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領時期,古濁水溪以現今東螺溪河道為主流,經過鹿港附近入海,因此臨東螺溪河道的北斗,成為鹿港經濟圈內的一員。
但隨著鹿港港口的淤積以及未列入天津條約中的通商口岸,鹿港的經濟地位開始衰退,屬同一經濟圈內的北斗自然受到影響。
到日治中期,又因濁水溪改道自西螺溪,即現今河道出海,以及鐵路建設未經北斗,北斗的經濟地位江河日下,昔日榮景終成過往雲煙。
雖然如此,北斗街在日治初期仍是南彰化第一大街庄,至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而設郡時作為北斗郡的首府,因而成為南彰化的政經中心。北斗紅磚市場便在此種環境之下,由1899年設置的臨時市場,在不敷使用的狀況下,改建為紅磚建築市場,於1935年落成啟用。市場建築主體為磚造,屋架採用木架結構,落成後帶動北斗繁華榮景。2003年,因電線走火造成火災,建築僅餘紅磚外牆,2004年修復完成,但市場機能已轉移他處,人氣已失,難以吸引攤商進駐。
我們在清明假期北返的路程中,規劃先在鎮上找地方用餐,然後再至北斗郡守官邸參觀,在找尋停車位時發現了這座有歷史的西方建築風格傳統市場。於是順道走走看看,欣賞曾經繁榮一時的市場建築,體驗由繁華到落寞的滄桑。
北斗紅磚市場為長方形中間有天井,平面格局呈對稱之「回」字型的建築物。方位座向約略為座北朝南,在四個角落設有出入口。照片中是位在東北角的出入口。立面為清水紅磚牆,牆上緣有一淺灰色調洗石子水平橫帶收邊,窗台以下亦有一水平橫帶洗石子臺度,有水平雨庇凸出於門窗上方立面,強調水平意向。整體建築屬西方建築風格。

紅磚市場東側邊,整面皆為紅磚牆,牆上下緣延續出入口立面,上下方各有洗石子橫帶收邊。牆面上開有大型的對外窗,窗上緣亦有水平雨庇。目前市場外部成為附近居民的停車空間。我家小銀亦混跡其中………


因東北角出入門外側掛有「北斗紅磚藝文走廊」招牌,因此引發老狗的好奇心。
從東北角出入門走進市場內,可以見到整修過的,但空盪盪的市場內部。
目前放置了一些照片,可能是充作藝文展區,但不見真正的展品,實著可惜。

往另一個方向的市場內部空間,也是類似的狀況。唯一的好處是因為沒有製作天花板,因此可以完整的見到屋架結構,應為日治時期流行的「洋小屋」木屋架。

走到「回」字型的中央,原本為了通風採光而設的露天天井,現在被裝上了一個雨遮。
四週的牆面還是維持日治時期的紅磚牆,但窗戶的形式已經改為現代的塑鋼窗。

中央天井的四週牆面和市場四週外牆的樣式一致,都是上緣有淺灰色調洗石子水平橫帶收邊,下緣窗台以下有窗臺高度的洗石子水平橫帶,窗戶上緣有凸出的水平雨庇。

再從東北角出入口走出市場外,見到這面說明牌,大致說明了紅磚市場的來歷。

沿著紅磚市場外緣往南走,可以完整的見到市場側面的外牆。除了窗上緣有凸出雨遮外,牆面上每隔一段距離還設有扶壁。

照片中為東南角出入口,造型和東北角出入口完全一樣。從這個角度可以見到出入口立面側邊,扶壁上緣還有幾何圖型泥塑裝飾。

紅磚市場的東南角出入口,和東北角出入口立面造型完全相同。但東南角出入口內部尚有攤商在營運。


在紅磚市場外的建築牆面上發現這面大理石碑,原來這排在市場南側的一層樓店舖是在紅磚市場整修時一併新建的。

紅磚市場南側牆面,和東側牆面完全相同的造型與結構。

紅磚市場西南角出入口,造型和東北角、東南角完全相同。這個出入口外側有座王爺廟。

紅磚市場的門牌,就這樣釘在紅磚牆上。從這個方向走進去也是還有攤商在營運的,只是我們到的時間是中午,市場已經休息了。

從另一個方向看紅磚市場西南角出入口,視野比較不會被王爺廟阻擋,但門口堆積如小山的垃圾,不知要覺得是好是壞?往好處想是市場還在營運,至少這座歷史建築是活的;往壞處想是這樣堆積垃圾,環璄衛生堪慮。

在我們吃完午餐,逛完郡守官邸後再回到紅磚市場,這次從西北角出入口進入市場。
在西北角的方向,市場外還有一排樓房,和紅磚市場之間搭上了雨遮,因此無法見到出入口立面全貌,只能見到下半部。。

西北角出入口立面與紅磚市場外圍的店家。下午時分,店家都休息了。

走進市場內部,似乎還有不少攤位在營運,只是我們到達的時間比較晚,他們已經休息了。

在市場內,由西北角出入口往東北角出入口方向望過去,靜悄悄無人煙的空間,與市場的人聲鼎沸難以連結。

再次自東北角出入口步出市場,又見此面說明牌。

紅磚市場在2004年就整修完成,但在市場機能已經衰退的情況下,沒能充份利用閒置空間,實在可惜。
北斗鎮是個有歷史文化的小鎮,鎮上有許多歷史人文資產。這些有形或無形歷史資產如何活用,是值得彰化縣政府和北斗在地居民好好深思的課題。
但,最差的方式就是將這些歷史人文資產毀掉,改建為新的大樓建築。
在紅磚市場附近的遠東戲院險些變成這樣的下場,所幸暫時被保留。
臺灣現在不缺新的,很雄偉的建築物,這種很新的現代化建築,全臺三大都會多的是,對人們已經沒有吸引力。
會吸引人們前往欣賞的,只有有歷史底蘊的建築而已。
如何讓這些老建築說故事來吸引遊人,考驗的是它們的擁有者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