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景點應該所有的高雄人都知道吧,但有一次,就站在文化中心旁路邊,居然有個摩托車騎士跑來問我文化中心在那裏,害我當場愣住,心想這個人如果不是沒GPS,就是太久沒來,這裏已經變得讓他認不得了。對於已經很久沒來過的人,會怎麼個認不得呢,下面會提到。大門,沒變,這個大家應該都很熟,小時候不知在這裏參加過N次的寫生比賽圖書館,也沒變,還是可以借書看雜誌兒童圖書館也還在這,這裏蠻適合帶小朋友來的文藝活動也仍在這舉行裏面沒變,但外貌換了,記憶中的圍牆已經拆掉很久了,只留下圓柱。這邊就是北側大門旁變身後的樣子變得綠意盎然東西側也一樣樹木變多了綠地也變多了南邊也一樣還多了喝咖啡休息的場所你有多久沒來了呢,可別像那騎士那樣,就在眼前卻認不出來,請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就在這
少了圍牆(其實是鐵欄杆)變得更親民了小時候去文化中心總討厭為何只有四個門可進出走路對小孩是種痛苦呀不想走路就直接從鐵欄杆直接鑽進去相信這動作很多人都做過看過多了個圍牆,就多了點領土宣誓的感覺就如同隔壁的水力局公園若圍牆沒去掉,會有人想去哪走走嗎?
鐵欄杆的光影也是很美的,圍牆的造形也是一種藝術.只懂得拆的話, 跟民宅的頂樓加蓋, 陽台擴建有何不同呢?新時代的圖騰語彙應該用建設的, 而不是純然的丟掉舊的.改不見得不好, 但若認為凡是拆就是對的, 那就是一種無知.重要的觀光國家沒有一個是以"拆"來招攬客人的.繞路走正好讓我們更用心體會環境,拆了圍牆難道就可以直接跨過草皮走到中間?每個地方都在搞招商外包難道是好事?每次我出國玩都會半刻意地安排半天迷路, 以探索當地環境.如果公園不能讓我們陶冶心情, 那還要它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