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出差時是住在後站方向的旅館—田中央旅店。
這次出差想住點較不一樣的,所以找到了位在前站一帶的挪威森林3號館。
這天的工作比預期的早結束,
於是搭著火車來到了臺中車站,準備在可以辦理入住的時間辦理check-in。
趁著旅館還沒開放入住的時間空檔,簡單走走逛逛這座中臺灣最大的火車站。
這時才發現,雖然新臺中車站在2016年就已經完工,
但整座建築全面啟用,卻好像是這1, 2年的事。
而舊火車站及附屬的月台建築,雖然也停用一段時間了,但也是近1年才整修完畢。
老狗在2019年年底造訪臺中時,那時的月台還圍起來整修中。
臺中市 中區 第二代與第三代臺中火車站 — 可能是全臺唯一、三代車站並存的交通樞紐
二年半過去,當時還沒完工的早就完工,還在整修中的也整修完成。
那就利用這短暫的等待時間,以及其他天工作完後的「路過」,
拍些照片,隨手紀錄吧!
▒▒ 臺中火車站 | 鐵鹿大街 ▒▒
第三代臺中車站是現今鐵路系統車站中最高的車站,這或許和臺中市區鐵道高架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臺中車站的高度是比鐵道還要高的。
臺中車站向外凸出的的這部分,實務上是當作旅客的雨遮使用,遠看就像蝴蝶展翅。
建築物設計成這麼高的最大好處就是節能。
但對於旅客來說,沒有冷氣的半露天大廳,夏天停留在這裡就是種煎熬。
特別是中臺灣,熱的時間長達半年。

從這半戶外平台往下看,「這2個棚子是什麼?」
仔細想想,這不就是以前的舊月台嗎?
1995年將臺中車站列為古蹟時,就已經將連同原本的第一、二月台都列入古蹟範圍當中。
現今應該是整修完成,開放給民眾做為活動空間了。
即然如此,那就利用這段等旅館開放入住的空檔,去走走逛逛了!

往外走到地面,看到這四個大字,可見鐵道下方的商場區應該早就完工使用了。

遠方是第二代車站,以及車站廣場內的大型創意人偶,以及車站外的金沙大樓。

走進第一月台,看看這座歷史已經超過百年的建築物。

臺中火車站的月台是用鑄鐵為主要構造,與臺南火車站用鐵軌當骨架搭棚子不同。

現在多了這些燈籠裝飾。或許有人會覺得不倫不類,但個人覺得畫面還頗為協調的,沒什麼不好呀!

難得有機會站在鐵軌上拍照呀…

想太多,這裡是搭在2座月台中間的跨架,
可以站在這裡看到日治時期月台的紅磚構造表面。
最近據朋友在FB分享「火車在馬路上走」的照片,
可能會有退役火車被放在這一段吧? 或是遠方圍起來的那一段?

由跨架往另一邊看,這裡在鐵軌上放了枕木,當作遊客的休息區。
所以,應該可以體驗一下臥軌...


走到第二月台上,就可以看到第一月台的紅磚結構。
第一月台應該是最早期的月台,和縱貫鐵道全線貫通同時(1908年;明治41年)啟用。

換個方向。

可以好好的看個細節。因為年代久遠,現在上面加了保護層。

至於第二月台,看起來比第一月台年輕許多,雖然造型都一樣。

第二月台放了許多這類的大看板,應該是滿足遊客打卡拍照的需求吧!
- A

- B

從第一月台上看過去,這一整列的看板都很可愛,讓遊客拍照,FB或IG打卡很合適。
站在這個角度看第二月台的基座,可以發現年代似乎沒那麼久遠,可能是後來才增加的。

月台區看完了,從高架軌道下方通道繞到後車站方向去。
一旁的看板牆上有這個海報,應該是現在的活動吧!!
這面牆看起來像是臨時搭建,牆內應該還在整理中,不知何時會拆除,變成開放空間?

另一邊的活動海報與快閃店。

往復興路後站方向,現在1樓幾乎都是商家進駐了。
好幾年前鐵路高架化剛完成時,來到台中後站,一樓還是荒涼一片。

由於老狗這2天的住宿旅館位在前站方向,因此再走回前站去。
前站這幾座大型的公共藝術品,應該到過新臺中車站的朋友都會有印象吧!
公共藝術《水逗娘》,上次造訪的拍攝方向有另一邊拍的,這次換個方向。

另一座公共藝術《期待》,上次造訪被欄杆圍起,這次可以拍到完整的樣子!

兩座大型藝術品和新臺中車站的合照。
車站是一座都市的門面,這樣的照片令人感受到臺中市的新氣象!

轉個方向,就是主體興建於1917(大正6)年的第二代臺中車站。
它和臺灣總督府一樣,為「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
具有辰野風格的紅白相關外觀,應該是許多臺中人對於火車站的印象。
畢竟它在除役之前,為臺中市服務了三代人,只差大約半年就滿100年的時間。
站體右側這一大段比較低矮的部分,是二戰後因應客運量增加,而在1949~1950年間仿原風格建造的。

臺中車站原本的大門,相信許多臺中人很有印象,可惜造訪當天封閉中。

老狗一直對於大門左右兩側的這個裝飾相當好奇。
它究竟是做什麼用的? 是洗手台嗎?

車站外部的木造迴廊,經過這麼多年還是原貌。

鑲在牆上的台中火車站說明牌,共有2面,內容不太一樣。
- 說明牌(1)

- 說明牌2

透過大門上的玻璃拍幾張內部的照片。
其實應該說車站內部封存一段時間了,和老狗2年前來訪應該沒太多差別。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2年前的造訪紀錄看一看。
- A

- B

老狗最近在「臺中驛鐵道文化園區」的FB專頁中找到資訊,
6/9 鐵路節當天會開放車站內部參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當天來走走。
走到車站的另一邊來看看車站外觀。
這是可以讓新舊站共存的角度之一。

至於臺中車站前的樣子,應該說大樓不變,但是地面交通路線和多年前相較變化較多。
老狗大約30年前首次來臺中,火車站前好像不是這個樣子呀!
好像有個半圓環,然後兩邊是公車站,有臺中客運和仁友客運。
年代久遠,印象模糊,歡迎指正。

到舊車站的正前方來拍張正面照吧!
這是許多曾來往臺中的朋友,對臺中的第一印象。

中央的鐘塔和三面泥塑是視覺焦點。
左右兩側的高聳屋頂也是特色,很像是馬薩式屋頂(Man Sard Roof),但又有點差距。
- 右側

- 中央

- 左側

特寫一下在中央的牛眼窗,以及側邊的勳章飾泥塑。
有發現很多花朵與很多水果嗎?
- 牛眼窗與泥塑

- 右側勳章飾泥塑

如果真的想拍車站的正面照片,這個角度頗為合適,因為可以把第二、三代車站一起入鏡。

如果只想完整拍第二代車站,那就到車站的右前方就對了!

老狗在臺中的第二天晚上,因為要還You-bike而又來到了臺中車站外。
即來之則拍之,來拍拍新舊臺中車站的夜景吧!

黃昏時,有月色的夜晚還頗適合拍照的!

《期待》與後方的新舊兩代月台。

第三代新臺中站夜景,挺漂亮的呀!

第二代車站與金沙大樓。

然後走到晚上的鐵鹿大街。
其實老狗來這裡還是想覓食,順便拍拍夜景照片...


在舊月台之間的通道,往內走就是新月台下方的商家。

這些燈籠到了晚上變的更漂亮了!

第一、二月台與閒置的軌道。

鐵鹿大街中的拍照用看板。
至於店家嗎? 有興趣的朋友去逛逛吧!

▒▒ 外掛 — 後火車站外碉堡 ▒▒
老狗逛了一圈店家後,找不到自己想吃的...
於是決定再到後站的大智街看一看。
然後就不小心看到了這個很不起眼的建築物。

後火車站復興路旁,怎麼會有這個奇怪的水泥建築物?
以老狗的直覺,應該是防空洞之類的軍事建築。

可是防空洞不會有這樣的門,而且還在兩邊。
防空洞通常有一半會在地面下,才能躲炸彈呀!

前後看了一圈,看到地面上的說明牌。
原來這是座小型碉堡,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治末期的防禦工事。
查了一下資料,像這樣的建築物其實還有好幾個,
等臺中驛鐵道文化園區全面開放,再來把它們找齊吧!

臺中車站|鐵鹿大街的位置,應該不用多說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