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一翻內容,剛好看到「龍潭三坑老街」。
怪了,好歹也在桃園跑了一、二年,怎麼不知道龍潭有老街…引起我的興趣了,非去探探不可。
以Mapsource定位在三坑子,出發了。
這是路口的指示牌

三坑老街的解說牌(在地上,沒注意會錯過)
--------內容如下--------
「坑」在客家話中指的是小溪澗或水渠,據說是因為有「蔗蔀坑」、「火劫尾坑」、「鴨母坑」三條水渠流經本地,故稱為三坑子。
三坑子因為臨大漢溪,從前是往來大溪與內陸聚落的重要水陸路轉運站,商旅絡繹於途,老街上有客棧、酒館、餐飲點心舖等商店,繁華一時有所謂「龍潭第一街」之稱。
桃園大圳與石門水庫大壩完成之後,大漢溪的水位下降,三坑子也喪失了水運之利,人聲鼎沸的老街逐漸沈寂。漫步在老街上,你可曾注意到上百年歲月裡遺留下來的先民足跡。
----------內容結束-------------------------------

每天早上,婦人洗衣服的地方。

解說牌….壓克力的指示牌,新的很美麗,舊的


「黑白洗」

妹妹正玩著水pump呢

拉進點來看,水是不是濁濁的?

或許就是「黑白洗」的由來吧!

武威堂….?我趕快查資料去。
資料來源:潛龍國小網站 「武威堂」
-----------------------資料開始-----------------------------------------------
「武威堂」也是以地名做為堂號的,和「清河堂」、「百忍堂」、「武威堂」,其實是同一個堂,但是後來分開了。
以前張、廖、簡是一家人,以前我們的祖先,因為做了官後來出了問題,從中原往南逃難的時候,一部份姓張,一部份跟大媽姓廖、一部分跟小媽的姓簡,所以張、廖、簡三姓同宗,所以但是廖、簡二家的人,生前是姓廖、簡,死後就要認祖歸宗改姓。在以前是規定的很嚴格,張、廖、簡不能通婚。
-----------------------資料結束-------------------------------------
唉!書讀的太少啦。還拜今日科技發答之賜…很快找到答案…..至於官方資料就比較缺乏了。

三坑老街到了

一邊仍維持原來的風貌

廟前拍老街的模樣

永福宮


後記:
我真是太嫩了。原本有老街,就去看看走走,也沒有什麼資訊。回到家還是腦袋空空。
以為就單純只有老街的報導而已,沒想到….後面有好多故事咧。感謝各位給我這機會,作了最「淺出」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