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精臼這一帶,位置在赤崁樓、武廟、天后宮等古蹟的中間,這裡有間廣安宮,以前的廟埕廣場就是一大片的攤販區,跟大菜市一樣,是傳統小吃聚集處。全盛時期,從民族路、中山路交接處的護專前到西門路小公園,每到華燈初上,就是一長串的夜市,是府城少見的街道型夜市,晚上吃飯、看電影、逛夜市是老台南人的回憶,護專前的大水溝那時尚未填平,許多攤販的廚餘餿水就往水溝裡倒,後來民國70年左右,大頭市長蘇南成移走攤販、填平大水溝,遠百娛樂城前身遠東百貨也落成,民族路夜市大部份攤販在昔時市議員蔡介雄奔走下於東帝士旁小北夜市覓地重建,部份仍留在遠百對面九大旁的平房裡,時至今日也已拆除,部份搬到現石精臼美食廣場。而廣安宮前的石精臼廣場,後來地主欲收回改蓋大樓,雖與攤販有不同意見,仍仍在民國87年左右,被迫離開,只是後來大樓也沒蓋成就是,現在的廟前廣場,搭的也是鐵皮屋,變身成美食街,現在招牌上能寫著石精臼的至少都有30年以上的歷史,名店不勝枚舉,例如已搬走的阿憨鹹粥也是從廣安宮前起家的。

店外觀,從牆壁、建築即可看出歷史,石精臼牛肉湯第一代老闆王石山,家裡為台南粽子大盤商,但未繼承家業,改賣牛肉湯為生,創店於民國65年,那時是在旁邊的廣場擺攤,因改建遷移才搬到現址。

兒子王玉榮原本在海產店當廚師,後來回家幫忙,父子齊心顧攤,傳承老店風味,現在就是兩代一家人,一起招呼客人,當然,靈魂人物還是老爸王石山,其實我一直覺得某個角度他有點像作家黃春明。

早上9點多,店內已坐滿客人,因這裡位居赤崁樓,近來台南旅遊發達,來店裡吃的除了在地人外,觀光客也多了起來,坐在店前騎樓座位,看著過往的觀光客,有些是日本人,有些是大陸人,很多人放慢腳步,饒富興味的端詳著桌上客人的食物也頗有趣,不過看看環境,真要停下來吃的也少。
牛肉湯與白飯

牛大骨、獨家秘方熬成的湯頭,甘甜清爽,有些老台南人還會加米酒或醋,可去腥並增添牛肉的口感,加上新鮮現宰的牛肉,隨著肉中的血水交融於水裡,略呈粉紅的湯色,一看就知道很好喝,台南有些牛肉湯店的湯是偏黑褐色的,這種喝起來就少了那種肉味。相對的牛肉片也不能放太久,否則牛肉就會過韌而老硬了。像一些牛雜、牛筋等也都是內行人會點的部位,不過都要早點去才吃的到。
老台南人的早餐,一碗牛肉湯,一碗白飯,好吃又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