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一下預防針。因小弟吃慣了老家萬華的魯肉飯,偏見根深蒂固,且在中壢也只試過幾家,故以下僅供參考,有雷莫怪。長沙路「林家」魯肉飯。整體口味偏甜,可惜不是道地台南味(家母故鄉)那種甜,讓人聯想到摻了甜花生粉的刈包,或鐵路便當沒了滷排骨,只剩下被醃黃瓜侵犯的菜飯,的那種感覺。有人很愛,但個人資質愚魯,不太懂得欣賞這款美味。中壢肉羹大王(小美)魯肉飯。大碗份量不少。比較接近肉燥飯。應該屬於北部口味,鹹味較重,但香氣宛如奈米口罩,無從招架。客家朋友提味(比方油蔥)真的有一套。樸實,可口。另外,他們家的雞卷也是一絕;但淋在上面的飽滿紅醬汁,有人愛極,有人覺得喧賓奪主。「大三元」魯肉飯有兩家,我光顧的是民族路高榮那家。二十四小時營業,月休兩天的「煞芒」(勤奮)店家。好像有一句成語說「成也蕭何,✕也蕭何」,我也不太確定那個╳是啥。這麼說吧,在感人的勤奮下顯得:魯肉比較爛,口感平淡,而味道也是。米飯也靡了些。浸在魯汁的魯蛋似乎味道也沒咬得很透。「大鍋湯」魯肉飯在志廣路上,營業時間是傍晚到凌晨。第一次吃,驚豔。鹹味突出的、大塊大塊(手工)的、Q彈的、金黃的肥肉丁,介乎上述軟飯和台南米糕之間的紮實飯粒;真的,中壢僅此一家。某種程度讓人回想起小時候吃豬(雞)油粕的感受:鹹味被包裹在油膜裏,但只要一咬開……,嘿嘿(嘿)……不過呢,第二次以及下下次光顧,收攝心神,卻只嚐出三個字:油,油,油。扒完飯後碗底的油,嗯,拿來煎蘿蔔糕綽綽有餘。我猜的。話雖如此,當我錯覺胃壁乾澀,我還是想去一回。P.S.網友推他們的特大「雞魯飯」,但個人有時不愛混搭。以前大人一再叮嚀不要扮飯,不要搞得像乞丐或把飯搗成狗飯;但我覺得啦,魯肉飯的吃法至少有兩種(小弟欠學)。有些店家的魯肉飯,就是要扮它一扮,搞得像菜飯那樣才對味。比方說中大後門福泉麵店的魯肉飯,肉燥+海帶+酸菜+薑絲,這是那種路數的魯肉飯?但把它胡搗一氣,搗成天曉得什麼菜飯之後,咦,還蠻好吃哩。另外,他們的蔬菜乾麵也有擁護者。最後,補充一下「六十甲」的魯肉飯。以前,三十元一份還加魯蛋。但現在漲了五元,就沒了興致。意思就是……你知道的。以上不成熟的放飯經驗,如前所言,僅供參考吧。
「六十甲」生意太好,有分店,我說的是廣德街那家。「東北角」上次特地帶了便當盒去買,等了半天(客人其實沒幾組),但伙計們的SOP似乎有點問題。不耐久候,就先閃人了。下次要耐心點。還有網友推的「阿亮魯肉飯」:在中山東路和中北路交叉口。因為它傍晚才開始營業,又正好是「中圓寵物之家」的鄰居;所以每次路過,不是到對面的「東東」,就是乾脆去中原夜市人擠人。或許有熱心的網友願提供心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