽祖出巡的執事牌喔!

▲旗山天后宮-廟堂左方執事牌

▲旗山天后宮-廟堂右方執事牌
千萬別忘記了,這樣巡拜完就要離開了喔!因為桌下還有虎爺公~

▲旗山天后宮-廟堂供桌下方供奉的虎爺公
完成正殿廟堂的參拜後,前往左側-文昌殿

▲旗山天后宮-文昌殿
參拜庇佑莘莘學子們的五文昌帝君

▲旗山天后宮-文昌殿五文昌帝君牌位
另外在左偏殿上,還有太歲星君

▲旗山天后宮-太歲殿
走訪參拜完左殿諸位神祇後,接續下來就參拜右側-集樂社

▲旗山天后宮-集樂社
集樂社所供奉神祇是田都元帥及五大先師

▲旗山天后宮-集樂社-田都元帥(前)及五大先師(後)
另外,還有很喜歡吃炮的桌上金虎爺喔!

▲旗山天后宮-金虎爺
旗山天后宮,還有供奉為有情人終成眷屬牽紅線,締造美好姻緣的月下老人公

▲旗山天后宮-月下老人殿
介紹完,旗山天后宮各廟堂殿上所供奉的神祇後,還有一處不能錯過喔!
那就是「龍泉神水」,據說經過媽祖婆加持過的神水,提供給信眾們飲用,保平安!

▲旗山天后宮-龍泉神水
生活忙碌的我們,到廟宇參拜諸佛神聖時,祈求自我心願時,
不妨放慢腳步,細味品足一下寺廟內的各式建築風格、裝置藝術及彩繪壁畫,極富特色及教化人心的意義喔!
如旗山天后宮的大門,建築構體是以閩式建築,
且有分三川門,左邊是龍門,一般我們拜拜是就是走龍門進去,再從虎門出來;
再來看到門面上的圖騰,是比較古老的建築才有,而一般人看來就是個圖案,但其實它裡面有包含字體及意義,
而此圖就像一個胡蘆的樣子,上方也蝙蝠做上蓋,下方間為螭虎盤繞成胡蘆形貌,此為「螭虎圍爐」,具有祈福之意!

▲旗山天后宮-「螭虎圍爐」
廟宇門面兩邊有看到兩個洋人扛厝角,古時來說有二種意義:
(1)男人要有責任扛起家業之意。
(2)早期荷蘭人侵台統治臺灣,壓榨臺灣人,而現在換臺灣人自主統治管理,
所以廟宇的厝角就改換洋人來幫忙扛厝角,意謂換臺灣人來壓榨洋人的寓意!
然而,據廟祝朱進成先生,較為認同第一種說法,希望男人都要用責任感,肩負扛起家業之意!
另外樑上有一個垂獅、孔雀及垂蓮花這都是廟宇裝飾門面,以完成廟宇門面的完整性。

▲旗山天后宮-憨番扛厝角
再來進到龍門(古有「左進右出」之意)而左為青龍,稱之為龍門;而右邊則為白虎,又稱虎門,
因此,來到廟宇參拜時,就必需要走龍門出虎門。
中門,則為給神明進出使用,所以信眾還是走左、右兩旁的邊門,以示遵重禮儀!
另外龍門上面有壽字,也皆為裝飾使用!

▲旗山天后宮-龍門上面建築支柱構成一個「壽」字
門面上有門聯,倘若我們到廟宇參拜時,不曉得該廟供奉主祀為何神,從門聯上也可以觀察得出來,
如:旗山天后宮的左龍門及右虎門的門聯第一個字,依序為「天、上、聖、母」,就可以發現是"媽祖",
因而得知,來到媽祖廟。

▲旗山天后宮-左側門聯兩邊的第一個字為「天、上」

▲旗山天后宮-右側門聯兩邊的第一個字為「聖、母」
旗山天后宮的門口還有一座清代古樸的碑,「立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文,內容敘述著清代時期,臺灣有很多羅漢腳(單身男子),
經常聚集在廟埕或門口,聚眾滋事,紛擾民眾,因為清代官員特向朝廷稟報此事,由皇帝頒佈下令此碑,
明令這些羅漢腳不能再此滋事,否則嚴加法辦,致此,恢復廟埕前的寧靜與詳和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