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一次參加大甲媽祖遶境的時候,小弟跟著遶境的人潮來到沙鹿四平街,發現路口人很多,還有一間廟宇,廟名為保安宮,旁邊有架設舞台且有表演節目在進行,於是小弟就留下來在此等待媽祖鑾轎的到來。
小弟從遶境進香時間預訂表中看到四平街上還有一間廟宇叫做玉皇殿,而離媽祖鑾轎預計到達時間3:40還有段時間,於是就先到玉皇殿參拜下,便又回到保安宮來等待 媽祖鑾轎的到來,順便欣賞表演舞台上的節目來打發時間,結果這一等便等到5點才等到 媽祖鑾轎的到來,可見沿路信眾對媽祖鑾轎的熱烈迎接,以致時間延遲了一個多小時,大轎才停駕於沙鹿保安宮。
而以上就是小弟與沙鹿保安宮結緣的經過。


簡介
沙鹿保安宮,座落於沙鹿鎮四平街一八一號。供奉三山國王,建於乾隆10年(西元1745年)。遽聞昔清軍討伐汀洲,漳、泉移民大舉來台,由今水裡港西南(已陷大肚溪中的塗葛堀)登陸,汀洲人(客家)於生活安定後返回唐山故鄉恭請六尊三山國王神像,安座於今中正街福利宮土地公廟址,後與土地公互換,遷至現址。
福利宮、保安宮寫下易廟傳奇- 地方新聞- 中國時報
因客家人固執不讓「河洛人」進廟朝拜,引起「河洛人」不滿,故意募款興建天公廟(玉皇殿),此年王爺廟前井水變濁,客家人惶恐而遷往東勢,此後街內就不再發生朝拜爭執。
後來三山國王因乏人管理,久經風霜因而破爛,河洛人鑑及三山國王神靈顯赫、籤詩靈驗,並且不忍心見神像無處安身,乃踴躍樂捐改建,於是這座客家人的廟宇,遂轉而為河洛人祭拜,成了信仰的另一中心。 三山國王廟在河洛人的接管下,為了取「保國安民」之意,將廟名改為「保安宮」,但仍在廟內一樓大殿上供奉著客家人的家鄉神─「三山國王」。現今的保安宮在改建後外貌屬於閩南式建築的廟宇,而來廟裡拜拜的人也是以閩南人為主。
PS:
由於族群的差異以及語言上的隔閡,加上在移民時間上前後的不同,沿海地區多已被先移民的閩南人給佔據了,而較晚移民的客家人若在沿海地區發展往往容易跟早已在沿海地區定居的閩南人發生衝突,客家人為團結一心,立三山國王廟來鞏固粵東信仰,但隨著爭鬥結束,部分移居,部分融合混居後,三山國王也逐漸成為閩南民眾的精神信仰。
可能因為有當初客家人固執不讓「河洛人」進廟朝拜,引起「河洛人」不滿的歷史,所以現今的保安宮並沒有一定要什麼族群的人才可以進廟拜拜的情況,我們可以從下列的報導中看出一些端倪:
在廟口分享耶穌的愛 與廟宇互動教會堅守信仰有撇步 - 台灣聖經網行動版
通常在台灣的廟宇拜拜時提到其他寺廟的神明,多少是有些忌諱的,更不用說是讓其他的宗教在自家的大門口舉辦活動了,而且還一辦就好幾年來著,由此可見沙鹿保安宮三山國王的包容力以及親民程度了。
現今保安宮香火鼎盛,常有民眾前來頂禮膜拜,而三山國王的神力恩澤普及眾生,不分客家人或河洛人,一律加以庇祐,於是換來沙鹿鎮民的認同與崇拜,因而於民國七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重建這座沙鹿鎮上最宏偉、最精緻的一座廟宇,而我們從中也看出沙鹿人心胸寬闊的一面。
三山國王的由來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為潮州府住民,包含潮州人(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隨着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
三山國王其實並不是指一位神明,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獨山(大王)、明山(二王)、巾山(三王)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始建於隋,至今有1400年歷史)。 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
若您沒有到過《沙鹿保安宮》,那麼您可以利用「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功能先來一窺究竟。
《沙鹿保安宮》-「Google 360度全景相片」
您知道保安宮的「虎爺」供奉在哪裡嗎?
您知道多年來「元宵節」保安宮都會在廟前廣場舉辦猜燈謎活動嗎?
文章中小弟拍攝、收集了數十張照片跟圖片,文章內對廟內之神尊有詳細的介紹,而文章的內容對拜拜的基本知識也有詳盡的敘述,相信看過之後,您會對這間廟宇以及該如何來拜拜有初步的認識哦!
若您有興趣,接下來的內容,請您自行參考小弟部落格中的文章
沙鹿保安宮介紹(三山國王) - 全臺少數由閩南人來參拜的客家神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