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山的人用石灰,那近海的人呢?
臺灣西南沿海,因為盛產蚵,所以使用蚵灰的比例相當高。
三百多年前,荷蘭人蓋熱蘭遮城時,就是使用蚵灰、糯米與黑糖的混合物做為紅磚間的粘著劑。
那蚵灰怎麼來的?
蚵灰窯就是它的生產工廠,所以來這裡,可以了解先民是怎麼做"石灰"這種建材的。
早期安平有不少座蚵灰窯,但隨著水泥的出現,紛紛被淘汰而拆除,如今碩果僅存這一個,官方將其保留,見證歷史。

照片中這片爬滿綠色植物的高牆,圍著的就是蚵灰窯。

這個綠色植物據說是愛玉子。沒搞錯,就是做愛玉冰那個愛玉。

我們家2個小孩站的位置,是人員要進蚵灰窯的入口。在對面還有另一個人員入口。

從門洞進去蚵灰窯後,就看到像這個樣子的結構。右方的孔洞是放原材料進去棚欄上層及放燃料進去下層的通道。

仔細看蚵灰窯的主要結構。
在燒蚵灰時,棚欄的下方是木炭、煤炭等熱源,上方舖上稻草,再灑上蚵殼,上面再舖稻草,一層一層疊上去。
加熱時要利用鼓風機控制下方加熱的火力,溫度太低蚵殼不會變成蚵灰,太高又會燒焦。

古時候沒有電力可以推動鼓風機,所以用照片中這個像腳踏車的工具,用人力把空氣"灌"進窯中。

人在像腳踏車一樣的車架上努力的踏,動力傳到外部的機構,就可以"灌氣",調整火力大小。


基本上,把蚵殼燒成蚵灰的化學反應在國中理化就學過了。
蚵殼的主要組成就是碳酸鈣,在乾熱至攝氏500度後,會變為氧化鈣和二氧化碳。
氧化鈣就是石灰,是功能類似水泥的建材,用來黏著磚塊。
展覽館內,另外一邊是蚵灰收集後的精製過程。
必須用篩網將蚵灰中較粗的顆粒除去,留下較細的部分,才能當建築材料和造木船時填補木板間縫隙的材料。

至於蚵在海中是怎麼生長的?
蚵只要有物品可以附著,就可以在上面成長。所以在消波塊上也會見到牠的蹤影。

但這是野生的狀況。漁民要養蚵,一定會用方便採收的器具,於是在水深不高的近海,就有許多照片中這種蚵架。
利用退潮時架好蚵架,上面綁上空蚵殼讓蚵苗附著。
漲來潮往,帶來浮游生物做為蚵的食物,一段時間後就是整串的,又肥又大的蚵仔。
漁民再把蚵串從蚵架上拉起來,去殼後就成了桌上佳餚。
至於殼呢?從前拿來做建材,現在就成了廢棄物。

這裡還展示了安平港近百年來變化的模型,挺有趣的。

蚵灰窯文化館是安平的一個小小景點。
網友們來安平玩,路過這裡時,不妨進來走走逛逛。
十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增長不少知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