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紅鼻子牛排真的是大部分人的回憶阿...其實小弟曾在等兵單來時候有過短暫的打工經驗...事實上他的餐點就算在現在我覺得還是有賣點的(和其他連鎖系列的相比)..排餐就不用講了...我覺得他的牛尾湯也是一絕阿...只可惜自從我家系列的平價牛排進駐台南後....市場也跟著被瓜分了...加上老闆紅鼻子仙逝後....老闆娘也比較沒心情想經營...最後才不得已劃下句點...我好想再去喝牛尾湯阿.....
回憶都上來了...在下是65年次的.讀新興國小.大成國中.讓我回憶的美食有 1.大成國中對面低雞肉絲飯..配菜有煎蛋和豆干...好懷念阿.2.雞肉絲飯附近巷子.賣米粉羹低...上學早餐人手一包!3.現在新興路和夏林路口舞鶴旁邊5.6家吧..太久了不太記得.有一個紅鼻子的阿伯.他的麵超好吃的...一輩子難以忘記的味道.清湯也很特別.不過不知從什麼時候.就沒賣了!4.國中同學他加開低...欣軒飯館的魚排飯.也很好吃.在現址拉亞附近.5.卡爾森..大家一定都知道吧.以上.都是記憶中美妙的味道..而現在都吃不到了
台南很多麵點(包子、饅頭、麵條)早已不復往日味,因為現在幾乎用機器碾製、擀麵,口感跟機器切製的味道完全不一樣。我曾經問一位老師傅,機器碾製的麵團和手製的麵團有何差異?他說是:空氣和溫度經驗。手揉的麵團透過手溫感覺以及室溫會知道麵團濕度和柔軟的感覺,這會決定到時候切出來的麵條有沒有彈性,會不會吸湯汁.....我想大家會覺得以前的北方麵點好吃,恐怕就是出在這邊。但這些好手藝的麵點店家老一輩都不在了,於是大家所說的事情也許只能出現在記憶裡了!不過我建議現在要找道地的北方麵食恐怕要去中北部找,因為台南多為閩南人,除了水交社、二中後方、永康影劇新村一帶,好一點的麵點真的不好找,南部算是當年大陸移民來得較少的地方(除岡山空軍官校一帶),很多麵點店家第一二代幾乎都凋零了,為迎合台灣人口味,有些大陸小吃都不見了,我雖然是道地台南人,但是愛吃也想研究,可惜現在想吃也吃不到這些不同口味了!
martu wrote:建興國中側門法院巷子...(恕刪) 挖...看到這一段..感動耶那個老闆是我的大伯父..父親每天也都去幫忙..假日有時我們也會去幫忙...真的是生意超好...也只賣一大早..當時年紀小..如果有遠見傳承下來...嘿嘿嘿..不過...讓我驚訝的是...大伯父過世30年了...父親過世20多年..加上攤子收起來的時間...再加上如果你是上班前去吃的(當時是出社會人士)..那.....大大你德高望重耶....
小弟我65年次勝利國小畢業的.以前早餐習慣在勝利國小後門斜對面一間阿婆賣的菜肉粽吃早餐.先吃一顆菜粽加一碗台南式的味噌湯.菜粽吃完再加一顆肉粽.吃完真是一整個滿足.可惜阿婆已經10幾年沒賣了.目前台南的菜肉粽沒吃過比那家更好吃的了...另外我還蠻推薦勝利路上海鷗早餐店的飯糰.我現在住台北.只要台南肥豬團有成行.我一定會跑去買來吃.味道跟20幾年前一樣沒啥變.補充一下.20幾年前的千香漢堡店還在長榮女中前面的巷子內時.麥香雞土司真的是非常的好吃.之前他的雞肉片都是都是當天現場拍扁了以後在放下去炸.生菜放的粉多.在灑上足量的胡椒粉.一口咬下去那個味道真是非常的棒.現在換成工廠製作後.味道整個變調...實在好可惜..
Eddie Hong wrote:不好意思又把這篇文章...(恕刪)對了 還有一間叫"船歌"的西餐廳~小時候第一次吃到排餐是有餐前酒的~還有樂隊跟駐唱~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很傳統的西餐廳 依稀記的船歌的位置就是今日的天上人間xddd
我也來報到一下!我最懷念的是府前路上(南女附近)的一家麵店, 他的陽春麵是我離鄉後的少數記憶之一, 記得畢業後5年曾去吃過一次, 老闆卻不賣陽春麵了, 理由是"現在學生都不吃陽春麵了, 所以改賣什錦麵" 後來就再也沒去了..不過這些年, 每次回去都努力尋找故鄉小吃, 似乎想彌補年少時沒能嚐到的各種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