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ian wrote:我是台北市都市叢林土生土長的人,曾受住眷村同學之邀到她家坐坐,對於出門不鎖門,印象深刻, 我小時候住南部(不是眷村)也都是不鎖門的,前2年去南部拜訪親戚,他們現在平常也不鎖門,我覺得還是鎖一下會比較安心。童年和故居是最值得回憶的,不過我真的不怎麼贊同眷村這種特殊形態的社區繼續存在,以前我的工作要到客戶家服務,去過的眷村感覺上就是和村外的世界有距離、隔閡,新加坡政府規定住宅大樓的住戶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都不得超過一定比例,光是這點台灣就輸新加坡了。
看到你得圖文,讓我想起我小時候的生活...台灣不論哪裡,眷村的生活圈都是大同小異的!台中的平等新村,變成現在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光大新村,變成光大新城(國宅)還有好多眷村都變成國宅...新的住宅很新穎舒適是不錯,但終究是少了點眷村裏爺爺叔叔伯伯奶奶婆婆阿姨嬸嬸姑爹姨爹長輩們的溫暖...當然!台灣本土的3合院或4合院或2.3棟透天住宅的人情味也是挺濃厚的~!這大概是7年級生所體會不到的吧??
看了版大的文章真是感觸良多...我長大的鳳山工協新村和實踐4村已經全都消失了,但現在還是時常想起小時候的景象,熱鬧的菜市場、隔壁打小孩的聲音、矮到不行的圍牆、在樹下圍著聊天的爺爺奶奶......雖然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優渥許多,但總覺得心裡少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