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惡魔畫蛇添福】臺南美食分享 第一彈 — 赤崁棺材板、炸雞洋行 、莊子土豆仁湯、蜜桃香楊桃湯,附掛網美景點之臺南市美術館,還有孔廟、武德殿等文化景點
這篇的主角延續上篇,繼續以分享臺南美食主軸。
只是和上篇不同的是,這篇分享的全是小吃,也就是「吃巧不吃飽」的那種。
適合小鳥胃的朋友,或是想試試味道,多吃幾種的朋友。
不過老狗說在前頭,本篇中分享的雖然是「小吃」,可是費用不低。
要以C/P值來看的話,這篇中的千萬不要期待太多。
真的想在臺南找「能吃飽的」、C/P值高的餐點,就請期待下一篇。
保證那裡面吃其中一家就會有飽足感…

- 阿明豬心冬粉:這道小吃是標準的「吃巧不吃飽」,川燙的豬心、豬腰與豬肝,細緻粉嫩,配上大骨高湯。吃的時候取一小片、沾一點臺南特有甜醬油膏與白辣椒醬,細細咀嚼,再配一口大骨湯,真的是絕佳美味。除了這幾樣內臟外,還有腦髓、骨髓、鴨腸、排骨、豬腳。這些食材好吃是好吃,但以現代人的營養狀況而言,還是淺嚐即止就好。
- 福記肉圓2店:傳統的蒸肉圓,內包五香醃製的豬瘦肉。老狗個人是很喜歡這種蒸粉皮的口感,但對於認為「肉圓應該是浮油的」朋友而言,應該很難接受吧! 除了蒸肉圓外,店家還提供無限量供應的大骨湯,這也是老狗喜歡的那一味。
- 阿鱔師鱔魚意麵:這家是老狗的弟弟喜歡吃的鱔魚意麵,份量較那些知名的鱔魚意麵為大,比較像當地人會買來當正餐的小吃。以老狗個人的看法是份量大,鱔魚炒的脆,但口味偏酸,不對自己胃口。而且因為名氣沒那麼大,因此大排長龍的機會小了許多。因為口味偏酸且較不甜,對於認為臺南小吃料理太甜的朋友,或許反而是具有吸引力的特色。外地來的朋友,如果不想排隊吃偏甜的鱔魚意麵的話,可以考慮試試這家。
除了小吃外,這篇當然一併分享幾處文化景點。
雖然其中只有台南地方法院名列國家古蹟,
但其他2處都是文化景點,都有故事值得深入探究。
有興趣的話,請繼續往下看。
- 國定古蹟—台南地方法院(司法博物館):這裡是全臺灣唯一開放遊客上門玩耍的「法院」,建築物本體興建於1911~1914(明治44~大正3)年間,為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大型法院建築。建築樣式採西方古典風格,為非對稱性設計,其建築外觀與內部構造使用許多西方常見的建築語彙,曾被譽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建築之一。2001年4月,這棟建築物原主人—臺南地方法院搬遷至五期重劃區的新址,之後開始文物蒐集、史料研究、古蹟修復等規劃,至2009年開始進行整修工程,直到2016年11月8日起開放參觀。網友們來臺南吃美食之餘,不要錯過參觀這棟全臺灣唯一開放參觀的法院建築
- 南廠代天府保安宮:為主祀五府千歲的王爺廟,建廟年代約起於康熙年間,之後多次增、改建,現有廟宇建築完工於1985年。雖然廟宇本體非屬文化資產,但廟內卻有極富傳說之古物,當然也是祀奉的神明之一,可稱它為白蓮教母,而實質上則是乾隆帝於平定林爽文事件後,頒賜以表揚福康安等人戰功之清乾隆漢滿文御碑及贔屭碑座中之碑座之一。至於這贔屭碑座為何會出現在南廠代天府保安宮,又怎麼為成為白蓮聖母,是個不算短的傳說,容老狗在本文中細細道來。
- 藍晒圖文創園區:「藍晒圖」這名稱應該不陌生。2004年時,建築師劉國滄在海安路二段路邊的拆屋殘蹟牆面上創作街景藝術「殘屋藍圖」,而後被以「藍晒圖」之名廣為流傳,成為臺南市區內新興景點。2014年2月,原屋主因拆屋殘蹟日漸損壞,憂心遊客入場拍照發生意外而收回牆面,並將藍晒圖刷白。臺南市政府便邀請劉國滄在原為舊司法宿舍之現址重新打造3D藍晒圖入口意象,於2014年12月5日落成。10年以來,這處原本的宿舍園區成功轉型為文創園區與觀光景點,吸引許多觀光客造訪。老狗來過這裡好幾次,每次都發現這裡有不小的變化。
在總距離1.4公里裡有吃又有玩,是不是挺棒的?
以下就按造訪的先後順序,分享每家小吃與每個景點有趣的地方。
🏛️ 司法博物館 國定古蹟—台南地方法院
2024盛夏中的這一天,正好工作早點結束,又運氣很好的訂到Hotel A。於是快快辦好入住手續,快速步行來到前台南地方法院前,
利用即將結束參觀的前一小時來參觀。
事實上,老狗在2016年底就曾經來參觀過,
當時前台南地方法院才剛整修完畢,開放參觀不久,
內部的展出物件不多,參觀的目的是以欣賞建築為主。
因為建築物的部分,基本上是不變的。
如果對原台南地方法院建築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篇8年前的舊文。
是瘋了嗎,竟然可以上法院玩耍?? -- 臺南市 中西區 原臺南地方法院
這天是個南臺灣夏天常見的大晴天,來到對面拍幾張原台南地方法院的全景照。

走到斜對面,可以把殘存的圍牆拍個清楚。
這面圍牆也陪臺南市民好幾十年,雖然沒有文化資產身分,但也被一併保留。

在原台南地方法院的另一邊,相隔一條馬路就是臺南市區內的新五星飯店群。
包括煙波、和逸、晶英都在這一區裡,如果入住這幾家的話,要逛市區品嚐小吃極為方便。
當然也很方便參觀原台南地方法院、美術館2館、孔廟等文化建築。

焦點拉回原台南地方法院。
站在街角,就很容易察覺它的特殊外觀:西方古典風格。
因為興建的時間在1914(大正3)年,屬於日治時期較早期的建築。
因此外表有著當時流行的繁複裝飾風格,
例如馬薩式屋頂、入口兩側成列的立柱、紅灰相間的外牆,楔型拱心石的窗框。

原台南地方法院建築原本為不對稱設計。
主入口位於北面東側,入口內有圓頂,過去專供法院工作人員及政府人士使用;
次入口則位於北面西側,入口內有高塔,過去洽公和開庭民眾所專用。
1969年時發現高塔牆壁龜而拆除,因此變成現今所見的樣子。

次要入口上方有三角形山牆,下方則有八根立柱。
兩邊角落各立三根愛奧尼克柱式與複合式柱子為一組,中間則為兩根獨立圓柱。

而照片這面牆是老臺南人對於地方法院的記憶。
上面的文字是禮記禮運大同篇。
- 右視
- 左視
主要的左側入口。
屋頂同樣是馬薩式屋頂,門廊設有古典山牆,
正門上面有一個平拱拱心石、周圍柱子由八根變形柱組成。
兩邊角落各立三根愛奧尼克柱式與複合式柱子為一組,中間則為兩根獨立圓柱。

山牆上則設有八角柱圓拱頂的巴洛克式圓頂,八個面各有一個圓窗,屋瓦則為銅板瓦。

兩側的屋頂則是馬薩式屋頂。

入口旁的列柱,在一側為3根愛奧尼克柱式與1根複合式柱子,併為一組。

大門上方還保留「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字體。
而下方的柱頭,是有著相當豪華裝飾的愛奧尼克柱。
- 左側
- 中央
- 右側
右邊這面牆連接到外部機構去了。
左邊這面牆直接連接到次要入口。
- 左側
- 右側
因為離閉館的時間越來越近,所以先停止參觀外觀,直接走進去內部休息。
一進門見到服務台,可以寄放背包,由志工擔任服務要職。

另一邊是值勤台,由保全負責。

大廳的上方是圓拱型,從裡面看就是這張照片中的樣子。

大廳的高處四週都有像這樣的泥塑雕飾,內容不知是什麼?

大廳內的立柱,很高,站在近端就會發現充滿了雕塑。
照片中這3根全是愛奧尼克柱,柱頭由一對標誌性的渦形裝飾置於模塑的柱帽之上。

柱身有一個寬的柱環將柱頭從刻有凹槽的柱身上分割開。
柱身上有24個凹槽。

立柱的整體特寫,可見到下方還有柱座。

在大廳中的12支立柱圍繞的空間,是前面提到的雕塑解說板。

說明牌的特寫:
- 柱列
- 圓頂大廳
- 圓頂
- 泥塑裝飾
往後方辦公室空間的門,正好可以和立柱門一同修息一番。

上方的匾額是「勤慎廉明」匾。

大廳旁有御真影奉安所,
為日治時期為供奉天皇與皇后、天皇頒布的教育文件《教育敕語》的場所。

這裡有說明立牌,原來在那個年代,連照片都要「奉安」。

御真影奉安所的屋頂結構,刻意不裝天花板,讓遊人可以看到內部構造。

換個方向,可以見到馬薩式屋頂的內部構造。

屋頂的側面有成列的牛眼窗,作為通氣之用。
當天天氣很熱,雖然有開空調,但還是可以依靠它們排出熱氣。

這個內凹的空間應該就是儲放天皇與皇后照片,以及《教育敕語》的位置。
這個空間具有會議室的功能,現在作為多媒體展示廳。

在奉安所旁是拘留所,用來暫時拘捕嫌疑人的地方。

這面看板說明這裡會用到的一些工具。

以及4間用來羈押嫌疑人的小房間。

據說人多的時候,像這樣的空間可以關上二十多個人,每個人只能坐著休息。

遠方的另一端是廁所,大小解後由看守的警衛按鈕沖洗。

鐵門雖然是網狀,但卻有著相當的厚度。
為了能監視嫌疑人的動態,而刻意做成有空隙。

轉到另一個房間,是對於原臺南地方法院建築保存活化的介紹。

以及對於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的介紹。
如果是像老狗常常在參觀日治時期官署建築的朋友,應該對他相當熟悉。
日治時期臺灣的官廳建築,大部分出自他之手。
像是大家很熟悉的臺灣總督府、臺北州廳(現今監察院)、臺中州廳(前臺中市政府)、臺南州廳(前臺南市政府),還有臺灣總督官邸(現今臺北賓館)、專賣局(現今臺灣菸酒總公司),以及正在參觀的台南地方法院。

這裡有一座台南地方法院建築模型,把1969年拆除的高塔復原了。

側邊視角,眼前是主出入口。

後側視角,可以見到後方的法庭。

這裡一樣有部分天花板是縷空的設計,可以直接看到建築物的屋頂。

而中央走道的天花板也刻不裝上,可以看到上方的貓道。
照片中的白色方塊是天井,讓自然光可以投射到室內。

另一個空間,主要展出內容就是日治時期各屆法院院長的簡介。

先簡介臺南地方法院在各個不同時期扮演的角色。

1895.6~1898.7,這段時間日本剛領有臺灣,制度不完備。

這個時期有大野吉利與岸內僴一,共2位院長。
- 大野吉利
- 岸內僴一
之後進入第二階段,1898.7~1919.8,這段時期有7位院長
- 川原義太郎
- 牧山榮樹
- 宇野美苗
- 櫻庭棠陰
- 藤井乾助
- 渡邊啓太
- 望月恆造
之後再進入第三階段,從1919~1945,共6位院長
- 金子保次郎
- 田中吉雄
- 鈴木英男
- 緒方清繼
- 鰍澤榮三郎
- 宮原增次
回到走道上。

另一個空間,暫停開放中。

走到靠近外部的走廊。
這裡是民眾洽公的空間,因此有著長長的木椅,給民眾等候時休息之用。

另一邊是一個個的櫃台,給民眾洽公使用。
窗戶己經改成近代的鋁門窗。


這道長廊有著很漂亮的光影,很適合拍照之用。


在1969年拆除的高塔下方,現在做了這麼一件藝術造景,好像把高塔建回來。

從不同方向的出入口可以看到不同方向的高塔造景。


解說用的看板。

這一帶一樣可以看到天花板的內部,上方有貓道。

貓道有開放參觀,但有名額限制,要現場候位。
平日應該比較有機會排到。

另一個空間,做為小型展區。

法院主體建築參觀完畢,來到後方的法庭區,都是紅磚外牆的建築。

來到第二法庭外,內部展示法庭開庭時的配置。

開庭時內部的人員配置。

另外還有法院與法庭的基本介紹。

法庭區的走廊,當事人進出的動線。

另外還有法官專屬通道。

說明法官通道的必須性。

另外一座法庭內部。老狗是站在法官的位置拍照的。
牆上的海報則是用來解說調解的歷史。

換個角度,站在當事人的位置,法官的位置就稍高一些。

有關於調解的說明。
- 調解的歷史
- 現行的制度
- 問與答
這裡同樣看的到天花板的構造。

另一間法庭,現在是另一場特展。

這裡介紹法規基金會的功能。


抬頭一樣可見天花板內的結構。

這座法庭空間最大,是1915年西來庵事件的審理法庭。

回到外面的長廊,是另一處適合拍照的場所。

在法院後側的木造建築,看外觀像是日治時期的宿舍…

另一間法庭空間,現在作為模擬法庭。

內部的空間配置,和其他法庭類似。

在法庭後方的空間有許多清治時期萬壽宮遺留下來的構件。

像是這面御路。

還有一場特展。
現在的台南地方法院建築,內部空間用來做為展出空間。
這麼多檔的特展,已經和剛開放參觀時有很大的差距。

展出的內容是「權利」。

什麼是權利? 日常生活中又有那些權利? 不知道有沒有特別思考過?

最後當然有紀念品賣店。
時間已經下午5點,老狗還來不及逛,就被請出門去了…


即然被請出門,走到旁邊的福記肉圓吃個點心,歇歇腿吧!
🥢 福記肉圓2店
福記肉圓算是現存於舊臺南市區的肉圓店中的老店,一共有2家分店,都在府前路上,相距二百多公尺。
在老狗的印象中,小時候市區裡賣蒸肉圓的店並不多,
大部分都是蝦仁肉圓,只有這家和武廟前肉圓賣的是純豬肉圓。
但每天都有營業的,大概只有這家。
所以,如果在平日來到臺南,想試試南部特有的蒸肉圓,就直接走到這裡吧!
雖然週間某些天只有他們有營業,不過口味是很道地的臺南風味,可以放心享用。

因為這裡是分店,所以看不到肉圓製作的過程,但是蒸煮的空間還是有的。
然後,在臺南好吃的小吃店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賣的東西不複雜。
很常見是只賣個幾款,甚至1款,最多是賣同一系列的小吃。
以個人經驗,那種菜單一長串,賣的東西八竿子打不著的,絕對口味普普而已。
像這裡就只賣肉圓,沒有別的。

然後,這一大鍋大骨湯是非賣品,在店內享用肉圓,無限量免費附贈。
還可以自己加上芹菜,一樣想加多少就加多少。

老狗點了一份,不一會兒就上桌了。
旁邊的湯自己盛、自己端。

來張肉圓的特寫。這是南臺灣才有的蒸肉圓,老狗從小吃到大。
說實在的,在還沒離開臺南之前,老狗還不知道肉圓還有「浮油」的。
也就是像彰化肉圓那種低溫油炸肉圓。
蒸肉圓好不好吃,醬料佔了一半的因素。
福記用的醬料並不是老狗最愛吃的甜醬油膏,所以稍稍打折。
但是對於外地觀光客來說,這樣的口味會比較能接受。

蒸肉圓的特色就是一下箸就皮肉分家,吃的時候當然是皮肉分開吃。
肉圓皮應該是蕃薯粉做的,帶著臺南料理特有的「八分甜」味,軟嫰但不散。
肉饀的肉應該要用像豬後腿肉之類的瘦肉,經過適當香料醃製。
一口咬下去要吃到紮實而不乾柴,而且充滿五香八角味的瘦肉,才是上品。
福記的肉圓「雖不中亦不遠矣」。
至於老狗說的那種肉圓,最早的武廟前肉圓是這個味,但現在只存在於童年回憶中。

雖然老狗到訪時是夏天,可是大骨湯還是喝完一碗,再接著盛一碗。
加多點芹菜、香氣和口感都來了。

下午5點多,在地客人紛紛上門外帶回家,門口停了不少機車。
可見不是只有觀光客喜歡這家的肉圓,在地人也支持。

吃完肉圓、喝完湯,然後逛了舊市區一大圈,來到了舊名「大溝頂」的保安路上。
🍜 阿明豬心冬粉
在舊臺南市區內的「保安路」是現今外地觀光客的心頭好。因為路的兩旁都是小吃店,再加上垂直相交的國華街,真的是想吃什麼就有什麼。
這條保安路在從前被稱作「大溝頂」,
路的中間是條已經變成排水溝的小溪(福安坑溪),
小溪的上方在1970年左右架設2排相對的木造半樓厝,內有攤販,故稱「大溝頂」。
兩旁有窄小的道路,合稱保安路,可能是因為在保安宮前。
後來福安坑溪下游全線箱涵化,保安路變寬,變成現在樣子。
至於溝上的攤商則遷入保安市場,但保安路還是維持原來「結市」的樣子。
現今保安路兩旁的小吃店,有些是原本就在的,有些是後來遷入的。
而阿明豬心冬粉則是這些小吃店中人氣最旺的,從十多年前就旺到現在。
老狗平日去,門前就有許多候位的食客。
如果是假日,那人龍更是長到不知道怎麼形容。

因為老狗只有自己一個人,店裡正好有張單人桌,於是優先被工作人員請入店內。
看著店外排隊的食客,該說是幸運嗎?

老狗好幾年前曾經吃過阿明豬心,但是早忘了他們除了賣豬心外還有什麼。
拿來菜單一看,全是內臟內的小吃,而且很多都是老狗愛吃的。
原本想點綜合湯與腦髓湯,但回頭想想體檢報告,
這些小吃好吃是好吃,還是淺嚐即止就好。

牆上的獎狀,原來阿明豬心去年曾被必比登推介,個人覺得名符其實。

許多臺南小吃的精髓都在醬料當中,這裡也不例外,照片中這一小盤也是重點之一。
如果沒有甜醬油膏與白辣椒醬,臺南美食也不美食了。

老狗點的綜合湯上桌,裡面有豬心、豬肝與豬腰,以及去腥的薑絲。
這道小吃是標準的「吃巧不吃飽」,
川燙的豬心、豬腰與豬肝,細緻粉嫩,配上大骨高湯。
吃的時候取一小片、沾一點臺南特有甜醬油膏與白辣椒醬,細細咀嚼,再配一口大骨湯,真的是絕佳美味。
但是如果用「量」來看,這一小碗要價110,實在不划算。

為了拍合照,把它們各取一塊放到醬料中。
外地人看到老狗把食材這樣放進醬料中,一定會說太鹹。
事實上臺南的甜醬油膏是「甘甜」的,整個沾滿也不會太鹹。

小小一碗很快就吃完,雖然好吃,但還是覺得有些空虛。
把座位讓給後來的食客,往下一攤前進。
回頭看看店門口外,還是一群人排隊中。

吃完了綜合湯,只要是正常人,一定感覺肚子裡一陣空虛…

畢竟這是吃巧不吃飽的小吃嗎~~~

往前走個幾步路,來到一座有故事的廟宇—南廠保安宮。
🛕 南廠代天府保安宮
為什麼說南廠代天府保安宮是座有故事的廟?因為老狗的老爸小時候住在廟前的那條小路中,
老狗小時候常被老爸帶來這裡走走逛逛,然後說故事給當年的「小狗」聽。
所以老狗的「資料庫」裡當然有不少關於這座廟的故事。
只是經過了近50年,當年的大溝頂被箱涵化後,
變成了可以行走汽車的保安路,保安路兩旁又多出了好多小吃,
原本和海安路有一段距離,在海安路拓寬後變成三面臨路的狀況。
保安宮也在1979~1985年間改建成為現今的二層樓廟宇建築。
變的和老狗兒時記憶中的樣子完全不同。

現代的廟宇建築實在沒什麼可看性,但廟內仍然有值得講一大串故事的對象。
有請白蓮聖母!

不是白蓮聖母嗎?怎麼是隻石龜?

是時候由老狗說故事了!
小時候老狗的老爸帶著這條小狗來到南廠保安宮,
來到旁邊的廂房,叫當年的小狗看這裡有隻大石龜。
老爸說這隻石龜和赤崁樓前那9隻石龜原本是一起搭船來臺灣,要送去背石碑。
來到臺南海邊時,其他9隻下船上岸,
就只有這隻不想背石碑,所以偷倫游下海,船員們怎麼找都找不到它。
過了不知道多少年,這隻石龜偷偷的游上岸來,被人發現在岸邊。
發現石龜的人們認為石龜應該有靈,所以把石龜請到上岸地點附近的保安宮供奉。
一段時間後,石龜背上原本用來駄石碑的凹槽內積水,
人們生病了,來拜一拜石龜後,取凹槽內的水去喝,病竟然就好了…

所以「龜背的水能治病」就被傳開來,信眾也越來越多。
老狗小時候看到的龜背凹槽是沒加蓋的,裡面還真的有水,
旁邊放個水杯,讓向石龜求水治病的信眾自由取水飲用。
現在時代演進,多了個壓克力蓋子,但不知道這裡面的水是不是還有效?

廟方應該認為這個故事非常值得告訴來訪的遊客,
所以在附近設了好幾幅大海報與看板,這面海報有英文和日文板。

另外一面較小的看板,除了老狗寫的故事外,還多了後面由石龜升格成白蓮聖母的那一段。
現在想起老狗寫的那段故事,看起來像是老爸當年要騙小狗,添油加醋來的…

這邊所寫的「石龜傳奇」這段,比較貼近真的可能發生的事蹟,

故事的說明,除了文字版,還有漫畫版。
不想看落落長的文字,可以看漫畫,快速一目了然!

在老狗老爸那個世代以前的人,當然搞不清什麼贔屭。
其實贔屭是龍生九子之一,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
背部常負以重物,多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
1788(乾隆53)年,
乾隆帝頒賜10面清乾隆漢滿文御碑來表揚福康安等人戰功,並以贔屭像為碑座。
其中9面碑與9隻贔屭留在臺南,1面碑與1隻移到嘉義(諸羅)去。
所以使用的是花崗岩,而且贔屭的雕工都相當精緻。

可是其中一隻屭贔掉進海裡,找都找不到更不用說撈起來。
後來臺灣府仿製了一隻贔屭,材質直接就地取材,使用臺灣砂岩。
當時的臺灣府當然是把正品的9隻贔屭留在府城,仿製的那一隻送到諸羅縣城去。
仿製的雕工真的是「土炮」,從外觀一看就像是山寨版。
老狗在2024年3月時曾造訪嘉義公園,特別去找這隻重製的贔屭。
拍了照片來比較,是不是就像粗製濫造的贗品?

保安宮的建築雖然是近年重建,不過除了保留白蓮聖母外,還保留了這些石碑。

都進了廟裡,當然要參拜在後殿的白蓮聖母。

後殿龍邊陪祀徐甲真人。

虎邊則陪祀月老。
在臺南,祀奉月老的廟宇相當多。
除了四大月老外,還有許多廟宇也祀奉月老。

回到正殿,中間神龕祀奉的是李府千歲。

正殿龍邊祀奉註生娘娘。

虎邊祀奉福德正神。

正殿神龕下方是虎爺。

正殿兩側牆面上有大型的交趾陶燒。
龍邊是萬仙陣。

虎邊是博望坡之戰。

而廟門內兩側也有大型泥塑。
龍側是南極星輝。

虎側則是瑤池獻瑞。

參拜完後,覺得肚子更加空虛,於是決定再找家小吃攤「續攤」…

🍜 阿鱔師鱔魚意麵
即然吃完阿明豬心後,還是覺得空虛不已。那該找一攤份量稍多一點的,才能真正解決晚餐…

所以在離開保安宮後,來到了海安路上的阿鱔師炒鱔魚。
這家是老狗的弟弟很愛上門的店,可能合他的口味吧!
老狗一來懶得繞去別處吃炒鱔魚,二來他們家的份量較大,
於是決定就是它了,上門去!

好久不曾到阿鱔師用餐,看看菜單有什麼不同?
還是和以前一樣,以炒鱔魚、鱔魚羹為主體。
花枝和豬內臟應該是為了應付不敢吃鱔魚的客人而增加的吧?
至於湯品應該是後來才增加的吧? 不記得有這些選項。

特寫一下牆上的價目表,這幾年物價飛漲,每項都多了好幾十元。

點了一份鱔魚米粉,份量比其他家來的多是他們的特色。

對老狗而言,他們家的炒鱔魚要多加一些白胡椒才好吃。
但總覺得他們家炒的羹不夠甜,偏酸,還好鱔魚的脆度仍在。
口味應該比較適合外地來的,吃不慣什麼都「甜」的遊客。

阿鱔師炒鱔魚的位置就在海安路上,相當好找。
順便也讓網友們看看平日臺南市區街景,夏天晚上7點左右就已經空空盪盪了。
歡迎平日來臺南玩耍,舒服多了…


🏛️ 藍晒圖文創園區
吃完了鱔魚米粉,看看時間還早,不如多走個幾百公尺當作飯後運動。於是來到多年未曾造訪的藍晒圖文創園區走走。
現今的藍晒圖文創園區算是第二代藍晒圖,在2015年底開放試營運。
老狗在2015的3月,還沒正式營運時就曾經來逛過,
那時只有部分第一司法新村的老屋完成整修。後來陸陸續續來過好多次。
在2019年底時來參觀,那時大部分空間都完成整修及招商。
但在2020年後遭逢COVID-19疫情衝擊,
而老狗也好長一段時間不曾再次造訪這裡。
有興趣看看藍晒圖的故事的話,可以看看老狗在2019年時發的這篇舊文:
臺南市 中西區 藍晒圖文創園區 — 過往與現代生活的交錯,由2D演化至3D
這次造訪和上次相隔5年,不知有多大變化?
因為是從海安路走過來的關係,從國華街上的後門走進去看看。

大壁畫還在,只是圖的內容已經換新,重繪過了。
晚上怎麼有那麼多人,還打光?
在旁邊停留觀察了一下,看起來像是學生來這裡練習拍片。

在後門旁的這棟日式建築也沒變,而且都已經有攤商進駐,
只是老狗造訪的這天是藍晒圖園區的休息日,所以攤商們全部休息。

如果平日到臺南玩耍真的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有不少商家、攤商都在休息。
近幾年來觀光化的發展結果,讓舊臺南市區轉變為以招待觀光客為主的商業型態。
六、日不能休息,當然是休週一到週五之間,特別是週二、三,遊人最少的日子。

這天星期二,每戶都出租,每戶都休息…


還好是園區內的公共燈光還是開著的,不然就不會有這段分享文了。

事隔5年,這個位置的壁畫也換了。

園區旁邊的高樓,怎麼覺得燈光和舊照片有些不同?

這家好像有開門營業,不過老狗到訪的時間已經晚上7點多,差不多也休息了。


某棟宿舍的側面,從前不是藍晒圖的外觀呀?

這在老狗的眼中可是沒看過的新作品,雖然也許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


另一間休息中的商家。

另一處壁畫,五年前就在的。

從園區的南側出口看過去,遠方的外圍街屋開了World Gym。

這裡的二層樓建築都是1964年興建的二樓磚造宿舍。
照片中有鐵窗的這棟,似乎是私人所有,保留從前做為住家時的外觀。

從園區的南側出口往回看,幾乎見不到遊客。

最南邊的那一列二樓磚造宿舍

部分的特色商家,門口或入口有特色裝飾品,像這隻好大的高跟鞋。

這個角落是動物園嗎?也是裝置藝術品吧?

少數開門的店家,好像提供個性化個人用品? 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用品上。

雖然店面大多沒開,但是燈光還是亮著。
沒有遊客,逛起來相當自在。


特色海報,雖然搞不懂「社區自造」是指什麼?

許多休息中的店家,門口都有特別的擺飾。





從「梯屋藍晒圖」登上二樓,可以有比較好的視角。

這面壁畫就曾經見過了,五年前就在了。

這一側是園區中少數的日式建築宿舍,進駐的店家有新有舊。


來到了園區大門,開園時就有的藍晒圖裝置藝術區。

老樹與藍晒圖娃娃、地圖,和從前都一樣。

高個子一直在這裡,只是後方進駐的商家好像變了。

這個信箱裝置藝術品也是一直都在。

由日式宿舍建築修改而成的藍晒圖裝置藝術。

內部牆面上畫出日式宿舍中各個空間的名稱。

腳踏車也還在,只是座椅變成這個樣子,是不是被坐壞的?

內部空間,椅子也一直在這裡。


這裡是居間,押入仍然保留,還好沒人把它給坐壞了…


宿舍舊大門,保留原貌。

宿舍另一面的出入口。

在最外側西門路旁的增建建物,保留原狀。

逛了一圈,準備回旅館休息,從西門路上進藍晒圖前看到的樣子。
現在的外觀沒太大改變,但是內部更新了不少。
如果像老狗一樣,是在好幾年前來造訪,那麼再訪應該會有收獲。

回旅館的路上看到這一位,不知道是那一家的家人?

市區裡竟然會見到當作寵物的番鴨,實在太神奇!
另外,還有更神奇的,就是人行紅綠燈。
多了一個外地沒有的燈箱,會顯示文字、名勝古蹟的圖案,十分有趣。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走到這裡,臺南的舊街區算是繞了一圈,這次在舊街區裡享用的美食分享的差不多了。
如果這樣就算是分享完美食的話,那就太小看老狗了。
畢竟是在臺南市區出生,念書長大都在這裡,住了好長一段時間,
所以還知道一些觀光客不太會去吃的小吃,
如果對於這些值得分享的在地美食的有興趣的話,
歡迎繼續關注下一篇!
呃…這篇分享文也要參加《2025年新春活動丨靈蛇吐瑞迎新歲,一帆風順慶豐年!》的
【第三重丨金蛇吐信迎好文】 活動,
所以老狗在文章中附上「

這裡就用《2025年新春活動丨靈蛇吐瑞迎新歲,一帆風順慶豐年!》的活動公告和文中分享的古蹟合照來當代表吧!
國定古蹟台南地方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