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歲以上在地桃園人應該都知道,中正路大廟旁的舊「東方戲院」,足以見證市中心走過繁榮時代到沒落的景象,以這棟建築最具代表作,雖然樓層陸陸續續有再承租出去,但最後也無力回天。最近一家「響叮噹」五金百貨生活館進駐,這間也是連鎖,在南投縣埔里鎮已有營業店,和全聯一樣會員制,不同的是目前採取24小時營業,期待這間店能在桃園蓬勃發展,因為這裡真的擱置太久了,年輕的都不了解當時桃園的繁榮之最,就屬「東方戲院」美食區,就是和現在「士林夜市」的小吃區是一樣的盛況。
一個死一個頂,想要開店的人見獵心喜,於是撿現成的店頂下來,省時、省錢、省力,忽略了「好東西人家怎麼捨得給你 !」。民族路小巷的一間店鋪,一年之中已經轉手數次,「佐野拉麵」、「綠博士生機蔬果園地」、「峰味大腸鮮蚵清麵線」,到現在要頂讓的異國料理「鄉味小吃」,只要換了招牌便可繼續開店營業,幾十萬區區小錢,一定還有下一個懷著創業夢想的人承接下來,所以新的招牌製作中...
很奇怪的現象,有時候店面的營業類型似乎被定型了 !就像中正路的這家鞋店,前一手販賣鞋子不行結束營業,後面接著租的人又賣鞋子,別人不行了,你只是要證明自己比他行 !結果現在也結束營業,最近店面又重新裝潢,還好不再賣鞋子現在賣衣服。
民生路「阿里巴巴的廚房」印度料理吃到飽的餐廳,早在一年多前就要頂讓,無人接手又重新裝潢,最近在路口擺了攤子販賣小吃也沒什麼生意,7月已經結束營業,二樓全部拆光,當時硬撐只是又多給房東租金罷了 !時機已過去,外國人還寄望著生意會好轉呢 !
中華路的「U.line」牛排是2018年過年前後開幕的,最近已改為「大眾鐵板燒」,原來的「U.line」牛排就很難經營,即使現在換成鐵板燒,如果價格偏高消費者也是興趣缺缺。其實同樣中華路附近也有鐵板燒,生意很好月營業額有百萬以上,說明了這區有喜愛這類飲食的消費群,雖然店家的口碑是關鍵,但是用餐的位置也非常重要。
中正路「十八寶」羊肉爐結束營業之後,緊鄰隔壁的「客棧」台灣小吃現在也要頂讓,這家店已經老店了,如今也不做,就連大廟後的「一角兩角鹹酥雞」也要頂讓,表示生意越來越難經營,尤其中正路的租金不算低,每天少許的營業額根本不能打平,更別說盈餘了!反觀有些位於小巷的店,透過「foodpanda 」「Uber Eats」這類美食外送服務,業績倒是成長不少,低價的租金,相對合理的販售價格,又可貨送到府的服務享受,消費者何樂不為?這也是目前美食外送服務車滿街跑的原因。
三民路由「炙焰鐵鑄燒牛排」,改為「豚次郎拉麵」再到「英皇港式美食」,今年8月「英皇港式美食」也要頂讓了,一年的租屋契約將至,趁早轉手認賠殺出,對於這樣的路段,還是有人願意承接,只能說對桃園環境不夠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