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斷橋與勝興車站同屬舊山線中最美的景點,相距約兩公里,建於1908年。當時日本人積極西化,採荷蘭式、砌磚工法建造,據說建橋的混凝土材料是以糯米為主,故又稱糯米橋。
1935年4月21日三義關刀山大地震,將十座橋墩震毀,分為北側六座、南側四座的殘骸。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又將北側第五個橋墩半殘拱柱震斷。

2.龍騰拱橋昔稱魚藤坪橋
資料來源:英坦士
1905年由日本人所建,以紅磚砌成,結構紮實堅固,施工精良,本橋曾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從目前僅遺留下北端六座以及南端四座殘缺的磚造橋墩來看,可考察出其中的 玄奧。據當地老一輩的鐵路人口述,在建造這座橋之前,日本人先在附近先興建一座磚窯廠,以便就近供給建造橋樑的材料,由於當時日本人嚴格要求磚塊的製作品質,所以至今留下的殘餘磚塊仍然是屬於「磚」中的極品,尤其位在 拱形的磚塊疊砌方式與接合切角,可看出當時砌磚手法的精緻程度。

3.斷橋另一角度
受當時日本政府積極西化的時代背景影響,引進「荷蘭式」砌磚工法。以五個立方體的花崗岩石為主軸,巧妙地將鷹架包覆起來,完美的外型,據說還是當時台灣鐵道部(日治時代)海拔最高、跨距最大(61公尺)的橋樑。

4.已被列為古蹟
龍騰斷橋除了深具古樸之美外,也是經歷二次大地震的活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