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是知道,或聽過"眷村"這個名詞的?
眷村是大時代下的產物。1949年國共二次內戰後,國軍撤退來臺,共計近200萬的軍民來到臺灣這蕞爾小島,馬上面臨住的問題。於是,先來到臺灣的國軍及軍眷,就接收日本政府留下的公務宿舍,後來到臺灣的,就只能以稻草為頂、竹泥為牆的簡陋建築。遇上台灣名特產-颱風就完全招架不住,在1960-70年代,漸漸改建為磚造瓦頂或是樓房。隨著時代推演,居住在眷村內的,也由原本的現役軍人與眷屬,變成了退伍老兵、眷屬,與在台灣出生的青少年。眷村內和外界截然不同的語言、居住環境與生活習慣,造就了特殊的眷村文化,而因為眷村的總數與居住人數相當多(1982年統計有879個,近10萬戶,約50萬人),因此讓特殊的眷村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桃園龜山的憲光二村是少數保留下來的眷村,來到這裡走走,回想童年往事,體驗光陰的故事。
既然標題命名為光陰的故事,相簿第一張自然要圖文不符一下。這是眷戶大門上的不知名植物,雖然欣欣向榮,但也代表光陰的流逝。

這天是星期天,在中午前找到憲光二村。後方大大的看板告訴我們現在舉行眷村博覽會。後面的樓房也是眷村的一部分。照片中這位年輕小弟弟負責幫我們導覽。他這個年紀的小朋友,應該不曾在眷村生活過吧~

駐地工作站。在我台南老家對面的眷村裡,像這樣的二層樓,通常是住在這裡的老兵自建的。印象中,對面的富台新村裡也有一戶和這棟樓很像,下面是雜貨店。

印象中的眷村,大致上就像照片中右側的樣子-磚造黑瓦平房。基本上這種房子都是國防部或婦聯會興建給軍人及眷屬居住的。

很標準的眷村樣式門窗,也難怪憲光二村會被保留下來,畢竟比較有代表性。

眷戶的廚房。印象中能有這樣的廚房,官階不低。記憶中,台南老家對面的富台新村眷戶,廚房空間非常狹小。

在眷戶裡,上下舖是解決家中人口眾多的方法之一。印象中的富台新村,小小一戶可能住了2個大人和4個小孩。

在眷戶的客廳裡常常見到的大理石椅 , 通常拿來當沙發用。

標準眷村建築窗戶。

跟著導覽到另一戶參觀。

在眷村舊建築中, 有新生代的藝術家作品展。

藝術家將作品融入眷村的老建築裡。


40年前的浴室地板, 上面有像這樣的小碎花瓷磚, 當年是相當高檔的。

在眷村裡常常見到的客廳佈置方式, 就是大理石沙發,冬天時在上面鋪上泡棉坐墊。

由於眷村存在大都有幾十年光陰,小樹也就變大樹,成了遊戲天堂。

懷舊電影海報。印象中的眷村公布欄的確是會有電影海報,在台南會看到的海報,印象最深的是新建國戲院,只有曖昧的片名,沒有其他文字和圖案。

舊式郵筒。我台南老家正對面是實踐二村,就有一戶是郵政代辦所,外牆上掛著郵筒。

連棟式的眷戶,我台南老家對面的實踐二村,大致上就是這樣的結構,只是各戶的內部空間較大。

這裡的眷戶比較厲害,還保留傳統的灶。

眷村的浴室裡能有這種傳統水泥浴缸,官階應該不小。我老家對面的富台新村,家裡是沒有浴室的。

眷村建築的標準木窗樣式。

現在已經很少見的水泥花磚。

眷村建築的標準木窗與木門樣式。


眷村的特色,長長的圍牆和窄窄的小巷。

另一戶二層樓。印象中,我家對面的實踐二村,村長家和我家一樣高,三層樓。

現在的眷村,早就人去樓空。憲光二村是桃園市政府刻意保留下來的。

眷村中很常見的標語。標語的內容,不外乎反共抗俄、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打倒共匪,或是像照片中的維持環境衛生。

大樹下的鞦韆,終於等到舊時的眷村小朋友。照片中那位大哥是眷村長大的小孩,來這裡回想童年往事。

長長窄窄的巷道是眷村印象。但人去樓空的眷村,只能靜靜的訴說光陰的故事。

憲光二村有一部分是三層樓建築。台南的眷村中是多層樓公寓的,印象中有慈光十三村,因為有國中同學住那裡。

磚造流理台。由此可知這建築的年紀。

即然是眷村博覽會,自然會有一些展品出現。這些展覽都位在1979年完工的三層樓公寓眷舍中。照片中是新竹的忠貞新村,位置在日治時期的軍工廠中。

忠貞新村寡婦樓的模型。

在樓房外出現舊機車與舊腳踏車。據導覽弟弟說有電視台在這裡拍戲。

牆上是其他眷村(果貿一村、陽明新村)的照片。下面是眷村裡常見的木造大理石椅。

這棟最外面的4層樓建築,現在成了藝術家展示創作的展場。

四層樓眷舍的樓梯間,斑駁的牆,有種說不出的滄桑。

光輝的十月,家家戶戶懸掛國旗,是眷村每年的大事。

樹下的鞦韆,不會再有眷村內的小朋友來玩了。

綠葉紅牆,幾分落莫。昔日主人,不知身在何方?

茂盛的綠葉與銹蝕的鐵窗,一個新世代的興起,一個舊世代的逝去。

在眷村的後巷,成排的抽油煙機排煙管是特色。今天家中煮什麼山珍海味,整排的鄰居都知道。但如今後巷只有雜草枯葉,再也不會飄香十里。

花磚與青苔,歲月與荒蕪。


因為有藝術家進駐在憲光二村,因此牆上也出現了如同台南藍晒圖的壁畫,也是給老眷村添了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