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富野與達邦是鄒族兩大社,而古道肩負著族人對外與南投 日月潭聯絡的重任,凡通婚 祭祀 戰爭 商業均依賴此。
而日人為有效取得林業資源,沿古道修築鐵路,就是過去的水山線。
事實上阿里山鐵路不光目前仍在營運路段而已,單就水山線的長度甚至到達今東埔山莊附近,新中橫部分路段也參考鐵路建築,這還不包括大小塔山的眠月石猴線。簡而言之,阿里山鐵路系統當時涵蓋整個大阿里山系,不管就當時或現在的眼光都是極其壯大的工程。
古道 特富野方向入口處 從此處是爬坡
一般山社的行程多從自忠派出所方向下坡到特富野 然後待交通車接駁較為輕鬆
全程雖達六公里 但僅有一半是陡坡 其餘參考鐵路修築幾無坡度 參考路段與族人當年路徑有異 但大體平行
其實體力不要太差 來回也只約半日內 MIT台灣誌曾介紹過 有興趣者可搜尋

日後爭議頗多的的造林政策 只有柳杉 林相太過單一 且若遇上台灣曾猖獗一時的赤腹松鼠 整片林相就完了



證明在國有林地合法種植私人作物的鐵牌 上面記載核可日期 種植者姓名與範圍

山葵 雖然是經過核可申請種植 但這種極耗地力的作物真的可以種嗎? 我蠻好奇的

林務局規劃用心 水山線部分鐵軌仍刻意保留

從這開始就是一連串的坡道直達特富野 而此處約是族人古路徑與鐵道交會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