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位在臺灣嘉義市西區,嘉義火車站旁。此地原本是以生產玉山高粱酒聞名的嘉義酒廠,在1999年遷移至位在民雄的新廠區後即結束營運。至2006年交由文建會管理後,成立文化創意園區,是文化部所屬的五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一。
由於嘉義酒廠原為國府接收之日人資產,因此園區內有不少日治時期的建築,包括1924年興建的酒精倉庫,1930年的鍋爐室、材料五金倉庫、貯酒室、製麴工廠、再製酒第二工作廠,1934年的機械修理與木工廠與1937年的包裝工廠等8座建築。其中個人認為最有特色的還是酒精倉庫,紅磚黑瓦外觀,帶有些許異國風情。另外,整座園區面積接近4公頃,不同年代的工廠建築排列於中央廣場兩側,使得整個園區有如城市大街。這回僅是走馬看花,就花了1.5小時。若想仔細參訪,必須預留更多時間。
據官網所述,「文創培育╳產業新生╳創意紮根」是嘉義文創園區日常營運及長程發展的三大主軸,所以這回特地利用從臺南北返的路程,來參訪這個從未造訪過的文化園區。一方面了解這裡的歷史建物,另方面也了解在這些歷史建物中,有多少新創空間紮根萌芽。園區中除舊建築之外,保存了許多早年酒廠開始自動化生產時使用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機器。這些機具可說是臺灣食品業自動化生產的濫觴,相當值得一看。而在地藝術工作者,利用舊酒廠空間創作的文創商品,也值得駐足欣賞。
第一張相片,放上嘉義酒廠地標建築大煙囪和鍋爐室。

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就位在嘉義火車站旁的中山路上。由於場地面積很大,所以從馬路旁就可以看到它。

因為原本的嘉義酒廠建築是沿著中山路沿伸,所以從另一個方向看過去,同樣會見到酒廠老建築與招牌。

創意文化園區招牌之一。

創意文化園區招牌之二

燈籠隧道,不知做何用途?

這裡正巧有「恐龍夢公園」特展,不過我們沒興趣。

但這恐龍蛋挺像真的。

嘉酒文創園區的平面圖。整個園區呈長形,分布在中央大道兩旁。

園區內的中央大道,所有建築物沿著這條路兩旁分布。

這棟是原酒廠行政大樓,現在是服務台所在地,位置就在園區入口旁,最後要離開前再來造訪。

在行政大樓對面的成品工廠,現在是「恐龍夢公園」特展的空間,跳過。

很有趣又似曾相似的圖案。

原成品工廠與包裝工廠之間的通廊。

這棟建築是原包裝工廠,現在有在地品牌進駐。這座建築建於1937年,是日治末期的大型建築。

讓樹根來失焦一下。。。


包裝工廠是棟大跨距建築,內部還有原本酒類洗瓶、充填、封蓋、貼標、裝箱用的大型設備。這些設備可說是早年建置自動化產線時,自日本進口的設備,具有相當的紀念價值。而各家在地品牌就錯落在設備之間,也挺有意思的。

酒品充填封裝時的輸送帶,前後應該是封蓋機和貼標機。

自動貼標機,看了一下機器上的銘牌,這些機器估計有40年了。

自動封蓋機。創意商品就放在輸送帶上,有種不協調的特色。

亮晶晶的白鐵桶是自動充填機。自動化的報廢設備上放著手工作的商品,表示在經歷一大段時間的自動化生產後,人們比較還是懷念手工製作的產品,因為有獨一無二、難以再現的特性。

自動洗瓶機,機器非常大,因為當時酒廠要求產能很高。

後方是酒的儲槽,前方是手創商品。

手創商品和自動化機器交錯,有種衝突的氛圍。

成箱的酒品輸送帶,把裝箱完成的酒送到隔壁的成品工廠去。

成箱酒品的輸送帶。

自動充填機和自動封蓋機往往是包裝線上的倆相好。

這台是大型自動洗瓶機,有高溫沖洗消毒的能力,在40年前是相當先進的設備。


包裝工廠面積和高度都相當大,除了設備之外還有很大的空間。

走出包裝工廠,在一旁的是再製酒第二工廠,建於1930年。

再製酒第二工廠,現在是囪擊劇場,打擊樂的表演場所。


在製酒第二工廠旁的酒桶,當年用來貯存再製酒用原料酒用。

遠方的大煙囪。看到它就知道鍋爐室到了,整座酒廠的動力都靠它了。

這支煙囪原本高53公尺,但九二一地震把它震斷了,據說只剩18.4公尺,但還是很高。

鍋爐室建築,也是1930年建立的老建築,外觀呈現現代主義的線條分割。


鍋爐室旁是五金倉庫,現在是個展出空間。

五金倉庫內部。

倉庫外的裝置藝術。

在五金倉庫旁是貯酒室,內有大型桶槽貯存需時間熟成的酒類,現在內部沒有開放。


在貯酒室旁的大型裝置藝術。


這也是裝置藝術。後方黑色的那棟是小麥貯槽。

機械及木工廠,建於1937年。早年民間工業不發達,酒廠自身必須有能力維修製酒設備,因此有車床、鋸床、鼓風爐等設備,可以自製設備零配件,也有能力維修廠內的木工具。


培麴室,可以說是酒廠的靈魂,高粱酒釀造的結果好壞,製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棟建築建於1970年,可說是酒廠後期的建築。



在培麴室旁是製麴工廠,建於1930年,和培麴室一樣是酒廠的靈魂。製麴的成功與否,和產出的酒類風味有極大的關係。


製麴工廠是長條狀的建築,現在內部有許多藝術工作者進駐,或販售手作商品,或販售書籍。二樓有新嘉義座,樂團的演出空間。

照片中的空間就在製麴工廠中,是個讓人自在閱讀的空間。


這家店叫「勇氣書房」。說真的,這年頭開書店,還真需要不怕虧本的勇氣。

培麴室與製麴工廠間的走廊間,掛滿了新嘉義座的旗幟。

一樓的空間是倫の木工坊,可以木工DIY。

利用朽木做成的花器,挺可愛的。

在製麴工廠後方的造景。

製麴工廠後方。


製麴工廠對面的高粱酒第二工作廠,現在是園區內的辦公空間。

這棟磚紅色的建築相當顯眼,是建於1924年的酒精倉庫,為園區內最老的建築,帶有幾分古典氣息的裝飾。

這棟建築在後期稱為中間試驗場,現在內部作為展覽空間。

中間試驗場(酒精倉庫)內的特展。



中間試驗場的側面,雖說是工業建築,仍有些許裝飾。

在酒精倉庫對面是前面看過的鍋爐室和五金倉庫。

日治時期的糖蜜酒精貯存槽,貯存糖廠由糖蜜發酵而來的酒精,國府接收後改為高粱貯槽。

在中間試驗場前有片大草皮,上頭有一些裝置藝術品。


國中時的課桌椅放在路中央,挺有趣的畫面。個人猜測,這從前會不會是鐵道呀?

放置在貯存槽旁的大型洗瓶機,不知為何放在這裡風吹雨打?


材料倉庫,建於1970年,應該在酒廠時期是放置酒瓶、紙箱、標貼等佔地方的材料。現在是文創聯合辦公室。


在材料倉庫旁的是高粱酒第一工作廠。一樓為再製酒第四工廠,二樓為高粱酒第一工廠。

在一樓的空間裡,手作商品又和舊有設備混放,形成一種很特殊的畫面。


剩下的空間,有部分作為酒文化館,喔熊在此出現。

酒文化館入口,介紹早年公賣局時期所生產的酒品。

即然是酒廠,沒有酒醰會覺得怪怪的。

舊時的酒商標。目前有許多酒品已經不生產了。

印象中外公最愛的竹葉青。

小時候婚禮喜慶時最常出現的紹興酒。

五加皮酒,現在是所謂的加味酒。

製酒原料。

紹興燒酒,從來沒看過。

琥珀酒和雙龍琥珀酒,也從來沒看過,應該是藥酒的一種,應該早就不生產了。


酒標水溝蓋是文創園區整建時的創意。這在花創園區也看過。

這兩大排據說是高粱酒桶。

來看看高粱酒的故事。


嘉義酒廠的故事。


高粱酒第一工作場的入口。


回到入口附近的行政大樓。

行政大樓又稱求新大樓,現在是服務台所在。

這裡面竟然會有鐵道模型?

還有酒精倉庫建築模型。

在行政大樓外的大型海報。

行政大樓前的廣場,是入口也是出口。整座嘉義文創園區的參觀,到此告一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