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
在鹿港鎮上,總共有3座媽祖廟。
這本相簿裡的這座媽祖廟,是由清乾隆帝下令興建的,也是全臺唯一的一座以官費興建的媽祖廟。
因為是皇帝下令興建,因此名為"敕建天后宮"。
敕建天后宮落成於1788年,而乾隆皇帝會下令蓋此廟的原因,
據說是清朝派兵渡海來臺平林爽文之亂的過程中得到媽祖神助,
因此在平亂之後興建此廟。
由於此廟興建的年代晚於原已存在鹿港的開臺天后宮,因此又被稱作"新祖宮",
而開臺天后宮則被稱作"舊祖宮",以此作為二者的區別。
整體而言,敕建天后宮的建築規模較開臺天后宮稍小,
由於是以官費興建,因此採宮殿建築樣式。
但日治時期因皇民化政策所致,無官費支應維護,
又因二戰期間砲火受損,至1970年再整修。
目前見到的外觀,應該是四十多年前整修後的外觀。
敕建天后宮的廟門為近年所建,正中央有一匾直書"敕建天后宮"。

敕建天后宮的建築,在許多篇網路文章中稱其為"宮殿式建築",但就架構而言,仍不脫五開間的格局。

在拜亭裡的牌匾,說明這座廟宇是由乾隆皇帝下令興建的。

新祖宮內的鐘,懸掛在拜殿內左側。新祖宮無鐘樓的設置。

新祖宮內的鼓,懸掛在拜殿內右側。新祖宮無鼓樓的設置。

新祖宮也有一些有歷史的匾額。照片中的匾是由富商辜顯榮所書。很可惜的是見不到乾隆皇帝的御筆匾額。據說日治時期因乏人管理,使得「佑濟昭靈」匾默默移到舊祖宮去。

新祖宮廟內的匾額。「后德則天」是受命來台平亂的福康安所立,而「與天同功」字跡已模糊,看不清那個年代何人的贈匾。

由連通各開間的拱門望向拜殿。個人很喜歡這個角度。

新祖宮和其他廟宇一樣,屋頂正脊上有許許多的剪粘與拼貼。正中央那3尊神明-福祿壽,在許多廟宇都可以見到。

正脊的左右兩側均有翻騰龍形。隨著時光消逝,龍上的剪黏也漸漸掉落。

簷下的吊筒,刻工精美。只是離上次整修已有一段歲月,上面的漆已顯斑剝。

屋檐上的人偶與鳳凰,雖然造型依舊,但經不走歲月的催殘,日漸失去了顏色!


原本為官費興建的寺廟,在失去官費支持,來自民間的油香又不足以支應,
只餘官方的古蹟維護費用來維持,難怪和一旁的舊祖宮相比,建築細節上就有一大段的差距。
不論如何,到鹿港玩耍時,除了到開台天后宮上香外,也別忘了埔頭街上還有座新祖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