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推燒肉屋,個人去過兩次,第一次沒什麼特別印象,數年前當去第二次時,送上來的那盤豬肉結了一層的霜,烤的時候就看這那層霜化成水包住了那片豬肉,吃了半口就買單了(親友推燒肉屋,我個人不推)。 當時燒肉屋用的杯子全都刮花了,不知現在是否有改善。 有人提到碳佐麻里,六年前吃過,食材多樣化、美味、裝潢好,但印象中那家並沒有吃到飽的菜單,現在有了嗎? 燒肉大將、石頭、東大門、碳燒本舖還有以前的野宴都有吃過,無論食材鮮美度與種類,個人比較推大吉食燒,大吉食燒雖然高出50元~100元不等的價格,但是一成的價差,對個人感受卻有好與壞的差別,價值勝過100元的差別,這也端各人對食物是否講究。 當初會嚐試大吉食燒是因為遍嚐了許多燒烤店,個人偏愛牛舌,而炭燒本舖在牛舌上灑了太多黑胡椒與生菜的方式不符合個人口味, 而大吉食燒的牛舌雖然有醃過(店長述),但是仍保有原味,由於日本友人建議烤熟牛舌後沾少許檸檬汁與鹽巴,因此大吉食燒的料理方式比較深得我心。 食材鮮美並不能光看上菜時的外觀,烤過後吃起來的口感才是重點,內行人應該明白我在說什麼。 至於高雄大吉食燒的漏單情形,我下次去吃時一定幫大伙用力地向店長建議一番。 有人提到許多店家每次上菜那盤菜都只有兩三片肉,其實那是標準化作業導致,一般我新去一家吃到飽的店時,會詢問服務生一份有多少片(量),其實他們也不喜歡跑來跑去,第一次點菜時可以點快一點然後點多兩三份,像我愛吃牛舌,我第一次就會點三~四份牛舌,然後快速點完讓他們早一點向廚房下單,當然啦,電子化WI-FI點菜系統的確可以讓顧客少等一點時間。 客人早點吃才會早點走嘛,遇到那種愛聊天的客人,那也只能由他去囉。 我一般是吃飽了就想快點到下個地方活動活動,畢竟時間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