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厝龍鳳宮起源於明末清初,由鄭成功部將自湄洲攜來之香火。1836年開始建廟至1848年完工,而後經數次擴大成今日樣貌。至於後殿上的大媽祖則是1983年完工,1984年4月開光。這尊大媽祖也成了各方信眾必到龍鳳宮的理由之一,至少老狗就是基於對這尊高達136台尺大媽祖的好奇心驅使,而來參拜龍鳳宮的。
某日大清早來到龍鳳宮,似乎還沒有遊客上門,所以可以在廟埕中拍下一張沒有人的清爽照片。從廟埕往正殿看,就像媽祖坐在廟頂一樣,左右兩側還有千里眼和順風耳。

龍鳳宮的山門後側,裝飾的相當富麗堂皇。

走近點觀察龍鳳宮的三川殿,有不少近代修補的痕跡,也難怪未被列入古蹟的範圍中。不過據說廟內的詩文或書法皆有可觀之處,但今日規劃行程繁忙,無暇欣賞。

龍鳳宮的大殿,屋頂的裝飾就如同一般閩南式廟宇相似,都是雙龍護塔。只是一旁多了順風耳。

由廟內天井向三川殿望去,三川殿後方也有一些不錯的交趾陶裝飾。

大殿內的"與天同功"匾額,乍見之下誤以為是光緒帝賜匾,後來仔細看才發現是當地士紳敬獻。

在大殿與後殿間的道路就可以用較近的距離來觀察大媽祖。後來才發現在後棟裡有樓梯可以爬到後殿三樓露天參拜。

龍鳳宮三樓,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完整的大媽祖。
當我見到媽祖正前方的香爐,才真正認知這不單純只是座大型建築,而是確確實實的一尊神明。

位在大媽祖前方的千里眼與順風耳,神采奕奕望向東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