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縣舊城 - 東門

細說從頭

左營是明鄭時期宣毅左衝鎮屯墾的重鎮,屬於萬年縣,清康熙22年佔領台灣後,翌年設台灣府及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其中鳳山縣治設在興隆莊(即今日高雄市左營)。當時尚未築城,只有一象徵性土堡。

清代的鳳山縣人口很多,非常富庶,每有動亂,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清康熙60年(西元1721年),發生鴨母王朱一貴反清事件,輕而易舉的占領鳳山縣,亂平之後,當時的鳳山知縣劉光泗覺得興建城牆有其必要性,於是主持興建土城於左營(西元1722年),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左倚龜山,右連蛇山,城外另有護城河環繞,這是台灣首座正式的城池。

雍正12年(西元1734年),知縣錢沫又在城外環植三重棘竹,以加強防衛能力。乾隆25年(西元1760年),知縣王瑛增設大砲臺四座於四門,作為防衛的重武器,加強火力。

到了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起事抗清,鳳山縣城被攻破,許多官員殉職,清廷認為左營的鳳山縣城不易防守,就在埤頭街(今高雄縣鳳山市)再築新城,原來在左營的鳳山縣縣城即被稱為舊城。

嘉慶10年(西元1805年)海盜蔡牽犯臺,又攻陷鳳山新城,於是有人提議再回到舊城,因為舊城連山面海形勢較雄偉,重建舊城呼聲日日升高。

在官方和民間共同商議之下,終於在道光五年(西元1825年)由知縣杜紹祈監督,重建舊城,改土城為石城,翌年中秋節完工。此城範圍擴大,內含龜山,外連蛇山,城牆高一丈二尺,寬一丈五寸,闢建鳳儀、啟文、奠海、拱辰四門,上有城樓,下有城濠,四個角落各築砲台。城內衙門、倉庫、監獄樣樣具備。建築材料是以咾咕石及三合土、灰漿水為主,非常堅固。城門洞以來自大陸的花崗石砌半圓拱而成。這是台灣第一座石城。

但舊城完工後,缺失不少,縣官想回到新城辦公,理由是(1)新城教育文化勝於舊城(2)舊城狹小低濕,飲水缺少(3)新城位置近打狗港,是商業重地,人口又比舊城多(4)新城民眾不願遷移。所以在官紳請願下,縣治搬回新城,左營舊城亦漸荒廢了。

此後雖無遭遇兵之禍,但到日據時期,因為左營都市計畫,開闢道路而拆部份城牆,戰後政府將部份劃入軍區,加上多次拓寬道路,也拆毀了部份城牆,舊城在這種得不到重視的情況下,只剩一千多公尺城牆及東、北、南門。幸好民國74年,左營鳳山縣舊城被列為高雄市唯一的第一級古蹟,終於獲得重視,並於民國80年修復完工。

---------- 以上引述網路上的歷史典故

舊城四門之 東門(鳳儀門)
東門稱鳳儀門,取自書經中「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之意。位於城峰路與東門路的丁字路口,城牆現存五百多公尺,城外有條三百公尺長,三公尺寬的護城河,流水環抱,古意猶存。


政府在近幾年前才整修四門,並立牌解說,內文除了對舊城的歷史做解說外,還針對東門的特色做介紹,先閱讀此牌可對舊城有更深入的了解


城外的護城河現在已乾涸,氣勢不再,看起來有點像條水溝 @@" 不過下雨的時候還有點護城河的氣勢;城牆於整修後恢復以往的生氣,目前保存了約500公尺的牆面,可一窺曾經是軍事重地的過往


城門雖然已經斑駁不堪,卻更顯古意,厚實的城門以咾咕石及三合土和著灰漿水堆砌而成,看來相當堅固,在清代儼然是個牢不可破的守備(但是還是被林爽文攻破了...


穿過城門猶如走過時光隧道,外面的繁華好似雲煙,城門內異然清幽... 正面門額題為「鳳儀門」,內額題為「東門」,走過城門時抬頭上望,可以看到古城門的石造門榫


東門的特殊景觀,馬道入口有硬山式燕尾脊,門寬1.79公尺,目前只有在舊城與恆春城才看得到勒~


上東門的馬道呈斜坡狀,共分七級,我想可供軍官騎馬上城牆巡視之用


由城牆上俯視,弧狀內凹的的形勢,應可輕易地圍攻下方的敵人,要攻破這城門想必要有踏屍前進的準備...


城門上的砲台,古砲不復在,只剩空台獨賞遊,對面就是熱鬧的住宅區,古今形成強烈的對比,站在城頭上不禁悠想古往今來...

高雄市政府近年來開始重視古蹟的整建,舊城雖然在都市之中,但這樣垂手可得的文化資產最容易令人忽視,雖然舊城遺跡不是很豐富,卻也可以帶給人一些想像,我覺得還蠻適合一遊的 ;)
鳳山縣舊城 - 東門 5
地址: 高雄市左營區城峰路與東門路的丁字路口
營業時間:
2005-10-05 17:14 發佈
古蹟耶
內文搜尋
X
景點說明
  • 鳳山縣舊城 - 東門 5
    地址: 高雄市左營區城峰路與東門路的丁字路口
    營業時間:
    電話:
    無線網路: 尚未提供
景點體驗評分
鳳山縣舊城 - 東門
名稱: 鳳山縣舊城 - 東門
地址: 高雄市左營區城峰路與東門路的丁字路口
體驗評分: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