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兒子在來到這裡的路上念了2次「烏樹林糖廠」。
由於曾經在十多年前帶這小子去烏樹林糖廠搭過糖鐵小火車,
看來這小子想要來個返老還童之旅。
看了看時間以及與烏樹林糖廠距離,應該還趕的上最末班的糖鐵小火車。
於是選日子不如撞日子,就來去烏樹林糖廠搭搭糖鐵小火車吧!

烏樹林糖廠是台糖公司的眾多糖廠之一,成立於1911(大正元)年。
當時由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所建立,為著名的白糖生產工廠。
1927年,東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
至二戰終了,由台灣糖業公司所接收,隷屬第三區分公司,改名烏樹林糖廠。
1983 年,台糖公司結束烏樹林糖廠製糖業務,變更營運方向為蘭花培育中心。
到現在已經成為全臺蘭都,每年的蘭花大展,總是吸引全臺蘭友到此參訪。
至於在糖廠中成為現在觀光重點的糖鐵小火車,是昔日糖鐵新港東線的一小段。
起因於2001年就讀台南藝術學院的研究生,向台糖呈送的「開往烏樹林」鐵道復駛計畫書。
就此開啟了把糖鐵小火車觀光化的契機。
2003年8月4日正式取得觀光火車執照而行駛至今,成為許多年輕朋友兒時回憶之一。
而位於糖廠中的烏樹林車站,則是早期連絡台南縣後壁、白河、東山與新營各鄉鎮市的五分車鐵道樞紐。
除了有座古意盎然的木造車站之外,若大的場站中同時保留不少糖鐵車頭與車廂。
這回因為匆促造訪,停留時間僅足以搭乘一趟小火車而已,
沒能仔細看看這些昔日扮演重要角色的退役交通工具,也沒能仔細欣賞木造老車站建築。
或許有機會來日再訪,再仔細看看它們。
來烏樹林糖廠最令人感到舒適的,就是到處都是綠蔭蔽天的大樹。
在廣大的停車場停好車,立馬就看到大樹和樹下的糖鐵老車站。

不過因為我們到達的時間離最後一班車的發車時間太近,所以快快去買票先。

買到車票了,先來合照一張。
有看到車票後面的「台糖酒精擦」嗎?告訴大家一個故事,這是真的故事。
從前菸酒公賣局的紅標米酒並不是用米釀造的,而是來自甘蔗。
簡單來說,甘蔗製糖產生副產品糖蜜,糖蜜發酵產生酒精,就由台糖轉給公賣局加水和調味料,調合成紅標米酒,所以在當年才能以一瓶不到二十元的價格零售。
現在老狗老家中還藏有當年公賣局民營前的紅標米酒,因為是很純的化學物質混合物,所以不會變質,偶而煮菜還會拿來用...


防疫期間,還是要看一看宣導海報。
不過五分車是開放式車廂,有空氣自然流動,相對於密閉空間而言風險低許多。

車票後面的車廂就是純屬觀光用而改造的五分車車廂,原本是載甘蔗的台車改造而成。

一旁的老車站,原本想進去老車站內看一看的。

可是最後一班車即將發車,先在站長室外頭拍張照片留念。
沒想到回來時車站已經關門了,只得下回再來。

站在甘蔗車上等待發車,可以看到烏樹林糖廠的火車場站非常大,難怪說是當時後壁、白河、東山與新營各鄉鎮市的糖鐵樞紐。

遠方一棟有著彩繪的老屋,前方的那棟藍色小木屋,據說是當年的洗手間。
最前面就是昔日載甘蔗的台車。

從前的老車頭和車廂都被留在原地。

在場站中還有不少老機車頭,還能不能開就不清楚了。

然後,在有歷史的建築物中,戰備用的建築總是省不了。
照片中是防空壕,可能是國府接收後才建造。
在那個反共抗俄的年代,糖廠可是重要工業設施,會被轟炸的主要對象。
有防空壕保命是必備的。

小火車緩慢的離開烏樹林車站月台,回頭看看老車站的另一側。

小火車緩緩向前移動,心情也漸漸跟著放慢。
這是園區內的水塔嗎?還是行動電話基地台? 解說員沒有說明。

火車開到了這棟可愛的洗手間外,如果不是解說員的解說,遠看還真的猜不出它的用途。

轉個方向,小木屋旁有棟紅磚建築,這是從前的保警室,現在做為食堂用。
不過我們搭完小火車回來後,發現它也已經關門了。

這個位置還是在糖廠廠區內,各條軌道上停了各式車輛。
這車廂修一修拿來跑觀光用途,應該很不錯!

這應該也是貨車廂的一種,和前面載甘蔗的台車不同。

到了內燃機車庫,看到停在外面的車頭,那個廠牌的實在是認不出來。

火車緩緩開出車站大門。
所謂的「緩緩」,就是只比步行快一點點的速度。。。


台車和台車之間靠著它連結。
還好速度不快,不然這應該也用了好幾十年了。

遠遠的看到一大片花旗木。
烏樹林糖廠自從停壓後就轉型為植栽培育中心,除了培養蘭花之外,廣大的甘蔗園用來造林。這一片應該是刻意栽種的花旗木。

另外這一大片也是造林成果,至於是什麼樹,老狗忘了解說員的解說…


然後,沿路看到像這樣的小屋,應該都是昔日糖鐵的管制站,鐵道管制人員的休息用小屋。

在臺北市區已經看不到的平交道號誌。

遠方這一片同樣是造林成果。

台糖還貼心的放了說明牌。
說實在的,沒有這些說明牌,老狗那知道這是什麼樹呀!!


這...雖然也是樹,但應該不是造林來的吧~~~

不過結實累累的這麼猖獗,也算是開了眼界。

小火車緩慢的行駛著,吹著黃昏時涼涼的風,南臺灣的春天就是這麼適合外出遊玩。
但再過個一個月,正午時分就得躲太陽了。

到達大馬路旁看到這面招牌。看這面招牌經歷風霜的樣子,台糖改種樹木應該有好長一段時間了。

為了讓小火車經過,台糖要特別派人在大馬路上指揮交通。
不然這年頭幾乎沒有糖鐵在行駛,軌道上突然冒出火車是會嚇到用路人的。

在道路旁又是一間小房子,應該也是昔日的交管站。

平交道號誌,很有歷史,也很難得一見。

這是給火車司機看的號誌。馬路上只會有「禁鳴喇叭」。。。


再次見到紅磚屋,應該又是某不知名號誌站吧?

過了馬路這一側是一大片平地,應該也是昔日的甘蔗園。

不久之後到達小火車的拆返點,下車休息一下。

月台旁有一整排小店舖,不過可能是最後一趟車次,所以大部分休息了。

即然下車了,就順便看看小火車怎麼調頭。

老狗很好奇的錄了下面這段影片,是火車頭調頭的全記錄。
原來,德馬牌車頭可以正的開,也可以倒著開...

車頭倒車到另一端,再次和列車連結後,準備出發往回走了。

小火車一樣緩緩的前行,看到了另一個方向的號誌。
昔日糖鐵小火車路線大部分都是單軌,所以必須靠人工管制路線的進出。
這個「鳴」其實就是用來告訴管制站的人,有火車要開過來了。

幫這2個小子拍張紀念照。
15年前帶他們來,那時都還是小小孩。
15年過去,同樣的載甘蔗台車,載的是2個小大人。

另一條路線兩旁的紅磚屋,就是剛剛看到的管制站。

火車繼續循著來時路往回開,不知不覺中,這種觀光型態的小火車,也開了20年了。

在回程中才發現行走的軌道位於鄉間小路旁,這是昔日嘉南平原上常見的景像。
自從糖廠一間間停壓,糖鐵一條條廢除後,鐵道有的被拆除,有的變成了柏油路的路基,消失在平原上,也慢慢的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又見路口管制站,原來這是指揮交通人員的小休息室。

過馬路了! 這回老狗往另一邊拍。

過了馬路,看到另一邊的瓜棚。

再次見到遠方的花旗木林。

回程的最後一小段走另一邊的鐵道,從糖廠內的另一側下車。
所以可以看見來時路...


小火車即將進站,回到烏樹林糖廠內。

到達糖廠另一側的月台。
小火車讓乘客們下車後,會隨著廠區內的軌道繞回火車站前。

下車處的指示牌,原來這裡稱為內埕站,剛剛下車蹓躂的地方稱為頂埤站。

站牌的後方是好幾棟昔日的倉庫,現在都改建為展示館。
由於我們回來的時間已經晚於下午5點,所以只能看看室外的彩繪牆。


這一區改造成博物館區。

往回走的路上還會經過停放小火車們的場站,可以順便看看這群曾經奔馳在嘉南平原上的退役糖鐵火車們。


剛剛載著我們出廠玩耍的小火車,現在靜靜的停在場站當中。

這部停在場站中的好像是道班車,據說最早是靠人力用竹竿撐地移動。
這不成了陸上行舟了嗎?

回頭看看遊客散盡的烏樹林車站。

由於工作人員已經下班了,只能透過玻璃窗看看內部的樣子。


這個鐘是用來提醒火車要出發的嗎?

繞著車站走一圈,和洋混合的外觀造型,顯的質樸可愛。



昔日糖鐵尚在運行時的站名牌,往前往方向各還有其他小站。

現在的小火車與園區參觀票價,拍下來給大家參考。

烏樹林糖廠在那裡?請看下方地圖,離白河不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