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最著名的畫作之一,最早的版本屬於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現藏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
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畫中無論人物、牲畜或屋宇、交通工具都栩栩如生,令人讚歎。
《清明上河圖》原創者—北宋畫家張擇端共用十年畫成這幅巨作,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禍後流入民間,歷經輾轉,五度進入明、清皇宮,1931年被末代皇帝溥儀和兩件仿本一起帶至東北,但溥儀也不知何者為真品。
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當成贗品處理,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楊仁愷等人從庫房的贗品堆裏鑒定出真跡。
作者-北宋名畫家張擇端
被譽為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出於宋代名畫家張擇端的手筆。然而關於張擇端的生平,卻鮮有文獻記載,僅畫卷尾後有金朝官員張著在1186年寫下的跋文有簡單提及,因此歷代對張擇端其人爭論不斷,有說他是北宋人,有說是南宋人,更有說是金人。
在張著跋中記載的是,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省諸城市)人。他擅長描繪舟車、市橋、人物、山水等,獨具風格。
據說,張擇端早年在開封遊學,後來習畫,曾在北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後因故丟官居家,以賣畫為生。張澤端擅長「界畫」,即是依特定工具和界尺引線作畫,主要是以直線勾畫飛簷樓閣等建築,他尤其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等。
他的作品大多失傳,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清明上河圖》,相傳是在宋徽宗時完成,這幅以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細緻描繪了市俗生活,生動重現北宋汴京時的繁榮景象。
以上資訊 轉載網路資料 http://river.ishow.gmg.tw/wisdom_river_01.html










多圖請至無名網誌: http://www.wretch.cc/blog/edsheen820/81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