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來搖搖手上的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試著搖出還沒對外分享過的照片,來拼湊出個幾篇分享文來。
不然整天網路看來看去,手機滑來滑去,
看到一大堆人口水飛滿天,早晚會被隔空傳染COVID-19~~~

所以呢?搖呀搖,搖出今年元旦出門玩耍的照片,可以編成好幾分享文呀!
第一彈就讓位在北埔的「姜阿新洋樓」來打前鋒吧!
這麼一棟二戰結束後所蓋的精美洋樓,不分享內部照片實在太可惜了!
位於新竹的北埔是客家人在北臺灣開墾的重要據點之一。
因為開墾的早,卻又隨著時代沒落的快,因此而留下了不少上百年的老屋。
其中的金廣福公館興建於1835(道光15)年,是最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名列全臺百處國定古蹟之一。
其他尚有慈天宮、姜氏家廟,都是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建築,列名縣定古蹟。
但姜阿新洋樓1946年起造,1949年完工,到現在也只不過70多年,為何能同樣名列縣定古蹟?
這就要從姜阿新的傳奇故事說起。
姜家是在清治道光年間即入墾北埔的家族。
因此在日治末期,早已累積不少財富,成為北埔當地旺族之一。
姜阿新身為姜家大房獨子,原本可以一輩子不愁吃穿,
但卻懷抱著浪漫的理想經營了許多事業。
1945年,正當姜阿新經營的紅茶事業日正中天之時,
耗費鉅資興建了這樣一棟華麗而精美的洋樓,
一方面自住,另方面做為招待永光公司客人的招待所。
在二戰剛結束時的北埔,可以說是地標型的建築物。
很無奈的,紅茶外銷生意好景不常,1965年永光公司宣告破產,洋樓抵押給合作金庫。
事隔多年之後,這棟洋樓在2006年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2012年,合作金庫將此棟建築標售,由姜阿新的後代子孫集資將其購回。
之後進行全面整修,至2018年全面修復後再次開放參觀。
姜阿新洋樓本體是棟中西合壁的二層樓建築。
外觀上有著半圓拱、凸窗等古典建築技法與裝飾紋樣,
建築內部則有多處採用當時自家林場名貴木材,
多處的細部木雕不但精緻,且還隱含中式建築傳統上的祈福習慣。
浴室內部則又是歐風裝潢,使用當年相當高價的彩色磁磚為裝飾,
在二戰結束後百業維艱的年代,能興建這樣一棟洋樓,可以說極其奢華。
老狗這回是第二次參觀姜阿新洋樓。
第一次是在2008年,當時是由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向合作金庫承租營運,內部不能拍照。
現在全面整修完成,內部開放拍照。
有興趣的朋友,就一起來看看老狗近半年前拍的照片,
等疫情過去後,再好好的去北埔玩一波吧!
站在洋樓外的馬路上看洋樓。冬天的枯木與華麗的洋樓相益成彰,猶如歐洲才見的到的風光。據說這外部圍牆的建材是來自北投的唭哩岸石。從臺北北投運到新竹北埔,在當年光運送這些石材可就是大工程了。

現在參觀姜阿新洋樓是有門票費用的,不過這門票金額和整修洋樓所花費的金錢與心力相比,可說是杯水車薪。基本上,要不是姜家後人願意買回老宅又耗費心力整修,或許今天老宅早已破壞到無法參觀。

走進老宅前的庭院,迎來的是一棟同時帶有洋風與中式風格的二層樓建築。
在臺灣剛擺脫盟軍轟炸之時,有能力興建這樣一棟豪宅,想必是當地鉅富。

老宅的外部為洗石子外觀,是當時流行的樣式。

窗戶上方像是貝殼的拱形裝飾,成列橫向排列,可以說是這棟建築外表上最吸睛的圖像。

走到建築的正前方拍攝正立面照。
大門入口處設有水泥造雨遮,帶有日治時期建築旳風格。

一樓入口處的永光公司招牌,這是姜阿新先生的紅茶出口事業。
樓起與轉手,都和它息息相關。

由於我們剛到達時正巧遇上介紹短片的播放場次,因此一進門就裡志工們呼喚至這個小房間,來看看姜家與老宅的故事。

老狗因為對姜家的故事早有耳聞,因此看了一小段後就四處蹓躂去。
這間視聽室原本是姜阿新的書房,旁邊就是姜阿新的臥室。

位在轉角的一間房間,午後冬陽自窗間灑落木地板,是不是一幅很美麗的畫面?

這裡的家具有部分是當年姜家在此生活時的用品,可以說都是古董了。

另一邊是紅眠床和梳粧台。

這頂紅眠床是有故事的,據說曾經飄洋過海到加拿大,經過半世紀又回到原處。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這篇報導:相隔半世紀 姜阿新眠床自加拿大飄洋過海回到洋樓

另一邊的衣櫃猜測也是舊物。

至於書桌上的枱燈造型復古,是不是舊物就不得而知。

這支電話是舊物沒錯,但姜家1965年離開這棟樓時,這款電話還沒出現。
為什麼老狗會知道?
因為從前臺南老家還曾經有過這種電話的前輩,整支電話是陶瓷做的。
照片中這支已經是塑膠外殼的,年代在1970年之後。

另外,這裡還展出一些主人的遺物。

在走廊上看到,造型特殊的窗。

臥室外是通往洗手間的走廊,往前走就到了洗手間與浴室。

洗手間與浴室,內部給人古典華麗的感覺。

牆上這些磁磚或許是原物。當年能貼的起磁磚這種高級建材的,絕非等閒之輩。

不但有磁磚,還有磚造浴缸,不過是復舊而來的,因浴室已經經過改建。
右邊的白色浴缸是不同年代的產物。至於為什麼也在這裡,老狗忘了…


牆上這兩顆水龍頭,光看就覺得它很有歷史。
不過,應該是轉不出水來了吧~~~


這個洗面盆據現場的解說牌所述,是來自名古屋製陶所的原物。

在洗手間外的長廊之外是展示間,展示現代西洋茶具與在地茶品。

至於這台縫衣機是否為當年遺物,這就不詳了。

內梯,通往二樓的通廊。

樓梯上漂亮的小磁磚。

二樓的平面圖。基本上二樓是神明廳,以及姜阿新的子女活動空間,

二樓後側的通廊,有一面是大窗,採光極好,讓整個室內非常的明亮。

這排大窗的上部有所謂的「異木鑲嵌工法」所做的雕花板,每一片的花色都不同。


通廊盡頭的接待室,天花板是許多八角形的組合。這些八角形稱為龜紋,象徵長壽。

接待室以木樓梯和一樓大廳相連,大型的窗戶讓室內採光相當良好。

由接待室往通廊看

木柵欄,相隔神明廳與接待室。上面的木刻是蝙蝠,象徵福自四方來。

通往一樓的木樓梯,因年代久遠,目前不開放使用。
樓梯的欄杆造型可以欣賞一番。

木樓梯的大窗,上面的菱形窗櫺細緻而高雅。

接待室旁是鋼琴房。

鋼琴房內當然有鋼琴。

抬頭看看天花板,造型又和剛剛的不同,都是方塊構成。
側邊的橢圓形據說是通氣孔,可以把室內熱氣排到屋外。

另一處「異木鑲嵌工法」所做的雕花板,在二樓像這樣的雕花板有很多處。

在這裡的窗戶上方都是像這樣的雕花板,作工相當細緻。

前陽台內的通廊,門上方和窗戶上方都是像這樣的雕花板。

在門窗的細部也有木刻,而且各處樣式幾乎都不同,仔細看就會看的到。



這裡展示一些老照片,是姜阿新的家族照片。

這個小空間是姜阿新之女臥室外的起居室。

天花板的造型為方塊的組合,和前面所見的龜板形不同。

窗戶上方一樣有雕花板。

姜阿新之女臥房,不能進去內部,只能得外部眺望。

遠望就是照片中的樣子。這些家具或許大多只是裝飾品吧!

這裡的天花板又是八角形所組成。

一旁有門通到神明廳,門上的氣窗木條相當有造型。

另一側一樣是採光良好的大窗。

位居二樓中央的神明廳。

現在懸掛著一幅由李澤藩所作畫作〈阿里山〉。

另外,還有螺鈿(貝殼鑲嵌)古董桌椅。這套古董桌椅為姜阿新丈人致贈給親家的祝壽賀禮。

據說現在這種把貝殼鑲嵌到木材中的工法已經幾乎失傳,不知是真是假?


抬頭看看天花板,又是同樣的龜板形。

通往通廊的拱門,造形是否帶有阿拉伯風?

木柵欄上的蝙蝠木刻,換個方向看過去。

二樓的後方是姜阿新之子的臥房及起居室。

在通廊的另一側是很有特色的扇窗,以左旋開啟。

旋轉扇窗除了獨特美感,也兼顧不同方向通風的功能性。

通廊的另一頭盡頭是姜阿新之子的臥房。

室內裝潢型式,如天花板,與前面幾個空間不太相同。

臥室旁起居室的書桌。

起居室內的沙發椅與留聲機。

二樓的洗手間,與一樓相同,牆上貼了半堵的磁磚。

建築另一側的通廊,地板也貼了許多不同花色的磁磚。

回到一樓的空間中,這是展示空間。

天花板上的吊燈與泥塑。

展示廳與客廳之間的木隔屏,窗櫺的幾何圖形既繁複又簡潔。

客廳可以說相當的洋化,中央還裝設了純屬裝飾用的壁爐。


天花上的紋飾,中心飾及蛇腹的花草,當年是由陳添施作。
在此看到的番仔花,是以小鏝刀慢慢塑型,如此毎朶花都不一樣,但是更為立體。

天花板的線腳泥塑相當細緻、繁複。

在客廳另一邊的演奏廳,一樣以木隔屏相隔。


通往二樓的木樓梯,因年事已高,已經不開放參觀者步行上下。


大門旁兩側的空間,現在放置了一些說明牌,充做展示空間。


往客廳看,就會正好見到當中的壁爐。

在這裡有一樓的平面圖。

還有解說北埔在地故事的海報及老照片。
- 北埔聚落的形成
- 姜阿新的出現
- 北埔老照片(1)
- 北埔老照片(2)
- 北埔老照片(3)
還有姜阿新本人,與他的紅茶事業的故事。
- 姜阿新小傳
- 茶葉風雲
- 姜阿新登場
- 站上高峰
- 尾聲
室內參觀完畢,走到庭院中,從另一側看看這棟美侖美奐的洋樓。

洋樓正面一樓還有向外推的凸窗,歐式建築風格的代表。

貝殼型的拱型窗,從建築前方延伸到建築後方的窗戶,幾乎成了這棟洋樓的烙印。

仔細看看,它似乎是洗石子的產物。

而且,在建築前方與後方的造型略有差異。

走出姜阿新洋樓,外面的這棟老屋,據說也是姜家的產業。
類似日式建築的外觀,應該也有相當的歷史了。

有興趣參觀姜阿新洋樓的朋友,就再看一次入口處說明牌上的開放時間吧!

姜阿新洋樓在那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