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接收臺灣後,因認為在當地徵兵易生民變,因此軍隊均從大陸調來,行三年一輪的班兵制。
因為這些軍人都是從外地調來,因此自然以家鄉為單位蓋起了會館,除了做為官兵休息的地方外,也供奉家鄉神祇和作為聯絡聚會之用。
海山館就是由海壇鎮標水師班兵所建之會館。
至於為何稱為海山館,則是他們的原駐守地海壇島上有一座山名為「海山」,故以此為名。
在日本接收臺灣後,這種"會館"的功能消失,因此被整修為住宅,直到1975年臺南市政府收購後,才轉變為公有。
近十幾年來,印象中海山館開開關關好幾回合,直到近年改為BOT形式外包給廠商經營,才得以有經費維護,持續開放供遊客參觀。
海山館的位置,可以說就位在安平老街區的正中央,要到它的正門口,不是步行就是騎機車或腳踏車。
它的正門口面寬也不大,不像一般的官署,反而像民宅。

海山館的內埕,中央有個大大的刀劍屏,用以辟邪。

海山館內部,相當簡單的建築。

海山館的左側門,傳統的壁飾還是有的。

海山館的右側門,走出這扇門就通到旁邊的護龍。
由於安平地方小,因此少有建築照傳統體制興建,
海山館的護龍相當短小,只有右側增建另一道護龍。

海山館內埕,以及刀劍屏內側和左護龍。

海山館右護龍外,有段看起來像增建的外護龍,目前是承包商的文創商店。

目前右外護龍是做為文創商品賣店,店家在門口放了尊大型公仔。

在安平街道上往往會發現劍獅,基本上它是安平人的厭勝物,常出現在牆頭、路衝等位置。
這頭灰泥劍獅就在牆頭。

這2頭劍獅是文龍殿所設,一般很少見到這麼大型的劍獅。

掛在牆頭上的劍獅,在安平的那裡拍的已經不記得了。

安平街區中,只餘樑柱屋頂的老宅。

安平街區中,只餘樑柱屋頂的老宅,是拍照的好地方。


臺南安平,其實是個會在小巷道裡發現樂趣的地方。
一個轉角,可能就會有一個新發現,即使來造訪很多次,都還有可能找到新的事物。
雖然是有四百年歷史的社區,但卻處處充滿了新意,等待遊客們來發掘。
以後來安平,就不要再去那個什麼老街,買一些全臺到處都有的紀念品,
多走走一旁老宅間的小徑,也許會發現從未見過的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