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郡王祠是臺南市區內知名的名勝,但遊人也許並不太清楚,現在所見的延平郡王祠並非古蹟,而是於1964年重建的北方式宮殿建築。讓身為南方人的鄭成功住在北方建築裡,當時的官員不會覺得很奇怪嗎?
過去歷史上的沉痾就不再抱怨了,簡單介紹一下臺南的延平郡王祠。
據說在1662年,也就是鄭氏亡故後1年,當地就有民眾建廟祭祀鄭成功。
清治時期因政治上的問題,改稱開山王廟。
直到1875年(光緒元年),皇帝准奏,正式建祠並列入祀典,新祠於同年建成,為福州式建築。
日治時期,鄭成功因有日本血統而被日本人重視,將原有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列入國幣社的「縣社」中,並於1914年,增設神社必要設施(神饌所、手水舍、神樂殿、社務所、宿舍)等。
二戰結束後,仍略有維修,但1964年的全面重建,讓原本的福州式建築全然不存,新建的建築為鋼筋水泥造北方宮殿建築,就是我們今日見到的樣子。
我們家幾乎每年過年都會來到這裡,原因是延平郡王祠鄰近臨水夫人廟,來祭拜臨水夫人時,就會順道來延平郡王祠走走。
這次距離上次拍照造訪已有4年,於是再次造訪,留下一些影像紀錄。
因為延平郡王祠週圍的圍牆已經在好多年前拆掉了。現在,遊客來到這裡,第一個會見到的,可能是延平郡王祠的外大門,因為它就在公車站旁。
在有圍牆的年代,進出都要從這座門購票進出,但臺南市民免票,只要查驗身分證即可。

另一個地標,是由泉州市人民政府於2008年送給臺南市政府的「馬上成功」像。

延平郡王祠中的大花園,因為存在已久,有許多老樹在這裡,是市區逛逛走走的好去處。

花園中還有小橋流水。

牆上的石碑,記載1963年(民國五十二年)起,明訂每年4月29日為鄭成功公祭之日,而臺灣省則由設有延平郡王祠的臺南市主辦。

1964年重建時一併建造的香爐,看來應該是個裝置藝術品,從來沒用過。


延平郡王祠建築前的前開山神社鳥居。原開山神社鳥居上方的笠木和島木被移除後,把額束改造成圓形青天白日。

原來,鳥居會變身成這個樣子,和二二八事件還有點關係。
最上頭的題字者是當年來臺善後的白崇禧,而變成這個樣子也是1947年的事。

延平郡王祠經改建後,已經完全是北方式宮殿建築,從第一進的山門就可以看出來。

清朝留下的石碑,在山門入口旁。
1875年,延平郡王祠奉旨由官方祀典。

進山門左右側,會見到許多副木製楹聯。


從山門的中央會見到正殿。

山門左右側分別為「甘輝將軍祠」與「張萬禮將軍祠」。

延平郡王祠的正殿,照片右邊為東廡。

東廡祭祀明鄭殉難文武諸臣牌位。

東廡的對側是西廡,同樣祭祀明鄭殉難文武諸臣牌位。現在有每年都會有的水仙花展。

從東廡往後殿會經過儀仗所,是存放國姓爺出巡時用品的處所。

日治時期使用的神轎,帶有濃濃日本風。

古井,還可以打出水來,但已經不適合飲用。

角落的賣店,販售臺南特有的成功啤酒和至聖點心餅。

正殿與後殿間的梅樹,相傳為鄭成功手植。

這塊石碑是1964年重建時,有關梅樹的紀錄,書寫者為名書法家朱玖瑩。

碑中寫"古梅一株",但這裡總共有3棵樹,究竟那一株是鄭成功手植呀?

後殿祭祀鄭成功之母翁太妃田川氏,左側為祭祀寧靖王朱術桂與其五妃的寧靖王祠,右側為祭祀鄭成功長孫鄭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