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在臺中市北區的香蕉新樂園,據說是家已經營業30年的老餐廳。
聽說原本是在豐原營業,之後搬遷到現在的臺中市北區雙十路二段,
印象中在現址已經經營了20年左右。
而老闆也曾在臺北火車站前,租下亞洲廣場大樓的B2,經營「台灣故事館」。
當時的台灣故事館和香蕉新樂園是相同風格的懷舊餐廳,
占地1500坪的空間內有口字形的1950年代老街道佈景,
老狗曾經帶著老婆與小孩去過一次,
感覺主要賣點就是懷舊氛圍,餐點供應倒是次要營業重點,
但很可惜的到2007年因資金問題而結束營業,
之後老闆就專心在臺中經營香蕉新樂園餐廳。
老狗在2012年5月曾造訪這家餐廳一次,當時是來到這裡吃晚餐。
之後就打算如果有機會就再來造訪。
但是時光飛逝如梭,就這樣一晃眼過了快8年,
直到最近在媒體上看到他們因受到疫情影響,而即將於5/10停業的消息。
於是在上週六利用南下辦事的機會,
順道在晚餐時刻和家人一同造訪,
也算是為這家臺灣懷舊餐廳的始祖做個紀錄。
我們大約是在週六下午5時左右到達香蕉新樂園附近,
花了一些時間找尋停車位才得以覓得妥善的位置將車停下來。
市區內停車不便,真是餐廳經營的硬傷呀!
走了幾步路,到達香蕉新樂園外,見到這節火車車廂。
老狗記得2012年來造訪時,好像還沒有它。
上面掛的紅布條,已經寫明了營業到5/10,那時忘了去拍紅布條的正面。

香蕉新樂園的大門口,有點古典派建築的樣子。

大門入口,上頭還寫著30週年慶,要辦理慶祝活動。
或許老闆沒想到會在30週年時遇上COVID-19的疫情,
搞的全世界景氣當到谷底,成為壓倒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門口豎起姆指的香蕉哥,當年在臺北車站外的台灣故事館也有一位。

走進餐廳裡。
由於我們到達的時間大約是17:00,這時的餐廳沒什麼食客是很正常的。
餐廳的內部裝潢成一條老街道,兩側都是巴洛克式的建築立面,
每一戶都是店面,外頭還掛上了昔日的亞鉛油漆招牌,街上還有幾根木電桿,
街道盡頭則是家戲院,上頭還有手繪大海報。
這樣的情景,像不像時光倒轉至1950年代?
而店家在街道上就擺起了大圓桌,空中還掛了燈籠,
有一種在廟口前吃流水席的昔日氛圍。

站在街道中央往回拍,直到看到了戶外的場景,才感覺時空背景拉回了現代。

店裡的服務生幫我們量過體溫,手上噴酒精消毒後,
帶我們到照片中的某一店面內坐定點菜。
在這個座位旁有不少電影海報,最大的是這幅「流浪到台北」。
這是1966年上映的電影,由草地狀元黃西田和台語歌星莊明珠主演。

在座位旁的這2張月曆海報,在月曆上的當年(1974年)應該是很多人爭著要的吧!
當年穿比基尼的照片可是非常稀罕的,
鈴木機車出搭配比基尼照片的月曆,在當年可是下了重本。

服務人員遞上菜單。
老狗剛拿到手時覺得怎麼好像和之前看到的不太一樣?

從前是國語課本呀~~~
仔細看才發現菜單變成了第三十屆畢業紀念冊。
看來老闆是鐵了心,真的不打算經營了。



我們家這回有3個人造訪,所以隨興的點了一些菜。
說實在的,香蕉新樂園的價位真的不低,偶而打打牙祭可以,
但絕對不是一般世井小民可以天天來消費的地方。
點好了菜,上洗手間洗手去。
從洗手間走出來,看到了這一些海報。
這份「如何防病?」
老狗在小時候似乎曾見過,是大約1960~70年代的流行病防治海報。
當時的傳染病和現在可說是大大不同。
現在得寄生蟲病的人可以說都沒有了,蒼蠅在市區也幾乎看不到,
蚊子的種類和以往不同,而蝨子變成了伴侶動物的傳染病。。。


這兩組則是節育與家庭計畫的推廣海報。
在1970年代的口號是「兩個恰恰好,一個不嫌少」。
以老狗的年紀,很多人還是有3~4個兄弟姊妹的。
而現在呢?很多年輕朋友已經沒有兄弟姊妹了~~~~

年輕朋友晚婚相當普遍,而不婚的朋友也不少。
大環境的變遷,真的令人唏噓!!
- 鼓勵簡育海報組
- 家庭計畫海報組
臺中自古以來是南北兩路的匯集點,特種行業自然興盛。
所以自古以來就查禁未成年人出沒在這些場所。
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呀!
殺頭生意是有人做,最終證明了一味禁止不是好的解決之道!

看完了這些很有意思的陳年海報,到街上去逛逛街~~~~

仔細看看街道兩旁的建築佈景,還挺有意思的。
巴洛克風的兩層樓建築,一、二樓之間夾雜著泥塑的商號名稱。
另外還有日式的兩層樓木造建築。
建築外掛著的橫式招牌,上頭的字已經全部是由右向左書寫的中文了,
根本是把1950~60年代的街景重現。
- 戲院左側
- 戲院右側
老狗一一拍下照片,做成GIF檔給朋友們看一看。
戲院右側是照相館、理髮店、腳踏車行、雜貨店。
戲院左側是洋品店(菓子店)、齒科、醫院和藥店。
街道盡頭則是戲院,二樓還有旅社。。。


剛拍完照,就被老婆叫回位子上,因為來了好幾道菜了!
所以這些商店的細部等會兒再慢慢看,
先祭「相機的」五臟廟,不然老婆的五臟廟會抗議,因為菜擺在那裡,不能動手。。。

香蕉新藥園的菜色口味其實都挺好吃的,大部分是重口味的下酒菜。
價位雖然不低,但對長住臺北的我們來說,這份量也不少。
- 果律明蝦球
- 脆皮炸肥腸
- 劍筍炒肉絲
- 客家小炒
- 金沙焗中卷
- 乳酪一口酥
- 黃金鹹水餃
- 鮮蝦腐皮卷
來到香蕉新樂園,怎能不吃香蕉船??
在1960~70年代,這可是高檔甜點。
特別是還有蘋果這種高價舶來品,口袋沒有些銀兩是吃不起的。
- A側
- B側
先從戲院左邊逛起,從近到遠依序是藥房、醫院、齒科和洋品店(菓子店)。
- 藥房
- 醫院
- 齒科外騎樓
- 洋品店

照片中都是昔日名藥,以及「寄藥包仔」的藥袋。
「寄藥包仔」是在以往醫藥、交通都不發達時的一種行業。
賣藥的業務員會準備好一般家庭中常會有需要的成藥,
例如治拉肚子的、感冒發燒的、頭痛的....等等,
計算好數量後,整理成一大包,然後寄放在偏遠地區的民眾家中,
過了3個月或半年之後,賣藥的業務員再登門拜訪,
計算使用的藥品後再向民眾收藥錢,順便補上缺的藥,或是推薦新藥。
這種商業模式稱作「寄藥包仔」。
由於「藥包仔」寄放的地方常是交通不便之地,
因此業務員很可能是專程為了收錢補藥而花上大半天時間造訪,
因為時間及交通因素,民眾留業務員在家吃便飯,甚至住一晚都有可能,
久而久之,很多都成了好朋友。
這就是那個年代鄉間純樸民風的最佳寫照。
隨著醫療院所的普及,以及交通的便利,乃至近30年來全民健保的推展,
「寄藥包仔」這個行業早已走入歷史,
只留下這些藥包的外包裝袋供人懷想。
- 昔日藥品與藥袋(上)
- 昔日藥品與藥袋(上)
- 藥袋特寫(1)
- 藥袋特寫(2)
其實在沒有全民健保的時代,藥房和醫院是有點競爭性的。
因為一般民眾生病幾乎都是找藥房,只有吃了藥不會好才會看醫生。
所以客群重疊,幾乎不太可能比鄰而開。
從前的所謂「醫院」,大約相當於目前的診所,大概都只有1位醫師看診。
在醫療人力欠缺的年代,「醫師」、「大夫」的地位可是相當高的。
因為從前的醫師是大小病都要會「看」,也就是光靠理學檢查就能看出個疾病大概。
可不像現在有那麼多的檢驗工具可以協助。
在香蕉新樂園中的這家已經掛上了「勞工保險」的牌子,進入了1960年代。

洋品店,就是舶來品的賣店,玻璃櫥窗內常有在昔日屬於稀奇古怪的貨品,很可能是一般民眾很少見到的奢侈品。

在那個年代,有經濟能力買舶來品的人,通常搭的起三輪車。
所以店門口停一部三輪車,也不會很奇怪。
不過,這部三輪車不是坐人的,是戲院的宣傳車,這有點不搭呀!!

前面說洋品店的櫥窗中常見到稀奇古怪的商品,所以在這裡就出現了奶粉。
在1940~70年代,奶粉可不是每個小孩子都吃的起的。
很多長輩小時候只有「米仔麩」可以吃。
這玩意兒老狗小時候吃過,難吃死了。。。


從洋品行店面往內走,其實是一大片的用餐空間。
也難怪香蕉新樂園要結束營業,這一大片用餐空間竟然空空如也,沒有任何一桌有客人。
雖然很方便老狗拍牆上的海報,不過這種狀況對店家真的是很殘忍。

這一區,掛在牆上的海報、看板很精彩,老狗就覺得照片中這一張非常精彩。

這2件應該都是古物了。
上面是日治時期保險公司的代理店招牌,下面則是豐原火車站的月台看板。

在一個角落裡,有個牙醫用的診療椅。 女兒說這張診療椅好像是刑台....

說起昔日的牙醫,有很多都是所謂「地下牙醫」,
執業者實際上是學徒出身,並沒有經過正式的醫學訓練。
這些人的地位當然遠不如正規有執照的牙醫。
因此營業地點常是「欲蓋彌彰」,門口當然不會有「XX牙醫」的招牌。
通常是有個很大的屏風來擋位內部的營業行為,
然後在上頭畫張大大的、有牙齒的嘴巴,暗示這裡在看牙。
像香蕉新樂園的這家店面門口,
就是一張大大的美女圖廣告看板,遮住店內的醫療行為。
而這種狀況,在全民健保已經施行近30年的臺灣,幾乎已經快絕跡了。。

戲院的右側,由遠而近依次為照相館、理髮店、腳踏車行、雜貨店。
- 照相館
- 理髮店
- 腳踏車店
- 雜貨店

這裡是我們吃飯的地方,往內走就是一整區的用餐區。

這區的空間比對面小,但牆上有比較多的海報。
除了電影海報之外,還有一些舊月曆啦、抓通緝犯的告示....


另外就是理髮廳的內部空間,有2部從前的理髮椅,還有燙頭髮用的「帽子」。

當年的小朋友,幾乎都是坐在洗衣板上剃頭的...


轉個彎,到了照相館內。
第一個看到的是這台蛇腹式照相機,老狗猜測大概有百年歷史了吧!

牆上則有許多的老照片。
呃...還夾雜著一張選舉公報和一張年曆。
- 照片(1)
- 照片(2)
從前的相館門口就是像這個樣子,怕客人不知道老闆的攝影風格。。。

在從前,拍照是件昂貴的事,
不止器材貴、沖洗照片也貴,
這是現在年輕的數位世代難以理解的。
所以,在那個年代,拍照是件非常重大的事,
大多數的人要拍照時,都是盛裝打扮。

另一邊除了人像照之外,還有好多老相機。
因為相機在昔日是貴重物品,所以當時的相館除了幫人拍照外,
還兼營買賣新舊相機的業務,有的相館還有出租相機的業務。
和現在蕭條的照相館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老狗幫這些相機留下影像。
這些老相機在當年的價值,可能抵的上一大排樓房。

右邊這一列老屋中最靠近戲院的是雜貨店。
它的造型也最特殊,是日式的二層樓建築。
在雜貨店的門口雨遮上方放了好幾隻曬太陽中的布鞋。

即然是雜貨店,裡面當然是吃吃喝喝,什麼都有。

在雜貨店外看到了昔日的小學課桌椅,兩人一座,距離要保持1.5公尺絕對不可能...

桌面上放著的是小學國語課本嗎??
錯,是香蕉新樂園以前的菜單啦~~

裡面還有「爸爸捕魚去」這篇千年不敗的神課文~~~~

現在因為即將結束營業,而把菜單換成比較簡單的畢業紀念冊。

戲院的左右側都逛完了,來逛逛位在街底的戲院吧!
從外觀來看,這座戲院是棟二層樓的建築,和1950-60年代的建築模式相符。
比較好玩的是門口的雨遮上面還有支從前的電視天線,
而且好像是拉線到一旁木造房子裡....


戲院的入口,在從前,像照片中這樣的分成單雙號入口,通常是規模不小的戲院了。
中間是賣票窗口,左右側的上方有好多近期上映的電影海報。

售票口的內側變成了有關電影文物的展示區。
下方的玻璃櫃中,展示了像是宣傳單、電影本事、雜誌等等。
而地上的大理石地板,則是在大約1960~70年代的豪華建材。

而後,接著是往二樓的樓梯。
牆上一樣有一些即將上映的電影海報,然後中央有 國父遺照。

在這裡會看到一些有趣的標語海報。
這些海報應該是已經看不到了。。。

- A
- B

在戲院的二樓不是真的有影片放映啦!
其實是有幾個包廂,另外還有一些展覽空間。
現在展出的是鐵皮玩具和黑膠老唱片。
鐵皮玩具,應該是很多中年以上朋友的童年幻想。
1950~60年代,當時幾乎沒有塑膠玩具,鐵皮玩具是小朋友們的最愛。
到了1970年代,慢慢有塑膠玩具出現,漸漸的取代了鐵皮玩具在小朋友心目中的地位。
老狗的童年正好處於鐵皮玩具和塑膠玩具的交接期,所以兩種都有玩到...


在櫥窗旁是這台加油機,像是從前美國電影中的加油站所用的那一種加油機。
老狗特地幫它拍了兩面的照片。
- 正面
- 背面
小時候,老狗雖然有台三輪車可以騎著趴趴走,
但看到同學有這個可開,還是會流口水的。
畢竟人家是四輪,要把妹比較好把......

雖然它的動力來自雙腳。。。


戲院二樓的另一區是展出黑膠唱片與播放裝置。
這些黑膠唱片和器材,很多都是較老狗長一輩的朋友,在年輕時的最愛。

展示區內有留聲機、黑膠唱片,以及有關雨夜花作者鄧雨賢,以及歌星純純的海報。
值得留意的是這兩位名人都是年紀輕輕就因肺癆而亡故。
肺癆又稱肺結核,是法定傳染病之一,由結核桿菌所引起。
傳染的途徑很像現在的COVID-19。
在經過多年的防治之後,患者早已大幅減少。
事隔數十年,同樣傳播途徑的疾病再度流行。
只能說人類再怎麼進步,習性還是很難改變的。

另一邊,同樣是黑膠唱片與留聲機的展示櫥窗。
牆上的海報則是3位昔日音樂名人的介紹海報。

照片中的留聲機是手搖式的,
要聽音樂得先用手把它上緊發條,唱片才有來自發條的動力來轉動。
老狗跟女兒講"發條",她一臉搞不懂的樣子.....


在兩面櫥窗之間,有一把好大的槍....

看來老狗撿到槍了....

這是日製零式戰機上的機槍啦,可說是香蕉新樂園保存的古董之一。

從這個展示間向窗外看出去,就是街道的上方。
一桌一桌的,還真像是在吃流水席。
如果圓桌是紅色的,椅子換成圓凳,那就更像流水席了。

在二樓有2個包廂,裡面有客人在用餐,就不進去亂亂逛了。
離開二樓前,從樓梯間向下望的畫面。

走下樓梯,在洗手間旁見到這張海報。
現在年輕的一代應該都不知道「砂眼」是什麼病了吧!
說實在的,老狗只知道「砂眼」,不知道「痧眼」….

這張海報應該是故意把它寫成「痧眼」的。
為了試一試年輕人究竟知不知道什麼是「砂眼」,特別問了一下女兒,答案果然是不知道。
然後,叫女兒去問她老媽小時候有沒有得過「砂眼」,答案果然是「有」~~~

但是這數十年來,臺灣在公共衛生方面的進步,讓這種接觸性傳染疾病幾乎絕跡了。

走到入口處,往回看了一眼,終於熱鬧些,人氣旺了起來。。。


然後,在入口見到了這輛古董計程車。
入口是計程車招呼站,還有站牌,很有創意。
旁邊還有幾輛古董機車。
在從前,這種機車上很常見坐著一家人,前面的油箱上有1個小孩,爸爸騎車,媽媽坐最後面,中間再夾2個小孩。
臺灣的經濟奇蹟,就是這樣來的….


另一邊則是老郵筒、俗稱「武車」的載貨用腳踏車,還有一座公車候車亭。

這座候車亭「擬真」度挺高,很像是「那個年代」的產物。
亭內的座椅「擬真」度也挺高,也很像是「那個年代」的產物。
但是這種座椅不會出現在候車停內呀~~~

這座椅是公園內的,候車亭內只會有木造長板凳而已


候車亭外有三輪車,這就很常見了。
住在較偏遠地方的人,
搭客運回到城鎮內的車站後,要靠短程的運輸工具—三輪車來載回家去。
在以往汽車還是高貴物品時,三輪車是臺灣本地常見的短程交通工具。

候車亭上的小廣告,來給它特寫一下。
這位應該很面熟吧??
從前的黑人長這個樣子,是老狗腦海中的印象。
現在的黑人呢? 變年輕了~~~


結帳櫃台的內部,上方的「榮興行」匾額如果是真品的話,應該歷史夠久了!
如果把那台傳真機馬賽克處理的話,就很有傳統老帳房的樣子,特別是上頭大大的算盤!!
但是,傳真機也已經是有歷史的事務機器了,就留著好了~~~


在帳房的旁邊是懷舊商品的販賣部。
畫面中的糖果應該很面熟才對,很多老街有在賣….


另一個櫃子是賣鐵皮玩具,這好像都是他們自己的產品,就不常見了。
老狗買了3台K360回家,萬一封城時可以當宅男玩玩……


至於K360是啥?? 來張特寫好了,就是日本松田公司製造的三輪貨車。

在玩具櫃旁有個秘室,別有洞天。
因為裡面是臺中公園湖心亭佈景,還有小船可以上去划船!!

旁邊是臺中車站。
這兩處佈景真的很像從前相館的拍攝佈景,反正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然後,正宗湖心亭照片在牆上出現了。

地上這個迷你公園椅,就實在是有點好笑。。。

走出這間秘室,旁邊是香蕉新藥園本身的許多名人到訪老照片。
在香蕉新樂園即將結束營業的這個時刻,
看到這些照片,猶如天下無不散的宴席,令人無限唏噓!

大門口旁的火車車廂外,佈置的像月台一樣,還有月台上的長條候車木椅。

車廂內變身夢幻星球,但是車頂上的電扇讓一切拉回現實。
這應該是從前的平快車,沒冷氣的那一等級。

走到車廂外,再看看香蕉新樂園最後一眼,或許已經沒有機會再見了。

當天老狗問了現場的工作人員,5/10結束營業,似乎已經成了定局。
心中覺得這間懷舊「擬真」度頗高的餐廳就這麼結束,實在是很可惜。
在他們結束營業之前,對懷舊餐廳有興趣的朋友,花個時間去走走吧!
之後要再見到另一家「擬真」度這麼高的餐廳,大概很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