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聖蹟亭:字與紙的對話~~

聖蹟亭是源自於對文字的尊敬,而龍潭聖蹟亭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在大正年間及國民政府來台後都曾予以整建修復。是目前台灣現存的敬字亭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它與其他的敬字亭最大的差別在於一般僅只有爐台,聖蹟亭卻擁有完整的對稱林園格局,而其採取造景園佈景的手法,使得全景虛實穿透,擴大了空間效果,現在已被列為三級古蹟。

為何要建聖蹟亭且建在此處?傳說當時龍潭有兩座山,冬瓜山(男人的象徵)和乳姑山(女人的象徵),而當時居民生活不好,身體也很糟(由其是婦女,聽說當時女性經常臉色蒼白且體力不佳),聽說是這兩座山與龍潭大池交會影響所致,而當時傳言:火化寫過字的紙制煞效果可是比符咒還要靈驗,所以當地居民決定建聖蹟亭以制煞。
於是便把聖蹟亭建在竹窩子這個地方面對關西錦山與鳥嘴山,把冬瓜山與乳姑山分開,這樣可以抑止冬瓜山與乳姑山交集於龍潭大池,影響婦女健康。相當有趣的傳說,不過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囉!!!

看到牌樓,代表聖蹟亭到了!(這個牌樓是1976年所建,嚴格來說,不能算是聖蹟亭的一部份,但1995年聖亭路拓寛時造成的搶救聖蹟亭事件,卻是因這個牌樓所引起)


透過牌樓中央可看到遠方的一棟房子,那就是聞名遐爾的龍潭怪屋---葉山樓,它有多怪?看到的人都說怪!!


前方就是龍潭聖蹟亭主體了,它的建築格式相當有意思,屬於完全對稱空間,還有中軸線貫穿三進庭園,表現出「小中見大,空靈莊嚴」的中國庭園藝術。今日時間選得還真是剛剛好,連影子都對稱!!!
據說庭園間有七個「尖」(四個門柱尖、兩個筆柱尖和亭頂葫蘆尖),若把中央五個尖聯起線來,能形成悠遠的透視三角形,使得園林面積雖然不大(長46.7尺、寬21.7尺),卻有視野相當遼闊的感覺。


聖蹟亭爐台主體約一丈八高,由遠方觀看類似等腰三角形。結構可分為爐頂、爐體、台座、紅磚護欄、壇、台。據說中間還可細分為三層建築形式,至於要如何解釋就是見仁見智了:
上層六邊形:(龜殼) 代表長壽;中層四邊形:(四象) 代表四方;下層 八邊形:(八卦) 避邪。
將桃園現存的五個敬字亭互相比較,龍潭聖蹟亭格局完整,走進這裡能充份體會先人尊敬文字的精神。


這兩根高高的圓柱,形狀似毛筆,便是文昌石筆(據說1985年時文昌石筆曾被調皮的小孩給弄壞過,真不曉得怎麼弄的);筆柱並非筆直,而是下寛上小(底部周長106公分、頂端94公分),因而造成視覺上的崇高感,位於頂端的筆頭,與第二進門柱上的筆頭裝飾互相輝映,真是相當符合敬字亭的內涵啊!!


另一隻石獅(母獅)被偷走了,只留下公獅默默的守護這裡。


方形的壇體四腳處裝飾了奇獸─螭龍。傳說中螭龍會吞食自己的腳,所以這壇腳裝飾又叫「螭龍吞腳」,仔細看還真像是在吞食自己的腳呢!!一般廟宇的窗櫺和斗拱也可看到它的造型


亭子正面兩旁柱子上書「鳥喙筆峰光射斗,龍潭墨浪錦成文」。 其中的鳥喙筆峰光射斗是因為爐體的前方正對著鳥嘴山;龍潭墨浪錦成文則是形容龍潭的文風鼎盛,人才如浪般滔滔不絕。

中央爐門兩邊有「文章到十分火侯,筆墨走百丈銀瀾」對聯,具有相當氣勢,充份體現此地的文風。其中爐口,已歷百年的煙薰火燎,呈現烏黑狀,也可看出龍潭人對文字的尊敬。爐口上方刻有「過化存神」、「文運宏開」等八字。過化存神是指敬惜並焚燒字紙的行為,使得文字精神長存於世;而文字有神,則是指文字有神靈,尊敬它必定保佑此地天開文運。


亭子的右側,中層柱聯為:「自古能知化丙者,於今便是識丁人。」丙代表火,識丁就是識字。就是說如果現在尊敬寫過文字的紙張,並將之集中火化,來世便不會做文盲。在那個文盲居多數的的時代,是相當有用的標語。中間是大正十四年整修時所刻的碑文。兩邊都有碑文,後面則是一個八卦,下次再度整修可就沒有地方可以刻碑文了。不過光緒十八年(1892年)時似乎曾整建過一次,但沒有留下紀錄,所以一切皆不可考。


可以看到大正十四年的字樣,沒被塗抹消去真是不容易;另外也可看到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祖父,鄧逢熙的名字亦在上方。那次整修規模龐大,因為冬瓜山和乳姑山的風水已被破壞,不會影響婦女的健康,所以決定改建聖蹟亭(因為位置太偏僻?),把原本的「亥山巳向」改為偏東十五度,將爐台的方向改為「乾山巽向」,面向雪山山脈的鳥嘴山,主體不動跟現在一樣。並於兩側擺放有日本風的石燈籠。


兩側的對聯為:「文章炳於霄漢,筆墨化為雲煙」,是指焚燒字紙時,筆墨火化後,化為雲煙,高聳入天際,氣勢恢宏。上面刻著的是光緒元年(1875年)時聖蹟亭落成的碑文,在碑文左下方的署名為鄧觀奇,他可是個名人,芎林文林閣就是他創建的,加上他也參與龍潭聖蹟亭的建成,對於推動文風教化真是不遺餘力,而且還是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曾祖父喔!!!


一開始看到鄧觀奇還沒什麼感覺,直到回去查了資料才知,對他另一個名字鄧兆熊比較熟悉。


聖蹟亭基座三面石雕之一:「獅子滾球含劍」。獅子雄壯威武、有鎮邪之效;牠口中咬著寶劍與稍後的兩幅的麟吐玉書、鳳鳥銜書相比,合起來便有了「文武雙全」的意涵。這隻獅子不但能銜劍,足下還滾繡球,動作自然活潑,相當有意思。


聖蹟亭基座三面石雕之二:「麟吐玉書」中,麒麟是儒家心目中仁愛與智慧的象徵,麟吐玉書也是孔廟特有的裝飾圖形之一。浮雕上的麒麟除了口吐玉書外,腳還踏了吉祥物品─葫蘆及號角。


聖蹟亭基座三面石雕之三:「鳳鳥銜書」----鳳凰代表教化,浮雕中有鳳來儀,口銜書本立於雲端之上,似乎在找什麼東西,十分生動有趣


過了頭門之後則是祭台,它是用來祭天的,在平台上其實原本是有麒麟香爐的,因為失竊了,因此換成瓷製香爐,平台底座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古色古香的,過了祭台之後便是供台,這是祭祀倉頡的。

不曉得前方哪一座山才是鳥嘴山呢!!應該是最尖的那一座山吧!!


聖蹟亭上方六角形的頂端。正面有「雙龍搶珠」的浮雕,中間本有"聖蹟"兩字,因為風化嚴重已經看不到了。更顯得它的滄桑。最上層為葫蘆形狀(象徵陰陽和合、生生不息)的煙灰出口,古人想像字紙在焚化時到處飛揚的景像就好像蝴蝶翩翩飛舞一般。頂端兩側分別刻有「光燄萬丈」、「風動四方」等八個字。




大正十四年增建的石燈籠,現在全被移到一旁去了


下次來到龍潭時,除了吃石門活魚、逛三坑老街、看大平紅橋外,也別忘了順道拜訪一下這座全臺最大的聖蹟亭喔!!
龍潭聖蹟亭:字與紙的對話~~ 5
地址: 桃園縣龍潭鄉凌雲村聖亭路(竹窩子段20地號)
營業時間:
2008-01-04 10:00 發佈
看到這照片讓我想到當兵時的事情,因為小弟就是在聖亭路上的凌雲崗服役的。當時休假,出外洽公都會經過這個地方喔,原來這裡還有那麼多故事...謝謝囉
以前曾經在這附近工作過半年左右,常經過確從未特別繞進去看過,沒想到學問還真大
每天上班從這經過,從來沒有想進去看看,經過你的介紹後,一定要來看看才行。
內文搜尋
X
景點說明
  • 龍潭聖蹟亭:字與紙的對話~~ 5
    地址: 桃園縣龍潭鄉凌雲村聖亭路(竹窩子段20地號)
    營業時間:
    電話:
    無線網路: 尚未提供
景點體驗評分
龍潭聖蹟亭:字與紙的對話~~
名稱: 龍潭聖蹟亭:字與紙的對話~~
地址: 桃園縣龍潭鄉凌雲村聖亭路(竹窩子段20地號)
體驗評分: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