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老狗在FB上的幾個有關舊建築的論壇中,看到了中央書局將要重新開幕的消息,那時就有住在臺中的朋友,興奮的留言表示年輕時買參考書的回憶又要重現了,這時勾起老狗去了解中央書局的興趣。由於老狗並非臺中人,因此對中央書局可說一無所知,光看名字以為是政府機關在臺中賣書的空間。後來,在很努力的拜完孤狗大神,也看了許多報導與文章之後,才知道原來名喚「中央」,但和中央政府一點關係都沒有,老狗之前的自我「腦補」純屬誤會一場。
中央書局是家在1927年就開始營運的書局,原本是日治時期臺籍藝文人士,為了推動文化事業而成立的機構,據維基百科上的敍述,中央書局是中臺灣進口漢文與日文書籍與雜誌的書局,也曾是全臺最大的漢文書局,除了書本外,還兼售文具用品等學生會使用的物品。而書局的發起人與贊助人眾多,多為臺灣文化協會成員,所以在本質上並非以營利為主要目的,而是以推廣文化為宗旨,兼做為南北文化人士重要聚會據點,以及海外新思維的傳播節點。在國府接收臺灣後,中央書局搬遷至現址,而後重啟圖書出版業務。雖然在地文化交流角色日漸淡化,但引進國外資訊的角色卻日漸加重。在美援時期曾作為美國在台協會新聞處圖書室,開放大眾使用,並引進許多翻譯書籍與原文書。而後,為維持穩定的營運而取得教科書的專賣權,但卻因而跟不上外部大環境的變化,而在1998年因財務困難而熄燈。事隔20年,在在地文化人士與在地文史團體的努力之下,中央書局終於在2019年底整修完成並重新開門營運,可說是圓了許多在地人的夢。
老狗第一次到中央書局,是在去年11月底的週二晚上,當時中央書局才剛開始試營運。老狗不知週二是中央書店的休息日,所以只能在門口拍些夜景照。
- 夜景(一)
- 夜景(二)
- 近照
老狗覺得這棟建築外觀雖然簡單,但其實拍起照片來還挺不錯的。由於是戰後所興建,外觀上帶有濃厚的折衷主義色彩,整體上以水平與垂直線條裝飾,但在細部仍有許多精細的裝飾,這就要等白天再來仔細瞧瞧。
半個月之後,老狗有個機會在星期天的白天到造訪臺中,於是特地撥時間再訪。
這次就是在營業中了。
先看看建築物的外表。這棟建於1947~1948年的建築,外觀風格和日治末期的建築非常相近,或許在設計當時受株式會社彰化銀行本店的影響,三樓頂部圍繞牆頭有一整圈的花草飾帶,而又因處在街角,而在角落採圓弧設計,一樓有氣派大門及內縮的寬廣騎樓。
- 中央書局立面
- 轉角處店名
- 三樓的logo
- 寬大的內縮騎樓
- 店名銘牌
走進一樓,向左轉就見到這面牆上的大海報,是中央書局的歷史。
- 臺中藝文史年表
- 中央書局年表
- 創立意願書
還有許多過往與中央書局有關的文物,像是載有中央書籍的電話簿、地圖,以及中央書局使用的包裝紙等等。
- 載有中央書局的電話簿
- 舊照片
- 地圖、包裝線、留聲機
- 舊照片與收音機
- 入股股條、發行書籍
- 員工手冊
- 相關書籍
然後還有一座中央書籍模型,可以從中看到各樓層的概況。
- 正面
- 背面
其他的空間則回復到書局原有的樣子,就是大面積的開放式陳列架。
現在因為電子媒體盛行,很多年輕朋友已經習慣看電子書,實體書店營運應該很困難。
像這樣的大面積閱讀空間,若非有民間基金會願意幫忙,是很難營運下去的。
另外,中央書局因為樓板高,整體不會令人覺得有的壓迫感,當年的建築師可說很有遠見。
- 書籍陳列(1)
- 書籍陳列(2)
- 一樓空間
- 一樓天花板
- 往二樓的樓梯上
登上二樓的樓梯口前,看到這張海報。這真的是經歷了21年之後的重返。

二樓空間,就回到書局原本的功能—閱讀了,因此而設置了兒童閱讀區。而比較特別的是兼營咖啡點心等飲料,而且又在書架旁,或有可能讓遊客買杯咖啡,拿本架上的書,坐在這些座位上細細品味。如果覺得書的內容很吸引人,就不妨帶它回家了~~

- 兒童書籍區
- 餐飲區
- 大面積的窗與書架
- 二樓全區
三樓的空間與二樓類似,但有更大的空間作為餐飲區,書籍陳列空間反而少了些。
從實務面來看,書局陳列書籍要有收入不易,但改為餐飲要有收入機會就比較大了。
像這樣能坐下來看書,還能有簡餐、咖啡可用的,古色古香的地方,也並不多!
還多了其他商品販賣區,這對於複合式經營而言十分重要。
- 餐飲區(1)
- 餐飲區(2)
- 書刊架(1)
- 書刊架(2)
- 大面積玻璃窗
- 潮牌產品販售
大致而簡單的看完了這座臺中人記憶中的書店,很高興它能有機會再重新。
但現在在集團大型化之外,要經營實體書店實在非常不容易。
希望重生後的中央書局,在略為調整經營形態後,能「真的」再重生一段更長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