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接官亭與風神廟,是清治時期臺灣的門戶。

從唐山渡海而來的清朝官員自此地上岸,而任滿後調任他處的官員也是從這裡離開臺灣。在官員們到達與離開之際,總需有個休息之處,以及祈求或答謝風神庇祐一帆風順的處所,於是風神廟與公館因應而生。然而滄海桑田,百餘年來海岸線早已外移十餘公里,因而出現官員上岸時的接官亭和風神廟隱於市街的怪現象。

在歷史上,風神廟的興建時間遠早於接官亭。風神廟主祀風神,為1739年由臺灣道巡道鄂善奏請建廟專祀,用意為臺灣孤懸外海,祈求風神保祐來往船隻一路平安,免遭風雨之害。初建成時之規模為頭門—官廳—風神殿—觀音大士殿,是四進的建築。1777年,臺灣知府蔣元樞修建時,在廟的左側增構民居1所做為往來官員之公館,再加建石造牌坊於頭門前,此石造牌坊即為接官亭。日治時期,為開闢週邊道路,原有風神殿、觀音大士殿、公館盡遭拆除、只留頭門與官廳、1924年,當地的士紳集資在原官廳地點之上重建風神廟,即為今貌。至於接官亭則留存至今,左右各有鐘樓與鼓樓各一座。

2016年2月6日的高雄美濃地震中左側石造鐘樓倒塌,右側石造鼓樓也有傾倒危險,此次造訪時均已修復完成。由於風神廟與接官亭關係密切,因此於同一篇文章中分享。

  • 接官亭


站在接官亭前方,望向後方的風神廟,遙想當年由唐山渡海來臺,經歷險惡風浪洗禮的官員,在五臟六腑多日翻攪後,終得上岸時,望向接官亭與後方風神殿的情景。
當然,在清治時期,上岸時是見不到風神的,因為風神在主殿裡,而從接官亭外見到的是頭門與官廳。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接官亭是三間四柱二樓式花崗石造牌坊,高達8.19公尺,寬8.66公尺,上層雕花精緻。
面向南面,即當年的靠港口側,橫額題「鯤維永奠」,石柱上對聯「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面向北側,即當年的港口內側。
橫額題「鰲柱擎天」,石柱上對聯「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躔分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
這2組對聯及橫額皆為當年修建風神廟及接官亭的臺灣知府蔣元樞所題。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北側的上層雕花與南側相似,也同樣很精緻。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位於接官亭與風神廟左側的鐘樓,又稱「峴石亭」,在2016年的地震中倒成一片廢墟,後來連同風神廟一併整修,在去年(2019年)才剛整修完畢。
鐘樓照片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峴石亭說明牌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頂部近照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位於接官亭與風神廟右側的鼓樓,又名「蔭棠亭」,在2016年地震時險些倒塌,同樣與風神廟一併整修,在去年(2019年)一起整修完畢。
鼓樓照片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蔭棠亭說明牌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頂部近照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在接官亭外有4面石碑,碑文內容為何因光線不足而未能查看。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 風神廟


風神廟是全臺灣唯一一間主祀風神的廟宇,這是正門。
近年因有「光之廟宇」計畫,以及剛整修完成的樣貌,讓夜間的風神廟變的相當漂亮。
現在的風神廟是在1924年重建,平面格局為三合院式帶軒,由三間起的正殿前帶四柱式單開間拜亭,而左右各有一廂房作為護龍。正面的左右護龍山牆延伸為圍牆,向內轉圓弧後與拜亭前點金柱相接,使拜亭兼具門樓的功能。屋頂均為硬山頂,上鋪紅色板瓦,無瓦當、滴水等裝飾,所有建築屋脊皆為馬背收尾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站在拜亭中往廟內看,會見到風神端坐於神龕之上。
廟內的空間並不大,這張照片可說是一眼望盡。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在正殿前方拜亭內的廟匾。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以及神龕上的「以和被物」匾。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在龍邊供奉的雷公,以及虎邊供奉的電母。
雷公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電母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從雷公與電母的上方,可以見到風神廟的建築屋架。
正殿的屋架相當簡單,是傳統的三通五瓜形式,但並沒有繁複的木雕裝飾。
簡單來說,就是棟很樸素的閩南建築風格。
另外在雷公與電母的上方,各有2張匾額。
龍邊屋架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虎邊屋架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在風神廟與接官亭之間的廟埕外圍有一排花盆與大石。這排物品並非用來防止路人隨意停車的路障,而是清治時期的河港意象。這排大石約當當時的河港岸邊,從鹿耳門轉換的小船就在此地靠岸,而船上的人、貨便由此處上岸。如今滄海桑田,原本的港道早已成了道路。而鄰近的西羅殿,則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臺南市 中西區 接官亭與風神廟 — 清治時期內地大員上陸與駐臺官員返鄉的門戶

2020-02-01 2:02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