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U-bike之便,這回夜間在鹿港的活動節省不少時間,可以利用夜間多走訪幾處人文景點。位於不見天街南段的幾座廟宇,如城隍廟、三山國王廟,以及位於不見天街南側的龍山寺和文武廟,成為最合適的標的。
鹿港城隍廟始建年份不可考,但就廟內保存文物而言,至少在1839年之前就已經存在不見天街上,而且還能擁有一片廟埕,可見此廟興建年份甚早。而鹿港並非縣城,故不能有官祀城隍,所以其屬民祀城隍廟,供奉自福建省石獅分靈過來的城隍。福建省石獅城隍廟又自永寧城隍廟分靈,由於永寧城隍廟最早稱為「鰲亭宮」,所以鹿港城隍廟初期亦沿用祖廟「鰲亭宮」為廟名。1848年彰化、鹿港地區發生地震,城隍廟嚴重受損,遂由地方士紳倡議重修,於1850年完成修復,而格局更加完整,成為三間開三進的廟宇建築,之後每隔數十年即重修一次。1933年,日人實施市區改正,將鹿港不見天街拓寬成現今中山路,位在路旁的城隍廟,廟埕及三川殿均遭拆毀,僅存拜殿、正殿及後殿。而立面則改建為石棉屋頂的山牆街屋立面。1993年-1997年的重建工程參考舊時的三川殿照片重修,至完工後才改回原有閩南式廟宇立面。但由於原本的廟埕與三川殿空間已成為道路,不可能再復原,因此現今的三川殿、拜殿和主殿三者相連,是很特別的特色之一。
鹿港城隍廟外的立面。因為是非假日的夜間造訪,中山路上人車不多,站在馬路對面還能拍到沒車經過的照片。

鹿港城隍廟為1997年重修完成,屋頂的三川垂脊「下馬路」內外兩側設置一排瓦當與鋪水的作法,是此廟的一大特色。

位於廟門左右側的石獅,是1850年(道光30年)製作,由泉州青斗石為材,為清代中葉的經典作品。


城隍廟廟匾,下方彩繪「明鏡高懸」。

新建三川殿棟架,為二通三瓜結構,照片上為龍邊棟架。

三川殿虎邊棟架,整體結構和龍邊對稱。

鹿港城隍廟龍邊墀頭,有隻可愛的小石獅。原本這裡應該有牆堵的,但因考量人員通行而略去。

鹿港城隍廟龍邊墀頭上可愛的小石獅。墀頭下方有交趾陶燒。

鹿港城隍廟虎邊牆堵,墀頭上也有小石獅一隻。

虎邊墀頭上的小石獅,下方應該也是交趾陶燒。

鹿隍廟廟門正面明間。據說有部分配件是從舊三川殿拆下時保留的,整修時再放上去。

廟門正面明間左右窗雕,看起來很像吉祥圖案-蝙蝠。


走進廟裡,回頭向廟外看,發現門神正在盯著老狗看。

廟裡現在掛滿了大紅色燈籠,非常壯觀。但幾乎看不出建築的棟架,有點可惜。

轉頭見到門上方高掛的算盤。人的一生所做所為,都會被它好好算清楚。

在算盤的後方是三川殿的疊斗式屋架。

在算盤的對面棟架上擺放一銅鏡,象徵人們經城隍爺一照,立即善惡分明。


正殿的虎邊棟架,為三通五瓜式。

正殿的龍邊棟架,和虎邊完全對稱。瓜筒外形修長,伸長至樑下,為泉州派匠師的工法特色。

正殿神龕上方的匾額,下方的「燮理陰陽」為鹿港仕紳與郊商所獻。


神龕的木刻相當精緻。


在城隍爺座前的這款青花海水波濤龍紋筒式爐,上書「清道光廿一年」(1841年),是標準的古物,具有江西景德鎮窯之特徵。

現在城隍廟內的平面圖,只有正殿和後殿。新建的三川殿位在騎樓之上,和正殿直接相接。

從正殿旁步入後殿,頭頂上的紅色燈籠,令人嘆為觀止。

沿著正殿後方擺放放的是兩列執事牌。其中,「忠佑侯」是永寧城隍受封的爵位,而鹿港城隍為分靈而來,因此一體適用。


後殿縱深四開間,從龍邊向內看。

從虎邊向內看。

後殿主祀觀音菩薩,照片中可見後殿屋架結構。

後殿龍邊的屋架結構,為十二架用五柱分心面前帶軒式。

後殿虎邊的屋架結構,和龍邊對稱。

後殿龍邊配祀城隍夫人。

後殿虎邊配祀註生娘娘。

走回前殿,見到這匹馬,不知其典故。

鹿港城隍廟的古物其實不止於此,如果有時間的話,應該停留細看才是。
有機會可以來看看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