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大年初二,中午在老婆家吃完午飯後,親朋友好友們說想出門走走。
為了避開過年的人潮,於是老狗帶著大家來到位在柳營的劉啟祥美術紀念館,這是一個2018年12月15日才整修完成,正式開放的景點。
至於老狗為什麼會知道這個地方?原因只有2個字—路過,見到修好的洋樓,就很認真的覺得一定要來看看。
而劉啟祥是何許人也?
他是日治時期的著名畫家,生於1910年,出身於地方上具有名望的鄉紳家族,因此得以接受良好教育。
13歲赴日本貴族學校青山學院中學部就讀,18歲考入名校文化學院美術部洋畫科。
22歲時劉啟祥與楊三郎同船赴歐洲巴黎學畫。1935年秋天,劉啟祥由歐洲返台,並以〈倚坐女〉入選第9屆台展,這時劉啟祥已經相當有名氣。
二戰後,自日返台,寓於柳營故居,這棟洋樓,即是他當時的住所,興建於1918年,由劉啟祥的父親劉焜煌所建。
但事實上,劉啟祥在此居住並不久,1954年就遷居高雄,原因在於土地政策的改變,使得畫家必須面臨生活的挑戰。
至於這棟洋樓呢?主人遷居後自然就日漸破落。
劉啟祥的兒子劉耿一先在5年前求助市府,歷經3年追尋17位土地持有人同意,又由文化局爭取經費後,開始進行修復工程。
歷經2年的修復過程,終於在107年年底,以嶄新風貌重新呈現,打造為劉啟祥美術紀念館。
現在,洋樓內有「期頤之樓、百年之春」特展,展出的作品多為劉啟祥的畫作。
這棟日治時期的大宅門,外觀及內部相當有古典風,在廣加宣傳之下,假以時日應該會變身為打卡景點。
如果有機會到柳營玩時,除了到酪農區去看牛,還可以到劉啟祥故居中賞畫、賞老宅,然後再去吳晉淮故居,瞧瞧二十世紀初音樂人的老家,一日遊的行程,是多麼充滿自然與藝文氣息呀~~

從柳營的中山西路上,透過圍牆可以見到一棟二層樓的洋樓,這就是甫整修完成的劉啟祥美術紀念館。

南臺灣冬季的太陽,沒有了夏天的火熱,多了冬季特有的柔和。在光線斜射下,常有美麗的光影出現。

走進故居圍牆內,照片中右邊的房子是畫家居住於此時增建的畫室。

畫室特寫。現在畫室空間外包為咖啡廳,委由知名的東山大鋤花間咖啡店老闆與幾位好友共同經營,提供東山咖啡以及柳營在地鮮乳所製作的飲品及甜點。這天大年初二,應該是休息沒營業吧~~

故居的正面,一棟二層樓的洋樓。在日治時期,劉家是柳營的豪門,住家當然是很有氣勢的!

洋樓經過臺南市文化局的整修後,增設了無障礙通道,所以老婆的阿媽,可以坐著輪椅進去參觀一樓。

在庭院中的造景,老狗猜應該是魚池。

洋樓的側面,一樓的五拱門和迴廊,二樓的大面積玻璃窗,讓這棟樓充滿了西洋風。

洋樓的後側,窗戶的形狀改變,變成日治時期流行的上下對開窗。

後方窗戶的特寫,是日治時期很流行的上下對開形式。

在側邊迴廊旁,來個光景特寫。

洋樓後方,建築物外牆上有白色灰泥塑橫帶和磁磚橫帶裝飾。


洋樓右邊的窗戶,和左邊大面積的玻璃窗相比完全不同。


洋樓右側一樓,有另一個入口,應該是充作後門用。

後門特寫

在後門附近的井,猜測後門應該直通當時的廚房。

洋樓後方的四合院。在柳營這一帶都是劉家的產業,有很多像這樣的四合院老宅。

旁邊就是劉家宗祠,另闢一篇文章來介紹。

冬天的光影是個人的最愛,映射在洋樓的灰牆上,別有一番風情。

成列的五拱門,是這棟建築的最大特色!

正面和左側面的迴廊,也是很棒的取景地點。看來這裡要變身IG打卡景點,為期不遠了~~

洋樓的一樓大門。

這棟洋樓,從前被稱作「頤樓」。

天花板上的吊燈。雖然是現代產品,但古典造型還挺搭的。

一樓的內部空間,2扇並列的上下對開窗很吸引人。

窗的兩側就是劉啟祥的作品複製版。

一些舊照片和畫作說明的展示。

這裡說明頤樓的歷史。

一樓的內部空間,遠方是劉啟祥的畫作。



畫室的情境重現在洋樓內。

洋樓的木造樓梯,應該有洋樓就有它了吧~~

很喜歡樓梯的木把手,厚實而溫潤~


二樓向後方的窗,都是日治時期盛行的上下對開窗。

至於二樓前方是座大大的陽台。

二樓側面的房間,地板和樓梯上來的那一間是不同的。這間的地板是舊物。牆上是劉啟祥的畫作~~

這間房間的地板很老舊了,從新營文化中心來支援的志工要我們走路時步伐輕一點~~


樓梯上樓的空間,地板很新,是新品代替。

陽台是大面積的窗,造型不同於側面的窗。

在這裡拍照,像是活在歷史裡一樣。

從陽台看庭院,畫室就在左前方。

老狗還是覺得這是個魚池~~

陽台的盡頭~~

在陽台擺籐椅,不知道誰想出來的??

老地磚特寫。這些地磚超過100年了,都是舊品,舖在木地板架上,所以走路步伐要輕~~

木樓梯,從二樓往一樓看,從前的樓梯比較陡,不小心滾下去不得了。

天花板,應該是整修過的~~

要離開這裡了,再看一眼洋樓~~~
美美的洋樓,很可惜沒有文資身分。

站到外面馬路上,拍張完整的全景照。
不說不知道,這樣的老房子竟然是位在嘉南平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