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由於高速公路後國道客運的興起,以及十多年前高速鐵路的通車,分擔掉不少臺中火車站的運能,但仍然是中部地區各鄉鎮交通的輻湊點。
現在使用中的臺中火車站於2016年10月16日啟用,是第三代臺中火車站。而在這日期的前一天,第二代臺中火車站結束自1917年3月31日起,長達99年6個月又15天的營運。在結束營運後,第二代火車站仍暫時作為第三代車站與建國路側的臨時通道,直到第三代車站大廳完全完工後,才進入站體維修工程。目前第二代車站已經大致維修完畢,而後保留為臺中車站前廣場地標,並結合周圍相關文化資產轉型為文化設施。據傳在整修第二代車站時發現疑似初代車站時期的機關車庫維修坑道遺構,之後又發現第一代車站事務室疑似並未被拆除,只是淹沒在後期增建設施裡,所以很可能是全臺唯一三代並存的火車站。
老狗在2016年10月,第二代車站結束營運前曾特地拍攝營運時的最後影像,而後來過幾次臺中舊市區,也曾走過新站到建國路側,借道二代車站大廳作為通道的經驗,但自新完成的第三代大廳走到前站建國路側則是第一次。然後卻又碰巧遇上二代車站站體整修完成,內部舉辦小型展覽,因而得以同時拍攝二代和三代車站的內外部,為臺中車站進入交通新紀元再次留下紀錄,然後把兩代車站的紀錄分享給朋友們。
分享文的開始,放上同時將第二代車站和第三代車站入鏡的畫面。
前方的第二代車站落成於1917年,後方有高聳棚狀屋頂的第三代車站,落成於2016年。

老狗在12月初的星期日,自新烏日站搭區間車到臺中火車站。
一出驗票閘門時見到的景觀,可說是人山人海呀!
星期天是外藉移工的休息日,火車站一帶是他們聚集的地方,車站內可以說有一半是外國人。

另一邊是售票口,上方的時刻表已經換為LCD螢幕了。

在大廳的兩支柱子上,分別有站誌和站長列表。


第三代車站最大的特色就是面積很大的景觀平台。
上方的屋頂構造外型貌似蝴蝶展翅,頂部高37公尺,約12層樓高,是台灣鐵路系統的車站中最高的鐵路車站。

從平台上可以見到上一層的月台。

還可以看到另一邊的鐵道倉庫,現在以「臺中市火車站附屬設施及建築群」中的「新民街倉庫群」為名登錄為歷史建築。

站在觀景平台上往回看車站入口,上方就是月台層了。

在景觀平台的側前方則是新落成不久的台中轉運站,要往臺中市山線及南投縣,可以從這裡轉客運。

陽光從弧型屋型的縫隙灑下來,拍個2張星芒照。
高度相當高的屋頂,讓臺中車站整體相當有氣勢。


站內的公共藝術之一:《臺中之心三部曲》,從地面到空中共有3部分,但因為旅客很多,《二部曲-大地之心》上坐了許多人,因此只拍到位在空中的《三部曲-天空的眼睛》,以及一部分的《二部曲-大地之心》。

另一座公共藝術:《水逗娘》,很漂亮的豆娘,和遠方的二代車站相映成趣。

這4大面玻璃柱也是《水逗娘》的一部分。

全景應該是像這個樣子,有豆娘,有植物。。


另一個公共藝術位在站前廣場中,名為《期待》,看起來像是一個孩子提著行李,拉著火車玩具。只是不知為何,旁邊被圍了起來。

車站前的老旅館,同樣也變身為公共藝術。

第二代車站建築,現在外觀整修完畢。
因為「2019台中耶誕夢想世界」活動的關係,車站前多了一些即景裝飾。
這天火車站前會有這麼多的人潮,除了外籍移工外,應該有不少人是來玩這個耶誕節活動的。


第二代車站與附屬設施,現在列名於國定古蹟中。建築物主體為紅磚造,屋頂為洋式木構造銅板瓦,與總督府同屬「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亦即辰野金吾式建築。


車站正立面的中央的牛眼窗與勳章飾是視覺重點,而紅磚之外的水平灰泥裝飾也是其特色之一。

中央的牛眼窗與週圍的尖泥裝飾。

左右側的勳章裝飾。


現在在二代車站內舉辦展覽,因此可以走進去內部看看建築特色。
這是原本的大門。

出入口兩旁的裝飾不知用途為何?

車站本體外緣木造迴廊,在基座、柱頭、及橫樑接頭均有裝飾。

二代車站內的天花板挑高甚高,內部柱頂同樣有繁複的裝飾。

柱頂的花草飾。

二代車站內的車次時刻表,當然和現在的不同了。

現在在二代車站內部有「臺中驛耶誕市集」。

二代車站大廳中的另一支立柱,可以完整的見到柱頂和柱腳的裝飾。
照片左方是原本在車站內的販賣部,右邊是耶誕市集的臨時攤位。

在大廳中有二代車站的木造模型,從模型中可以發現車站在臨廣場面和臨鐵路面幾乎是對稱的。



現在在二代車站內的小型展覽—「臺中驛起」。


從另一個角度看車站大廳。右手邊的販賣部還保留的很好。

另一支柱的柱頂花草飾,基本上完全相同。

二代車站大廳的另一個出入口。

車站本體的窗,和大多數日治時期建築相同,都是上下開窗的設計。

走回原本進入大廳的入口,在入口右側發現和左側同樣的裝飾。


走到二代車站迴廊外,可以看到二代和三代車站的對比。


二代車站的側邊,原本增建的部分被拆除,留下印記。

二代車站的月台,同樣被視為古蹟的一部分保留。
這裡的月台是鑄鐵構造,和臺南火車站的月台是用鐵軌建造不同。
在柱底和柱頂都有少許裝飾。

目前封閉的第一月台部分空間。

目前開放的第一月台部分空間。

整修中的第二月台。


第一月台與第二月台之間的軌道,應該是刻意保留下來,未來做為展示用。


由於今天老狗要去的目的地在復興路上,於是在前站逛了一圈後,再走回第三代車站,打算從復興路出口往後站方向移動。
照片中的中間是景觀平台,而平台的下方是公車站。公車開到平台下方,要轉搭公車就更方便,不用擔心天候影響。

在往上穿過二樓大廳後,從復興路方向走出門。
要從後站方向進出,有外露的手扶梯和樓梯可運用,當然還有藏在裡面的電梯。

這一面是原本後站的方向。「臺中車站」4個字就掛在三樓月台的護欄上。

所以,下次不要再和別人約在「臺中火車站」的「火」字下面碰面了,因為被約的人一定會很「火」…………


逛完了新舊2代車站,老狗該找地方去祭五臟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