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都會發亮,不過那時只有別人買給我吃的份,怎麼可能
分辨那家好吃?
不過因為常常要返鄉(嘉義)的因素,老爸總是要在回家探視長輩
前去買些伴手禮回去,像小雞餅跟太陽餅大概就是最常吃的東西
了。
話說大概五歲(民國六十三四年之交),有天晚上老爸騎著摩托車
帶我出去買麵包跟買太陽餅,然後在中山路與市府路的洪瑞珍買
了土司之後就離開了,我很好奇我爸是忘記買嗎?
然後從中山路過了一個轉角右轉自由路,到了一家店我爸把我放下來
教我自己進去買太陽餅,我想我爸大概是忘記買叫我跑回去買,然後
就咚咚咚一路跑回洪瑞珍跟老板說:「老板,我要買45塊錢的太陽餅」
老板好像只賣 50 塊一盒的樣子,怎麼盧都盧不攏,就在困惑的當口,
我爹騎機車去把我撿回去又重新在太陽堂餅店的門口放下來....
「笨蛋!太陽餅要在這裡買啦!!」
這是我跟這家餅店的第一次正式的會晤。
其實在民國六十幾年,大部份的餅店的漢餅都是綠豆沙加肉燥或者
鳳梨餡或冬瓜餡,這種很乾淨的麥芽甜味的餅畢竟很少見,也因此
台中就是買太陽餅這件事全省知名,連火車上都有得賣(至於火車
賣的好像是標案產品就是了....)
到了念國中,念居仁時常常在自由路上打轉(民國六七十年代中區
是台中最熱鬧的地方啊), 自由路的 11 號賣皮包13 號是義美連鎖
店21號賣派(小時想吃沒錢買,長大了有錢吃不到,幹)23號賣太陽餅
25號賣黑橋牌香腸,在中區繁榮的時代是沒那麼多魚目混珠的事情發
生的。
上了大學之後,有時偶爾會買點回新竹請同學吃,然後吃著吃著怎麼
太陽堂餅店的左鄰右舍慢慢的也掛出招牌叫「太陽堂老店」「台陽餅
創始店」等等,還有人說「太陽堂」現在改名叫「天水雅集」了,
他們的龍睛酥不錯吃喔....
照現在的說法,「一整個囧」。
當然,太陽餅這種東西探究不過是酥皮加麥芽餡,就算是仿製幾十年
下來也會有個八九成像,所以後來有時太陽堂沒開就去轉角阿明師那
裡買幾個來充數也行,聊勝於無。
結婚之後,老婆說,從小只知道太陽餅去太陽堂買,檸檬餅買一福堂
(她娘家在中山路上,離自由路口不遠),從來不知道太陽餅跟檸檬餅
還有難吃的,直到上大學同學買了交流道附近的分她吃,她才知道什
麼叫做:「歹吃到靠背」

後來實在是覺得那種充滿豬油的餅吃多了會有罪惡感,才戒掉了每次
回台中都買一盒來嗑的壞習慣。
話說回來,上上星期天(2/8)帶小孩從台中公園要回家,經過太陽堂時
我跟老婆說:「我想吃太陽餅,去買一盒來吃吧」
結果下午才四點老婆電話回報:「賣光了,你要買別的嗎?」
當然不要。
反正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下個星期還是可以買的啦....
上星期六就直接去買了一盒十個,老板很講義氣的一點都不漲價:
一個十五塊。
小孩回家睡醒在我還沒反應過來的情況下兩個加起來不滿六歲的小孩吃掉五個!!
聽一個朋友說,老板也沒有很積極的擴充他的生意,希望吃不到餅的日子越晚到來越好。
畢竟太陽餅賣得跟燒餅差不多價格,者只能說是二十一世紀的奇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