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樹木依牆而長的景觀,就像吳哥窟一樣,因此也有人稱樹屋為"臺灣的吳哥窟"。


說起安平樹屋,這幾年在網路的分享下名氣大增,成了安平的著名景點。
但若說到它原本的名字--英商德記洋行,可能很多人搞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
然後,最近幾年旁邊又多了書法家朱玖瑩故居,大概又更迷糊了。
為什麼書法家會和洋行搞在一起,然後又會有長滿樹的屋子??
故事要拉回1858年,也就是清咸豐8年,第二次英法聯軍清朝戰敗,簽下中英天津條約後,開放台灣(安平)為口岸。
德記洋行就是在此之後的1867年來臺發展業務,以出口茶葉,以及糖及樟腦等事業,
並租借英國駐安平領事館(今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民小學)北側興建洋房與倉庫,就是現存的德記洋行與樹屋。
1895年,日本接收臺灣後,因為專賣制度的實施,洋行的生存空間遭到剝奪,
德記洋行於1911年結束安平據點業務,原本的建築轉為大日本鹽業會社營業所接收。
所以,原本的洋行與倉庫建築被鹽業會社接收,成了辦公室和倉庫。
1945年,日本戰敗,國府來臺,大日本鹽業被臺灣製鹽總廠接收。
因此曾任財政部鹽務總局局長兼臺灣製鹽總廠總經理(1952~1969)的朱玖瑩先生,居住在一旁的宿舍中。
所以,目前見到的朱玖瑩故居即是當時的宿舍。
而位在洋行後方的倉庫,則因長期乏人問津,在樹木自然成長與結構自然損壞的狀況下,成了現在見到的樣子。
洋房、故居、樹屋三者的關係就這麼巧妙的建立。
遊客們來到安平樹屋,似乎只對於樹木和建築物的巧妙融合讚嘆不已,
但在買了門票參觀之餘,也應該多多了解是什麼樣的因綠際會,才能造就這種奇特的景觀吧~~

回到正題。英商德記洋行是棟西洋建築,位置就在英國領事館後方。
英國領事館在二戰時被炸毀,如今成了西門國小的操場,路過時會見到說明牌。

這就是放在西門國小操場旁的說明牌,是英國領事館的遺址。

目前臺南市政府把洋行旁的原臺鹽宿舍,即朱玖瑩故居和洋行及樹屋整併,要進入參觀必須在故居前買門票。

進門後見到的建築是原臺鹽宿舍,也就是朱玖瑩任總經理時居住的地方。

朱玖瑩故居建築大門。

朱玖瑩故居的一部分。玻璃窗也展示了朱玖瑩大師的書法。

朱玖瑩故居內的一大片書法牆,展示朱玖瑩大師的墨寶。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最知名的就是顏體楷書,牆壁上的金剛經即是楷書。可惜,連續假日遊客實在太多,要拍張沒有人影響的照片相當困難。

故居內,朱玖瑩大師的生平介紹。

通往故居二樓的樓梯。這種高聳的樓梯,是標準的老房子感覺。

朱玖瑩大師的墨寶,字形字體真的很漂亮,非常的圓潤而不突兀。

朱玖瑩大師的墨寶,他的行書也很漂亮。

跟著導覽來到德記洋行建築的一樓迴廊。
這位導覽員解說相當詳細,把洋行興建為現存外觀的原因都解釋的相當清楚。
總之,是為了適應臺灣濕熱的氣候,讓建築物內能通風,才把建築蓋成2樓,而且建築四週都設有迴廊,以避免風雨的侵襲。

洋行的屋頂有隻風向雞。
對19世紀,以海維生的洋行來說,海上的天氣相當重要。
船什麼時候會入港,風力風向都很重票。

洋行建築二樓的迴廊。迴廊的目的在於防止暴風雨來臨時打入室內。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洋行內部是「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這次去已經完完全全改變。
查了一下資料,原來自1981年起,德記洋行就變成了「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一直到近幾年才改成現在的展示內容。
展出近30年的臘像終於可以休息了。這是當年英國人使用的削鉛筆機。

在19世紀末,德記洋行最大宗的業務是臺灣茶外銷到世界各地。
臺灣最有特色的茶,就是半醱酵的烏龍茶。

洋樓內展出當年派駐在此的洋人生活情形,看來當年來臺的洋人,只要來台就成了貴族。

當年使用的打字機,不過老狗我猜是仿的。

導覽員以古地圖解說台江內海在近300年間的變化。
在近200~300年前,現今臺南市的西半部地區,大多還泡在海水中。
但有數個沙丘突出水面,稱之為「鯤鯓」,安平即是其中之一。
由沙丘圍起的瀉湖,在南部稱為台江內海,北半部稱為倒風內海。臺灣對大陸的貿易,就靠著內海旁的港口來支持。

十九世紀使用的船舶模型。要駕駛這種看天吃飯的戎克船,和廣大的海洋搏鬥,不容易呀~

德記洋行的側面,兩層樓的拱形迴廊建築。

在德記洋行旁的賣店,販售紀念品、文創商品等,應該也是倉庫改造的。

走出賣店,準備走入樹林中,也是老屋中,欣賞樹與屋共生的奇蹟。

老狗一直很好奇,這樹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長成這個樣子??

在樹屋的上方有條天空步道,給遊客從不同的方向欣賞樹與屋形成的天然奇景。

爬上步道,看到的景像果然不一樣。


步道的盡頭,遊客不少!

從天空步道盡頭,可以看到在英商德記洋行建築旁的另一棟建築,現在作為咖啡館,提供遊客歇腳的地方。

另外,在樹屋後方就是鹽水溪出海口附近,所以也做了一條跨堤防通道,上面還有小平台。
遊客可以在上面賞鳥、賞海景。

在鹽水溪畔的觀景平台

回到地面,走入樹屋中,仔細品味這樹與屋的共生。

應該是有好幾十年的無人打擾時光,樹與屋才能這麼緊密的結合。



樹就像一位畫家,恣意的在荒蕪的牆上作畫。


當然,樹的畫布不只有平面的牆,還有立體的屋內空間。


在樹屋被發現後,藝術家們也加入粧點老屋的行列,樹屋內部變身藝術作品展場。




樹的腳是會轉彎的,就這樣給它硬生生的轉過去了~~~



或許樹和屋的關係,就像這兩位一樣,緊密不分離!!


英商德記洋行、樹屋與朱玖瑩故居,現在結合成一個複合景點,
可以見到歷經數十寒暑才形成的樹與屋天然藝術品,
也可以見到英國商人在臺活動遺跡,
還可以見到名書法家的真跡,
這裡是老狗認為在安平各景點中,
值得光時間停留了解的地方。
有機會來臺南安平,就把時間留在最有意義、值得停留了解的地方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