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史館原本存在已久,但在前幾年縣政府斥資更新內容,去年11月重新開幕,也算是新景點一個。
造訪當日正巧外面下大雨,縣史館就成了躲雨的好地方。
一方面躲雨,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彰化過去的歷史,可以說是充分利用時間呀~~

縣史館位在縣立圖書館3樓後半部,入口與出口在這張海報的左右側。

雖然內部各房間相通,但服務人員說參觀有固定的方向。要先到 「彰化縣大事紀」。這一段展區可以說是依年代述說歷史的流水帳,但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彰化的開發脈絡。
所以,17世紀就有荷蘭人到彰化貿易,代表此地原本就有住民。
1662年和1684年是臺灣歷史的轉折點,分別代表明鄭政權和清政權進入臺灣,但對彰化來說,1723年(雍正元年)設縣是最為重要。

在這面牆的海報中,對彰化影響最大的是1784年開放鹿港為貿易正口,與泉州蚶江對渡,把鹿港帶入百餘年的繁榮歲月。而1895年的八卦山之役,間接造成彰化縣城被完全拆除,不留一點遺跡。

這一面牆中,影響最重大的當然是1945年二戰終了,國民政府進駐彰化,隨後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以及1950年的縣政府成立。

最後這面牆就是近代彰化的重大事件,最大的莫過於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個人認為這是讓臺灣損失非常嚴重,元氣大傷的一次天災。

這個展間內容是彰化縣各鄉鎮市概述。
彰化縣政府成立於1950年,當時將原日治時期臺中州之彰化市、彰化郡、員林郡、北斗郡劃為彰化縣,目前共轄2市、6鎮、18鄉。這面牆上是彰化、員林、鹿港、和美、北斗、溪湖等六市鎮的概述。除北斗外,其餘5個行政區是彰化縣內人口數最的前五名。

這面牆是田中、二林、線西、伸港、福興、秀水、花壇、芬園、大村、埔鹽、埔心、永靖各鄉鎮的概述。

這面牆是社頭、二水、田尾、埤頭、芳苑、大城、竹塘、溪州的概述。

這間展區還有彰化縣城的模型。
彰化設縣之後,因清廷不准在臺行政區築城,而後1786年及1795年為民變所攻破。1811年清廷終核准彰化縣築城,開東西南北四門。

還有城內各重要建築,例如孔廟、天后宮、觀音亭等廟宇的所在地。

牆上的漫畫圖,彰化縣境內的重要景觀、建築全都在這裡了。

然後是從1950年彰化設縣以來,歷任縣長及重要政績介紹。



然後是「文獻資料區」,共有2個房間。
這裡展示的都是典籍,提供有興趣的人查閱。老狗參觀時間有限,就簡單帶過了。

最後是「彰化縣開發史」。其實內容大多和最前面「彰化縣大事紀」重覆,只是內容偏重在開發。這一面有彰化古地圖。

這一面是和開發有關的事務,以漢人社會為主。

這一面則以近代日治時期的開發為主要內容,包括農產、交通、體制等方面。

這一面是二戰之後的時期,開發面向不僅限於工商業,還包括教育、文化等。

看完展覽,走到出口。
入口和出口是同一個位置,一邊是服務櫃台,另一邊放置拓印板。

對面是書道館,展示書法用具。

基本上,縣史館展示內容非常豐富,但很可惜就是文字內容過多,如果能有更生動的圖像展示,會更容易讓參觀者在短時間接收及消化更多訊息。
但不管如何,縣政府設置縣史館的立意,還是很值得鼓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