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平常喜歡帶著相機去攻略各大咖啡廳,
起初拍照只是一個生活的紀錄,我並沒有主題,拍照也是有一搭沒一搭,
比起拍照,我更喜歡畫圖,我覺得傳統的手動留影是更有溫度的。
我的第一台相機是Canon 700D,傳統單眼的長相也都是那樣,
看起來小台但實際很大台,要帶出門其實有些不方便。
在一次的國外旅遊中,為了重量考量,在迪士尼的行程放棄攜帶相機,
成為此生遺憾之一。
之後為了攜帶方便,我轉投入Lumix的M43系統門下,
有回看了部落客的推薦,去了某家咖啡廳朝聖,
期待的食物端上桌,放入嘴裡的當下,瞬間怒火攻心,
由於踩雷太多次,才發現很多部落格是接近業配跟宣傳的狀態,
於是決定開始從桃園附近的咖啡廳開始攻略起,然後認真的跟部落客唱反調。
尋找咖啡餐點中的缺點。
走火入魔式的走訪,也讓自己內心扭曲滿滿,
中間經歷了再一次換相機,從Lumix跳槽到Sony的全幅相機,
開始慢慢調整自我心態,然後漸漸的開始有自己的方式跟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平常用老鏡頭拍攝,所以照片的清晰度跟精準度跟現代手機相機相比會有些許缺陷,
還請包涵。
<SOLO COFFEE>
算一算這是我第三次光臨SOLO了,慚愧的是,我每一次來都是有一些私人情緒,
導致我從來沒有好好在這間店裡拍過照。
或許也可以解讀為,這裡太讓人放鬆,以致於你會讓自己回歸安靜的一面,靜靜地享受這段時間。
店風:
SOLO的風格很像歐洲街頭可以見到的獨立小咖啡廳,頂端突出的帆布,
就算門口擺幾盆花說是花店也不為過。
店內走的是類似為工業LOFT風格,比較特別的是,
桃園的咖啡廳普遍是民房改建,多為所謂潔白色調的網美店,
或是連鎖型裝潢的咖啡店以及所謂老宅新唱的風格。
不管什麼風格,唯一的通病就是採光基本都很差,
但SOLO是少數接近三面採光的咖啡店,讓原本應該是沈穩厚重的工業風格,
多了幾分明亮閒適的獨特氛圍。



店內環境:
店內位置數其實不多,三次的來訪皆是平日,每一次加上我只有兩組客人,
實在難以想像店家是靠什麼維持基本營運。
店面小,容易清楚聽到鄰桌個人的聊天聲,但若是基本的談話,
對我來說反而是可以提升專注力的「白噪音」,
若是你喜歡在咖啡廳裡工作,藉由咖啡廳的環境音來幫助自己的工作效率,
那平日的SOLO的確相當適合你。
不同的是,SOLO又在這樣的大量採光的環境下,賦予一種深層的閒適感。



陰雨天的藍調,跟店內的黃光形成一種很棒的冷暖對比。
<咖啡餐點>
今天點的是美式咖啡跟肉桂捲,
三次的SOLO我分別點過一次貝里詩拿鐵跟兩次美式,
基本藝文特區有貝禮詩品項的我都喝過,
SOLO的貝禮詩在表現上較為柔和圓潤,
有些店家為了綜合奶酒的甜口度,會盡量使用焙度較深焙的咖啡提升入口的苦味,
但苦味是一回事,跟奶酒的融合又是另外一回事。
SOLO在選擇上,利用平衡度較佳,較為中間調的咖啡為基底,
讓奶酒的層次可以較為凸顯,是我比較喜歡的調配手法。
美式咖啡的部分,因為最近不愛喝酸,
所以店主幫我沖煮較為深焙的咖啡,
雖然名為深焙,但在氣味跟口味上味道卻很穩重,
或許對多數人來說是沒有太多驚艷感的咖啡,
但有時候做為一大清早的開頭,這類型各方面都不銳利的咖啡味道是深得我心的。
肉桂捲是真的大推,
基本我從剛端上桌吃到我要離開前,
等於我從加熱玩到冷的狀態都有品嘗過,
熱食的狀態下,肉桂捲的麵包體口感算是濕潤,
主要味道也相當足夠,會覺得每一口都有滿滿的肉桂香。
但冷掉之後,麵包邊緣還能保留著脆皮的口感。
甚至水分還能保持在肉桂捲裡,我覺得這點相當厲害。
但如果沒記錯,店家的甜點都是自行製作,所以多少會存在個體差異,
我今天非常幸運,能碰到我內心覺得很優秀的狀態。




總結:
SOLO的品項其實不算太多,但價位以一班咖啡廳來說是偏高價的,
美式咖啡跟肉桂捲皆為100元,或許對部分單客來說是個無法恭維的價格,
但考量到平日人潮所換來的寧靜跟享受,
加上店主一個人經營這家店
除了人潮眾多限時1.5小時外,
你可以享受到的價值是對得起這個價位的。
但依然推薦你在平日的時間去,會得到最佳的心情賞味。
店主普遍10點開店,但我遇到兩次將近10:15才開鐵門的情況,
建議你多等等,或是臉書訊息聯絡看看,
祝您有個美好的午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對我造訪過的地方有興趣,
可以到我的IG來光臨,我會偶爾會突然頻繁的更新,
但若是你想看我更多的文字敘述,可能要等我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了
謝謝大家,2020新年快樂。
IG:
<style>video.labnol, img.labnol {max-width:100%; width: 100% !important; height: auto !important;}</style> Credit: @Calder 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