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目表。

台南這幾年,蓋出了不少個性住宅,其中也許多都得了台灣住宅建築獎,讓台南在文化古都的氣息下,其中有許多都隱身在巷弄,也許房子旁是鐵皮屋,也許是百年古厝,在在都讓都市散步成了有趣的一件事。
毛鏗,音同茅坑,取其趣味性,主人是式澳國際、森CASA的老闆毛森江,2005年5月完工後當成自宅,在建築界有不少名氣,2010年5月起則交由洪國哲及孫慧夫婦,改成預約制咖啡館,不過也不是全棟開放,3樓以上還是私人空間的。

新樓街54巷,這裡進去也有門,而且是截然不同的門面,木條、清水模牆,二樓探頭出來的緬梔,與旁邊的房子有很大的對比。不過這裡不能進去,唯一入口在東榮街,理論上這裡是車庫,但這木門可能要先停下車來,上前打開再上車開進去,實際效用可能不大。

東榮街上的入口,這條街是直的,但有幾間掛東榮街門牌的在這兩塊空地中間,紅磚道走進去後是左右兩棟私人住宅,然後才能看到毛鏗。


外觀,一道清水模牆一直延伸到底部,停了台造型奇異的機車。它的外牆,築的很高,所以左右鄰居,其實是看不到它裡面是啥名堂的。

入口,要從這裡拾級而上,盡頭有個木門,營業時間會打開。旁邊有塊白鐵牌上刻了店名及營業時間。

上圖是站在新樓街入口的庭院拍的。這種以坡道引導參觀者進入空間的作法,源自於現代主義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建築精神,可以讓人在坡道行走過程中,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建築的美,這段過程被稱做是建築散步。在台灣很夯的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也喜歡採用這手法,走上樓梯到底部,是另一堵清水模牆,大費周章的原因是因為這是塊三角地,所以大門開門的方向與三角形的另一側平行,走進大門就是一處銳角,所以將此處理為視覺空間的轉折處,被阻礙的視覺經過這個轉折之後,望眼即是漸趨開闊的中庭,一樓大水池以及建築物的主體,頗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再搭配黃花風鈴木的植栽,以及兩把懸掛在清水模牆面上的木椅及毛鏗門牌,反而變成住宅內視覺效果最強的一角。


上樓梯的兩旁擺滿了植栽,在清水模的牆後,完全想不到裡面是這天地~推開木門後,服務員已等在門旁,其實戶外走道都有攝影機,所以在外面幹啥好事,在裡面的人都看的到的,裡面要先換上拖鞋。

這裡還掛了陳志良題的字,放下,意謂著回家後,就是把外面的俗事放下。

毛鏗的名片也很特別,很小,大概放口袋裡隨時會不見這樣。

換好鞋後引導入座,這裡是二樓,算是客廳,有道電視牆,位置剛好可以擋住進門後不會直接看到廚房,造成入門見灶的情形。

2樓客廳這裡的座位區都是2人桌,但可併桌,空間還蠻寬敞的。

店內所有木製的家具都是自家森CASA代理的Carl Hansen & Son的家具,其他的像黑川雅之、京都開化堂的用品也很多。五顏六色同一款的椅子是家具巨匠,丹麥設計師Hans J.Wegner的Y chair,北歐家具的簡單線條及溫潤是演繹這種簡潔空間極佳的物品。

2樓客廳後則是廚房,開放式的廚房,整理的很乾淨,沒有任何雜亂的物品,all-in-one的廚具,可以滿足各種料理需求,長吧台及大工作桌,工作桌一邊是Y-chair,另一邊是長板凳。

2樓書牆,由總數266個書格所構成的超大書牆,挑高6.6米直達屋頂,從2樓延伸到3樓的主臥室樓層,光線充足,是室內空間最搶眼的一處。

牆上掛了幅毛森江的畫像,圖書區選用的桌椅是Hans J.Wegner的The chair.

11點多時,毛森江從門口走進來,然後到這裡跟朋友寒暄。


樓梯間,貫通室內各個樓層的懸臂式清水模樓梯,以清水混凝土一次澆灌而成,樓梯底部是小型的水池,搭配暈黃的燈光,木質的踏板及牆上的掛畫,讓整座樓梯有如雕塑品般令人驚豔。

再從室內的樓梯往下走到1樓,底部是環繞魚池,打掃用具則懸吊在牆後,毛鏗的燈光是由名燈光設計師姚仁恭所操刀,氣氛恰到好處,不過最主要的是因為整間房子採光良好,所以也不需要太多的燈具。

1樓室內左右各有一間房間,現在都已經是用餐空間。右邊的小房間,裡面的椅子則是Hans J.Wegner的Scissors Chair(CH29)剪刀椅。

左邊的大房間,空間較大,毛鏗的每間房間,都有戶外庭院,一方綠意,讓生活加分。

1樓,室外車庫區,偌大的空間裡,沒有車,也沒有人。往前一點,可以看到東榮街的入口樓梯及水池,建築散步到了這裡算是到了終點,回首望來時路,有著滿滿的感動。今天天氣不錯,外頭的陽光,穿過木框形成的光影特別漂亮。

參觀完了建築,回來準備用Brunch,均一價$200,只有一種選擇。沙拉與土雞蛋,有機農場生產的水煮土雞蛋,剝開時要小心,太大力會爆漿。

主餐,塊頭不大的蕃薯與兩片厚土司,一片為五穀全麥,另一片為鮮奶油土司。

餐後咖啡,卡布其諾與拿鐵~杯具是由2009年台灣金質金得主劉世平、林久儷夫婦特地設計燒制。
個人覺得,關於食物、餐點、咖啡的CP值,若不是氣氛至上,或喜歡欣賞建築、清水模工藝的文藝咖人士,就不必特地來這一趟了。毛鏗的經營方式也有點像異業行銷,享受氣氛之外,如果喜歡店內的家具甚至想蓋清水模形式的房子,就可直接找店家洽詢。
後記,在外散步欣賞時,毛鏗對面的一位阿伯,正好也走出來抽煙,聊了幾句,沒想到也是1990年代移民澳洲布里斯本的台灣人,而且彼此還有不少父執輩的朋友都是同生活圈的,不過聊開後,阿伯說毛鏗當初在蓋時,工程浩大,又沒啥相借問,跟這邊的鄰里處的不好就是了,而且這塊三角地法拍時本來預計會流標,因為一般人不會想住這種三角地,阿伯還想說三拍流掉時他就買下來,沒想到毛森江一標就買走了…不過後來他每天去他的工地看,做免費的監工…這種建築背後的小八卦還真有趣。
毛鏗建築的美是毋庸置疑,它在三角地上,扣除戶外造景,在有限的面積裡,利用多個方塊體,挑高樓中樓,上下階梯,大面開窗,營造出開闊感方塊體大小不一,建築就產生許多角,又有高高低低,不管是從正面背面或側面看都很美。那兩道三層樓高的清水混凝土牆也很重要,隔絕了左右鄰居的房子,讓人在自家望出去時視線可以固定在自家的營造出的方寸之間,很有秘密基地的感覺。但說到實際面,就像周伯伯說的,美歸美,但對老人家來說膝蓋很吃力,另外室內稜角很多,樓梯間隔也大,還有水池,其實對有5歲以下的幼兒可能有安全顧慮。所以房子真的要看人住的,也要依住戶年齡及特性好好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