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大家都知道台灣是經由板塊運動而從海底冒出來的,但證據在哪呢?

證據就在白沙屯北方約三公里處的「過港貝化石」(俗稱貝殼山or貝殼化石山),其年代約一百萬年至六百萬年前喔。

由於這附近的地層中蘊藏有豐富的貝類化石,所以在民國四十四年苗栗縣文獻委員會立石「過港貝化石層」紀念碑及禁墾告示,以期永久保存這塊地質古蹟,供學術界研究。

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上面這則相片引自苗栗縣啟明國小網頁,請按此

而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呢?

化石就是地質年代中生物的遺體、遺跡及排泄物等在自然狀態下被埋藏在地下,後來被人發掘出來的東西。


下為苗栗文化觀光遊網的敘述

過港-位於後龍鎮南港里,附近地層中蘊藏有豐富的貝類化石。通霄白沙屯以北至西湖溪南岸一帶的地層,屬頭嵙山層(形成的年代約在一百萬年至六百萬年前),過港貝化石,便位於此層。過港貝化石層的露頭,沿白沙屯北方,清水宮至清海宮之間的海線鐵路東側,都可發現。岩層中夾藏的貝類化石,種類繁多,主要有雙殼貝類、卷貝類、翼足類、珊瑚類、海膽、螃蟹、介形蟲等。

這座貝殼山就在一條小路邊,因這條小路沒有路名,所以要到這兒看看的話,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課或是問問附近居民才容易找到。
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從相片中可看出這座貝殼山被挖掉了一半(從相片中的挖痕研判應是怪手所為),我想或許是因為一些研究單位為了進行學術研究,才會造成這種景況吧!
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這張可明顯的看出四個不同地層。(地層是一層一層往上堆積而成,所以越上層的地層越年輕;越下層的年紀越老。)
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得以重見天日的貝類化石。(幸或不幸?)
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從相片中可看出這些化石好像是嵌在砂質的土壤中,徒手即可輕易取出,實則不然。
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小弟本想從山壁上帶個較完整的貝類化石回家紀念(不良示範,請勿模仿),但因此地層歷經了數百萬年的洗鍊,土壤質地變得較為紮實(好像是砂岩),所以在花了一段時間後,當然還是徒勞無功,白費力氣囉。


就在決定放棄時,忽然看見旁邊地上就有一片極其完整的貝類化石(應是扇貝的祖先吧!)躺在那乘涼,不多說,當然給它來些特寫!

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從相片上可清晰的看出其紋路與形狀。但因我不是考古學家,身邊當然沒有尺規可得知化石的大小,所以只有利用身上的零錢以對應其尺寸。
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拍完照後,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貝類生物不都是利用有弧度的外殼來保護身體嗎?但我手上這片化石不是,它是一個幾乎沒有弧度的貝殼化石。
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大自然的教室-過港貝化石(貝殼山)



怎會這樣呢?

我猜想可能是因為這片化石長期以來靜臥在地層中,經年累月受到上方土石壓迫漸漸變形,因而造成了今天你我所看到的樣子。


以往在博物館看見各類化石時,心中都會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懷疑這些化石不是真的,而是仿製品。但今天在大自然中能親眼見到這些貝類化石,心中的感動自是不可言語。雖說貝殼類是化石中最常見也最普遍的,但其仍是經由時空的變換而遺留下來,讓活在現在的我們得以跨越古今,和這些遠古生物面對面的接觸,真是何其有幸!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的部落格






2008-04-20 10:10 發佈
貝類生物不都是利用有弧度的外殼來保護身體嗎?但我手上這片化石不是,它是一個幾乎沒有弧度的貝殼化石。

===========================================

地殼變化重力可能使貝殼碎裂
很難想像會把它壓平
不然就是它骨質疏鬆軟骨症


這是古代雙枚貝的化石
造型可能跟現代蛤蜊不一樣

也許它另一枚殼有弧度夠它藏身
貝殼:我就是只有A罩杯~~不行嗎

應該是長期的壓力把他壓平的
因為大地壓力的作用是慢慢來的(很快的快就碎掉拉)
所以除非他真的是扁的拉~要不然就是大地慢慢把他壓平的沒錯
風~~

TWUCC wrote:
貝類生物不都是利用有弧度的外殼來保護身體嗎?(恕刪)


未必吧!?
這讓我想起了很好的例子.

不知道你有沒有開過生蠔, ... 見下圖, 法國野生生蠔,
開之前, 上蓋的確是平的, 甚至還內凹


只要下蓋空間足夠容納肥美多汁誘人的肉體就夠了,


樣本數要夠多才有統計上的意義.


Sleepless in Toulouse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