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這裡為中心點的,是一間隱身在巷內的,號稱全台第一宮,有380年歷史的開山宮及北巷裡的六興境慈蔭亭,明清時期,這裡是海陸交接處,附近一帶是上百隻帆船的碇泊所,船夫也在附近搭起草寮居住,而帆寮街就位在現民生路一段166巷,僅有3米寬,當地居民為了紀念過往,還在巷口石塊上刻下了帆寮街的字樣。

早期帆寮熱鬧非凡,來往商人眾多,但當時廁所不普遍,所以附近的小山堆逐成為最佳方便的地點,久而久之又有了屎山頂的稱號,就位在現今新美街39號旁進去,今日的街道名稱為西門路2段228巷,如今兩旁皆已為民宅,只能由緩緩坡道想像過往歷史。早期未開闢新美街時,這一區只有二條聯外道路,分別是現民生路1段157巷的南巷及民生路1段132巷的北巷,即使後來有了新路名,但在地人還是習慣稱呼南北巷,如今圍繞在民生路、永福路與新美街口這一帶的,有歷史悠久的水果店、汕頭魚麵、當歸鴨,北巷裡的Wire,另外就是新美街上的老恭意麵。

麵店外觀是棟鐵皮平房,這一排的平房是闢了新美街後才搭出來的,在屋後仍有更老的老房子,第一代老闆張明恭從18歲時就開業於這條街上,那時街名仍為正義街,民國82年因年紀漸大,就交由大兒子張明輝接手,他也將麵店掛上父親的名字,張榮輝從國小起,有空便會在店內幫忙,所以對店內事務也很熟練,張明恭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熱心公益,從18歲那年起,便兼任義消,當時交通不便,遇有火警,便會暫時關店,然後騎腳踏車趕赴火場,有時一去返回來,就是一整天,但家人都認為這是很榮譽的事情,直到70歲時,雖然不能進第一線了,但仍會在現場幫忙。
恭仔廚房位在另一側,煮麵的是張明輝,店內服務的都是自家人,兒子也在店內幫忙。

店內座位不多,不過後來有買下旁邊的小店面,另外店裡也裝了冷氣,吃飯就舒服多了。用餐時間生意很好,服務人員也很忙,不過老闆雖然站在廚房卻是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如果服務人員太忙沒空招呼點單時,他便會冒出一句帶點親切台灣國語的「來,講話!」,這時再把要點的菜唸給他即可,這種老店的老闆都會練就一身過耳不忘的本事,心算程度也都直逼九段。

新美街上有商務飯店,多由台南科工區的日商長期包下,所以晚上常會看到穿著制服,集體行動的日本人,下班後走出來用餐,其實一般日本人不會進來恭仔吃麵,今天是因為禮拜一,所以三十八番及小牧沒開,他們才來這裡坐下,一開始坐在門口,小老闆拿了中文菜單給他們,我也不知他們怎麼看的,就比手畫腳跟小老闆勾通,換個角度,其實恭仔可以請人寫張日文、英文菜單,也算是做好國民外交。

後來店內客人走了,張榮輝出來跟客人講了句控巴挖,然後又切回台語,比著店內的座位,意思是要請他們換到裡面有冷氣的座位,很可愛的老闆,東西上桌後,看著日本人邊吃邊讚嘆,後來還拿出相機拍照,美食果然是世界同通的語言。

下水,店內有賣很多魯菜及豬腹內,而且有用玻璃櫃冰著,我就切了一份下水,燙熟的程度剛好,配上它調的醬汁、蒜末,很美味。

軟香滑順的鴨血,一點也不會過硬。

它的海帶是日本進口的,舒軟中帶點些微的黏性。

水餃一份,10粒$50,自家包的,雖然不便宜但料多紮實,它賣的乾餛飩也很好吃。

肉燥乾意麵

肉燥粿仔條

肉燥乾油麵

它的麵食共有意麵、油麵、米粉及粿仔可選,雖然店裡賣的東西很多,但老闆的手腳很快,動作迅速,事先配好醋、鹽、沙茶粉及蒜末,麵煮熟後,再將青菜汆燙,最後淋上獨家的肉燥配方,它家的肉燥,豬後腿肉剁的特別細碎,略微拌過麵後,上面再夾上只火燒蝦及肉片,就算客人多時也不會亂掉或等太久。
恭仔意麵的一大特色是淺盤裝麵,而非一般麵碗,另外店家會先將肉燥醬汁拌開也是另一特色。店內的麵條是專門請上海老師父製作的手工意麵,近似汕頭意麵,加上以濃純香的家傳肉燥,吃來Q軟可口,很容易讓人上癮。吃飽後可走到巷口靠民生路的阿田,來碗現切水果盤,飯後來盤水果是在地人才懂的生活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