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古井」的歷史,可遠溯至荷蘭人統治台灣的年代,至今應該有300多年歷史了,當時由荷蘭人所開鑿,所以才稱做「荷蘭井」,因荷蘭人藍眼、紅髮、也有人稱做「紅毛井」,井兩邊的石柱是方便打水用,中間跨上一根木頭、吊綁一組汲水用的滑輪,就能輕鬆打水了!

井直徑約180公分,深約20公尺,因為井牆不高,所以蓋上鐵網,預防小朋友跌落,現在井內長滿雜草,也看不到井內還有沒有水。

石柱上的文字已經斑駁。

井旁有一個感恩園,感恩水牛對農民的貢獻。

其實這邊最有看頭的不是古井,而是這邊的老房子,差不多也有5~60年的歷史了~

老房子上都有兩層以上的通風口,這是以前用來燻煙葉的房子。

這棟將近三層樓高的菸樓很特別,很少看到紅磚瓦房蓋這麼高的。

不過也經不起地震的摧殘,結構處都出現明顯的裂痕,如果欣賞煙樓的同時,剛好來個地震,就有點危險了...

大「路」新娘,寫錯字了啦!沒禮貌,在人家房子打廣告也就算了,還寫錯字

這間房子牆上還有電表,門口的春聯還沒風化,應該也住到近幾年才棄守的。

復古的老格子窗,還是這麼有味道。

從破損的牆面得以窺見早期建築技術,沒有鋼筋水泥的年代,用竹片當鋼筋,泥土當水泥。

從這面破損的牆面,還能看見泥土中的米糠,很難想像這種東西能經歷超過50年的風雨

觸摸50年前的歷史痕跡,親手感受到50年前工匠的用心,每一寸泥土都壓得這麼厚實,經過50年歲月的証明,前人的工藝技術果然了得。

舊房子內還遺留一些古早的農村機具。

房子中間的格間,就是用來燻菸葉的地方,下方的小窗戶調節空氣,藉以調整火力。


這邊的建築已經有一定的危險性了,已經凹陷的屋瓦隨時都可能發生倒塌,建議來這邊參觀的朋友還是保持點距離比較安全。


漫步在這鄉古街道間,就像走進一個被人遺忘的村莊,一個停止進化的村落,保留的不只是歷史,還有許多人的記憶。

在這邊還能找到古早味的雜貨店,裡面賣的不只是商品,還有台灣獨有的人情味。位於古坑鄉麻園村裡的一口古井,為生活在鋼筋叢林裡的都市人,帶來不一樣的視野,看看在這邊生活的人們,再看看自己現在的生活,應該能重新找到自己對「生活」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