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糕是傳統台灣小吃,各家本事讓這味小吃成為極致,筆者吃過最好吃的米糕位於善化慶安宮附近,喜鴻門彩券行的對面,小攤販一位,姑且稱它為無名米糕攤。
老闆用似梳子般的小飯杓一點點的扒飯入碗,再淋上幾瓢香噴噴的肉燥,一些魚鬆,再加一片小黃瓜,其中肥而不膩的肉燥是提味之精華所在,我想肉燥的製作方法應是老闆的不傳秘方吧!
就像台南擔仔麵那樣,麵就只一小團,大嘴巴的饕客三五口就能吃完,主要是品嚐其中滋味;米糕也一樣,小碗裝著,約莫一般碗的半碗多一些,而糯米其實這樣是剛剛好的份量,吃多反倒不好消化。此攤還有一些小菜,如油豆腐、用煎的黑輪、香腸、魯丸…等等,視個人喜好點選,下午當點心剛剛好。
湯有四神湯與鮮魚湯,四神通常是茯苓、山藥、芡實、蓮子、薏仁,有健胃整腸之功效,開脾也是一大好處,尤其這家的小腸煮到軟嫩,入口即化的境界,是筆者常會點的湯;而鮮魚湯主要是味增煮鮢過魚,魚肉Q嫩,膠質豐富,有時是用鮭魚,富含DHA,同樣都是湯鮮味美,前陣子不是有新聞報導50年後就不容易吃到魚了,那現在能享用鮮魚就把握吧。
用如此方法扒飯入碗能讓飯較膨鬆,之後淋上肉燥湯汁就較易與米飯融合,果真是每行都有每行的智慧,而米糕南北口味迥異,似乎也是因應環境而變化為適合當地之鹹甜味,這不就跟人在社會一樣嗎?除非你能改變環境,又或是改變這個區域的人的口味喜愛度,不然,你只能迎合這環境的改變自己的口味。
慶安宮已是古蹟級的,對面的冬瓜茶也很有名,吃完米糕再去拜拜,廟內雕刻細細品味,體會歷史傳承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