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90年代,穀倉的設計漸漸跟不上時代,因此而處於荒廢狀態。然而,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位居震央斷層帶的石岡,大部分的建築不是全毀就是半毀,唯獨穀倉因先天的抗震設計而完整保存下來,也因此而引起各界的興趣,終於因其本體的抗震結構而重生,從要被拆除到被保存到今天,成了石岡當地觀光的亮點。
石岡穀倉位在石岡市區內,從披著雨淋板的外觀就可以察覺到它的存在。

縠倉的內部有一樓和二樓,幾乎全木造的建築,散發出一種簡單的氣息。

夾竹泥牆結構展示,日治時期很普遍的建築工法。

中文打字機,大部分的年輕人應該沒見過。

碾米廠的一角,這裡有些老設備不容易再見到。

碾米區內的一部人力車與一部裁縫車。

石岡穀倉的簡介看板。


中藥房的藥櫃,不知是不是在地中藥房改建時移出旳?很多年輕人也不曾看過落地秤

農人工作時使用的運輸工具--扁担

穀倉內部的狀況,這裡是中央走道,兩側是存放稻米的空間。

日式穀倉的外圍。從外牆的雨淋板就很容易認出是日式建築。

日式穀倉的外圍。整棟建築牆上,常被著雨淋板。

從外圍來看,上面的部分設有氣窗,可以讓米中的水分及室內熱氣散去,避免因濕熱而發霉長蟲,延期它的保存期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