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回想一下,上次走訪新莊廟街已經是2020年農曆年前的事了。
這麼多年來,每天上下班都經過新莊,可是卻對這個大臺北地區的衛星市鎮沒有多大了解。
五年前造訪新莊廟街,只是走訪了老街上的四座古廟而已。
後來才發現遺漏了不少值得一訪的地方。
這次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搭上新莊大拜拜的民俗活動,
結合新莊廟街一帶的8 間百年廟宇與4 間老店,舉辦【2025潮盛新莊】活動。
由在地寺廟店家帶領外地人深入了解新莊在地風俗文化與地道美食。
而文化局的角色則是藉由活動紀念章作為媒介,
讓人們得按以圖索驥,無所遺漏的探訪傳統上的老新莊。

酷愛集章與老建築的老狗,對於這樣的活動當然不會錯過。
於是在睽違五年之後,再次造訪全臺少數真的可被稱為「廟街」的新莊老街。
而且前後還造訪了2次。
第1次為了百年古廟們而來,第2次則是為了購買在地美食而來。
至於造訪了那些地點?
8 座百年古廟、4 間老店,以及介紹這12處地點的小型展場。
這8座歷史超過百年古廟,如果按照創建年代依序排列,就會是下面的順序:
- 新莊慈祐宮:最早可能興建於1729(雍正7)年,應是新莊一帶最早出現的廟宇,也可能是北臺灣最早以媽祖為主神祀奉的廟宇。1748(乾隆13)年因火災被毀,至1753(乾隆18)年重修,同時改名為「慈祐宮」。因為建廟時間相當早,見證早年新莊與艋舺同為臺北地區最早開發市街的繁榮年代。從建廟迄今,慈祐宮歷經9次整建,目前的外觀為1965年整修後的樣貌。但在當時整修時刻意保留日治時期整修時的外觀。慈祐宮位居廟街中段,門口兩側均為市集,可以說是目前新莊廟街當中香火最為鼎盛的廟宇。1985年時被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之後隨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而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 新莊地藏庵:始建於1757(乾隆22)年,原稱為大眾廟或大眾爺廟,為頭前庄陳謙興捐塚埔之地建廟,以祀奉自唐山渡海來臺,但卻無法適應環境而死於瘴瘧惡疾的先民。最初大眾廟僅奉祀「文武大眾爺」,其中「文大眾爺」之名指未參加戰爭、械鬥、因貧病過世的亡魂們,而「武大眾爺」之詞乃為因戰亂、械鬥殉身的亡魂們。「文武大眾爺」為無主孤魂中的鬼酋,可號令眾鬼,並能有定陰陽是非曲直、緝拿惡鬼的司法神格。後來改奉地藏王菩薩為主神。地藏王菩薩專司人間善惡,主管冥界,世人通尊為幽冥教主,能鎮壓並普渡厲鬼。所以地藏庵的創建是因「祭厲以求平安」 的傳統觀念而設,也因此而設立在市街之外的荒埔塚地間。目前的廟宇建築為1972年重建,已經是近代廟宇建築的造型,然而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及初二的【文武大眾爺聖誕】遶境活動,也就是眾人熟知的「新莊大拜拜」,已經在2010年以「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祭典」之名,由臺北縣政府登錄為文化資產。
- 新莊武聖廟:1760(乾隆25)年,由汀州貢生胡焯猷捐獻廟地於新莊米市街而創建,為北臺灣最早的「關帝廟」。這當然和新莊市街的繁榮有關,因生意人向來膜拜善於經商的關老爺之故。1821(道光元)年再次擴建,然而卻無法倖免於道光、咸豐年間的漳泉械鬥,因而遭大火焚毀。在亂事平定後,1868(同治7)年完成整修。之後在1945年與1979年的整修當中,均以保留同治7年之外觀為整修原則。1979年的整修工程中,將部分建築結構改建為以鋼筋混凝土仿木之結構,但外觀仍維持同治7年時的外觀。1985年時被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之後隨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而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 新莊廣福宮:建於1780(乾隆45)年,祀奉源於中國大陸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的巾山、明山、獨山的三山信仰主神—三山國王,屬於潮州一帶的地方信仰。由此亦可得知廣福宮一帶原本為潮州移民聚落。新莊兩條主要水圳當中的劉厝圳,也稱萬安陂,即是由潮州劉姓家族於1763(乾隆28)年開鑿完成,也因而有足夠財力興建廟宇祀奉源自家鄉的鄉土神。道光、咸豐年間的漳泉械鬥迫使潮州移民變賣田產,遠走他鄉,廣福宮因而漸漸荒廢,僅依賴遠走他鄉的潮州移民捐款維持,但也因此維持最多古貌。1985年時,廣福宮便因此而被公告為二級古蹟,2000年時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而公告為國定古蹟,為新莊沿河三廟(慈祐宮、廣福宮、武聖廟)中古蹟等級最高者。
- 新莊保元宮:最早興建於1776(乾隆41)年,由渡船業者在茄苳腳,即今日大漢橋旁建造小廟,祀奉搭乘王船,漂流至大漢溪之池府王爺。後來再增祀哪吒太子。至清末時,哪吒太子與池府王爺已經同為主神。現在廟宇建築為二進式建築格局。1974年重修時先建正殿,1994年再增建前殿,因此分別在正殿前與前殿前各有一對石獅子,是國內少見雙主神、兩對石獅子的特殊廟宇。
- 新莊福德祠:位在廣福宮左前側,新莊廟街街邊,是新莊地區可考證歷史最悠久的土地廟。最早創建時間已不可考,僅能根據廟中香案上的年代記載,推估為1781(乾隆46)年左右,由地方人士募建。傳說新莊福德祠內之土地公,為原海山里福德宮內的土地公神像,歷經水患而漂流至廣福宮附近,為居民所拾獲後,另於此地建祠供奉。現今的廟宇建築為1994年整修之外觀,廟內除主祀土地公外,尚配祀文、武判官。
- 新莊文昌祠:艋舺縣丞曹汝霖在1813(嘉慶18)年倡修新莊慈祐宮,在工程竣工後,利用工程餘款在慈祐宮右側獨立興建新莊文昌祠,並於廟旁設置義塾,為大臺北地區第1座文昌祠。之後因面積不敷使用,1875(光緒元)年艋舺縣丞傅端銓及士紳陳式璋再鳩資,將文昌祠遷建到現址,並在左側護龍設兼作義塾之用的「崇文閣」。然而,在時序進入日治時期後,文昌祠的空間被做為學校;而在國府接收後,又為總統府保管歷史檔案的單位遷入使用,之後又做為幼稚園,直到1982年文化資產保存法通過後3年,新莊文昌祠經過審定為三級古蹟,幼稚園於1987年遷出,1991年文昌祠重啟山門,恢復過往祭儀。目前的建築外觀為1995年重修後的成果。
- 新莊潮江寺:是一座位在大漢溪畔的土地祠兼觀音寺,原本是碼頭工人休息的草屋、防禦匪徒侵襲,以及對岸板橋漳州人來襲的瞭望台。日治時期時,以磚瓦改建為二樓高廟宇。相傳有林口人士蔡盛於河面上撿到形似觀世音菩薩的石頭,在經過雕琢為觀音神像後供奉於二樓,所以命名為潮江寺。而原座落於瞭望臺旁的土地公廟則是移到一樓供奉,形成目前所見一樓福德祠、二樓潮江寺的格局。但土地公與觀世音入祀的順序則已不可考。潮江寺原本面向一溪之隔的板橋江仔嘴,後來地方人士認為這樣不能庇祐新莊居民,所以轉為現在的方位。2013年8月,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登錄「新莊潮江寺」為歷史建築,讓這座相當具有故事的寺廟取得文資身分。
- 阿瑞官粿店:美味的傳統粿店,老狗集章那天買了一些回家,受到家人的歡迎。於是來兌換贈品那一天又買了一些,帶回老婆娘家做為伴手禮。
- 老順香餅店:販售許多傳統口味的糕餅,最有名的應該是鹹光餅吧!文武大眾爺遶境、出巡必備。由官將首沿街發送給信眾,吃了保平安!但是其他的傳統糕餅,像是梅子糕,一樣很好吃!
- 翁裕美商行:廟街裡製作麥芽糖的老店,只開早上。
- 日日用打鐵店:廟街裡製作鐵器的老店。
就是林協進藝文館,位在慈祐宮對面的二樓。
把這裡當作造訪新莊廟街的第一站,才能真正了解廟街的故事。

那麼,這些集章點要怎麼走才順路呢? 請看下面這張路線圖,照著走準沒錯!
以下,就來看看老狗幫這13處集章點所留下的紀錄吧!
💮 林協記文化館
老狗在第一眼看到《2025潮盛新莊》活動時,心想新莊何時出現了一座文化館,特別還是在文創產業風潮早已過去的現在?
這天循著地址來到這裡,更發現這座文化館是在一棟大樓的二樓,
不像其他地方的文化館場多是使用整修後的文化資產。
後來查了網路資料,才知道這棟大樓是新莊林家的產業。
新莊林家是日治時期新莊旺族,靠著經營菸草專賣事業。
累積資產後,1923年在下面照片中的這個位置興建林協記大宅。
1981年林協記大宅改建為林協記大樓,二樓作為戲院,後來再作為證券公司。
在2009年10月的Google街景就可以見到日盛證券位在2、3樓的招牌。
後來林家提供大樓2樓的空間做為新莊歷史文物的展示空間,
成立林協記文化館,在去(2024)年11月16日揭幕。
今年的《2025潮盛新莊》便利用這一處私人空間作為基地,
向外延伸到廟街的古廟與老店。
要參加《廟街:眾神連線》集章散策 ,必須先來這裡拿集章紙,才能兌換紀念品…


步行上二樓,迎面而來的活動主視覺,介紹「ㄈㄨˊ」。
看完這裡的介紹,就會知道「ㄈㄨˊ」可以是「符」、可以是「福」、還可以是「服」…


主視覺的背面是本次主要活動《2025潮盛新莊》的簡介。
近年來,因為新莊副都心、塭仔圳重劃區等週邊區域快速發展,外來人口大量移入。
使得臨大溪溪,在早年因港口而發展為市集的新莊廟街,漸漸消失在人們記憶中。
這個活動的主要目的,應該就是要藉由廟街上眾多古廟的傳統信仰,
以及老店商品所蘊含的故事與傳統文化,重新吸引新一代居民與外來移民的目光。
進而能夠凝聚社區人口向心力,使新移民認同新莊,不僅僅是一個晚上睡覺的地方。
而是能夠安身立命,成為自己長期居住的「家」。
這裡的幾張海報介紹參與這次活動的8座古廟與4家老店,
他們都有相當深的文化底蘊,等著參加活動的遊人來探索。
- 《廟街:眾神連線》簡介
- 西半邊集章點
- 東半邊集章點
另一邊的海報以黑色為底,介紹《祭典中的ㄈㄨˊ碼》。
至於為什麼以黑色為底? 個人認為和新莊移民社會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清治初年,新莊因為河運而成為熱鬧口岸,先民大多自唐山移居。
然而因為公共衛生差的情況下,先民因水土不服、路倒病死時有所聞。
先民認為這些都是瘴厲之氣所造成,因而衍生出「祭鬼」、「鎮厲」、「祈福」的活動。
農歷五月一日、二日的《文武大眾爺祭典》及遶境活動,
即是全部新莊人都會參與的祈福活動。
這裡介紹了活動中的官將由來,以及祂們的服飾,使用的法器,
還有讓人們可以趨吉避凶的「物品」,也就是「符」
包括由神明發出,有著特別圖像的「符令」,
還有可以吃進肚子裡的平安符—「鹹光餅」。
- 祈福:歷史的潮流
- 新莊故事
- 服飾:將藝
- 官將首介紹
- 法器及服飾介紹1
- 法器及服飾介紹2
- 法器及服飾介紹3
- 平安符
林協記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跟老狗說,之後會擴充展區到對面市場的二樓。
但是現在這個空間有其他展覽,所以老狗又到對面看一看。
這裡是搭配世壯運所舉辦的「預備開始、全民運動一起來」展覽。

主要展出的內容和運動有關。

因為老狗要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走訪完《廟街:眾神連線》所有集章點,
因此簡單看過就先離開,出發往今天的目標群移動。

💮 日日用打鐵店
順著新莊廟街向西前行,來到了廟街上的打鐵店。
日日用打鐵店在昔日新莊還是臺北盆地米倉時,扮演提供工具的角色。
如今已經家傳三代,只是現在的新莊應該已經找不到任何一片稻田。
販售的鐵器轉變為生活用品與園藝工具。

老狗認為這些工具應該都已經是園藝用的了!
不會有客人拿它們來種植經濟作物吧? 特別是在商業高度發展的新莊。

活動章就放在店外的折疊桌上,自行取用。

💮 新莊武聖廟
同行的老婆想去找個地方休息,於是帶她到中正路上的星巴克坐一坐。老狗獨自一人繼續步行,回到了廟街上的武聖廟後側。
在傳統社區中,廟宇除了扮演信仰中心外,行有餘力也會兼負教化社會的任務。
廟宇附設圖書館,提供學子閱讀空間是相當常見的事。
眼前的新莊武聖廟也不例外,至於右邊的高樓應該是武聖廟的後殿。

從廟側的小路可以回到正門口。
進廟參拜要走正門,從側面小門進入,個人認為不尊重神尊。

回到新莊武聖廟正門,可以見到有著假四垂的三川殿屋頂。
在1979年整修時,三川殿已經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之仿木結構。
但在外觀上仍維持1868(同治7)年重建之原貌,屋頂的裝飾十分精彩。

三川殿檐下的檐牆與對看堵,有著精細的石雕,上面刻著民國丁巳年,也就是1977年。
是在1979年完工的那次整修中更新的。
關聖帝君至武至聖,無須門神保護,因此大門上不畫門神。
而以108顆門釘代替,象徵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 虎側
- 龍側
活動章就放在三川殿內的櫃台上,先蓋完免得忘了…


在中埕兩側的過水廊下掛滿了燈籠,形成一幅很適合拍照的畫面。
進廟參拜先走龍邊,所以先看到的是龍側過水廊的燈籠海。

站在拜殿前方往正殿看過去,可以見到兩側一對年代久遠的龍柱。
這對龍柱為單龍的八角蟠龍柱,由霧峰林奠國捐獻。
龍側龍柱刻有「同治乙丑年(公元1865年)梅月穀旦」。
虎側龍柱刻有「賞戴花翎候選知府林奠國敬獻」。

正殿樑下懸掛多面匾額,前方的「大義參天」為陳誠副總統贈。
神龕上方所懸掛之「萬古精忠」匾無落款,傳說為沈葆楨所書。
神龕正中有關聖帝君端坐,兩側陪祀周倉將軍與關平太子。

關聖帝君神像的簡介,為軟身神像,清治時期保存至今,相當少見。

在神桌兩側有大型的關平太子與周倉將軍神像,廟會活動時由真人入內扛起遶境。
- 周倉將軍
- 關平太子
正殿依然保留真正的大木作結構,為傳統的「三通五瓜」形式。
而在步口通廊可見捲棚頂,實為雙層屋頂的「暗厝」,採弧形桷木的作法。
- 龍側視角
- 虎側視角
前步口暗厝由一對獅座作為支撐,龍虎側各有一對。
- 虎側獅座
- 龍側獅座
站在四點金柱附近,可以發現其實正殿高度相當高,
是因為步口下方增加了暗厝而看起來變低了。。
- 龍側視角
- 虎側視角
後殿為太歲殿,應該是近代建築。
太歲殿與正殿之間尚有後埕,兩側也設有過水廊。

過水廊下有鑲於牆上的木質碑文,相當少見。
內容為是同治7年新莊縣丞郭志緯所撰之重修與置產之事,為重要古物。

參拜完太歲殿,往廟門虎側移動,經過虎側過水廊,掛滿了大紅燈籠。


在廟門外的外埕中,由新北市文化局所立的導覽資訊牌。

走出武聖廟,見到在廟街上少見的老宅—林泉成古厝。
這座古宅興建於清道光年間,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住屋格局為三進三院,側牆仍為土埆造,而正背面都是磚造。
且騎樓的二根圓柱也是磚造,騎樓下有著福州杉木造的門面。
目前的正立面應該是1920年日本人在臺實施「市區改正」時所改建的。
在一、二樓之間有橫帶裝飾,牌樓面上還題有商號「林泉成」,
二樓立面山牆相當漂亮,有著當時流行的灰泥裝飾,以及橫匾「十德堂」。
一樓的拱形開口處以拱心石裝飾,廊柱的柱頭及柱底也都有線條裝飾。
這些都是大正時期市區改正時的建築特色。

💮 新莊潮江寺
順著《廟街:眾神連線》集章散策地圖的指示,老狗轉進了廟街旁的這條小路。要不是有這面說明牌,以及牆上的彩繪,
現代人大概無法得知這條不起眼的小巷曾經是北臺灣白米的出口重鎮。

除了牆上有彩繪,地上還有磁磚馬賽克拼貼。

牆上的米市巷介紹看板,介紹了這條小路,以及路底潮江寺的故事。

走進這條連機車都難以會車的小巷,不消幾步路就可以看到位在巷底的紅色建築物。

終於見到潮江寺本尊。
上次造訪廟街時,因為缺少詳盡的地圖,以致於錯過了這棟很有傳奇的廟宇。
建築物本體在清治中末期,是大漢溪新莊河港聚落的臨河防守戍臺。
因為新莊在清治中期的商業繁榮,引起盜匪覬覦。
為了防制匪徒侵襲,所以在鄰近渡口之處興建瞭望臺,臺下一樓則為碼頭工人的休息處。
後來因為漳泉械鬥,又成為源自泉州的新莊人監視對岸源自漳州的板橋人之用。
而樓下作為工人休息處,因而被稱作為「草厝仔間」。
後來新莊瘟疫與盛,林口人士蔡盛在大漢溪中拾獲狀似觀音的石頭,
認為是觀音顯聖要庇佑民眾免於瘟疫,
因此請工匠將石頭粗雕為觀音像,於瞭望臺上祭祀。
之後當地人士再集資修建為潮江寺。
而原本位於瞭望臺旁就有福德祠,亦將土地公遷入瞭望臺內一樓奉祀。
於是就形成了這樣一座二樓是潮江寺,一樓是福德祠,
上下樓不同寺廟,祀奉不同主神的特色建築物。
據說潮江寺原本面向大漢溪,後來新莊居民認為如此無法庇佑新莊居民,
因此在日治時期整修時,將潮江寺轉向180度,成為直接面對米市巷。
而在日治時期整修時,順道將瞭望台整修為大正時期街屋常見式樣。
二樓有精緻的殖民地樣式的露臺,欄杆設計成花瓶樣子做為裝飾。

走到潮江寺側面,也可以見到日治時期街屋的影子。
像這樣上下樓不同寺廟的建築,在臺灣屈指可數。

《廟街:眾神連線》集章散策活動看板,簡介潮江寺的由來。

走進一樓大門,就是福待祠,土地公端坐於神龕上。
這裡的土地公很特殊,因為是石頭雕刻的。

設置在龍邊的那尊土地公就是最早的石刻土地公。

從這座非常窄小的樓梯走上二樓。

可以見到觀音菩薩就坐在神龕正中央,

仔細看就會發現,這座觀音同樣是石刻的。

神龕上方的小橫匾,上面寫著「潮江寺」,日期為辛巳年,換算出來是1941年。

站在神桌前,可以透過門窗眺望米市街。

《廟街:眾神連線》活動紀念章在二樓神桌上,蓋個章做個紀錄。

蓋完章,回到米市巷中,要走進廟街時看到頭頂上的招牌。
要不是這些招牌、彩繪,後人再怎麼也不會知道這條小巷曾經的故事。

💮 老順香餅店
回到廟街中,順著地圖指示來到老順香餅舖外。我們在去程就已經看到這家以生產鹹光餅為主要產品的餅店。,
鹹光餅其實就是繼光餅,相傳是明朝戚繼光將軍為士兵作戰所需而發明的乾糧。
也就是文武大眾爺遶境時會發送給信眾的,可以吃的「平安符」。
在遶境出發前,餅上會先蓋上文武大眾爺的印信,並且經過法師在神明前「祝」過。
民眾深信這樣才是真正具有保平安能力的,可以吃進肚子的「符令」。
照片右邊堆積如山的袋裝食物就是鹹光餅。

老狗除了對集章有興趣外,對於活動章旁的白色「鹹糕仔」也很有興趣。
買了好幾個回家享用…


買吃的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忘了要蓋活動章…


繼續順著廟街往東走,回到了林協記大樓對面的慈祐宮外。
💮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是北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也是新莊聚落的第一座廟宇。從清治雍正皇帝時期到現在,香火鼎盛無庸置疑,從廟門口的人潮就可見一斑。
老狗在兩星期後來補章及換贈品當天,才得以見到廟埕空盪盪的樣子,因為那天下著大雨。
站在廟宇正前方,會覺得外觀與武聖廟相當近似,因為都是假四垂頂。

仔細看就會發現屋頂上有著精緻的剪黏裝飾,整體而言與武聖廟幾分近似。
- 虎側屋頂
- 龍側屋頂
三川殿檐下步口有一對龍柱,對看堵與檐牆都是石雕裝飾。
這時正好遇上團體導覽,所以較低位置的石雕被人潮擋住了。
- 虎側檐下
- 龍側檐下
三川殿中的大木結構。
可能是受限於廟宇用地縱深有限,這裡見到的是採用二通三瓜加疊斗的結構。
雖然大木結構較簡略一些,不過木雕彩繪可是一點都沒有省,幾乎所有的樑柱都上了彩繪。
很特別的是常見的瓜筒被獅座與象座所替代。另外,有疊斗才能做出假四垂的效果。
- 虎側大木結構
- 虎側獅座與象座
- 龍側大木結構
- 龍側獅座與象座
三川殿下懸掛了好幾面匾額。
虎側的「水德配天」為新莊巡檢曾應蔚所獻。
龍側的「霧衛舟弟航」則是淡水同知事薛志亮敬題。
- 虎側
- 中港
- 龍側
而廟門上的彩繪,於1967年重繪,是陳壽彝與許連成的對場作。

站在三川殿內,往內埕旁向可見拜殿屋頂與一對龍柱。
這對龍柱為嘉慶年間作品,為單龍蟠柱,無鏤空雕的清朝中葉風格。

拜殿採用三脊式硬山燕尾翹脊,在中埕中可以看的很清楚。

兩側過水廊上方屋頂,同樣採用三脊式硬山燕尾翹脊。
- 虎側
- 龍側
在三川殿側邊牆上以及過水廊下的牆上,上方有交趾陶燒的水車堵,下面則有多面石碑。
這面應該是1965年開工,1969年竣工的整修工程功德碑。

這面則是同一次整修的重修碑記。

以下這四面應該都是廟宇整修的碑記與功德碑。
但除了其中一面刻著同治13年外,其餘各面石碑應該都是同時期的功德碑。




這兩面石碑比較特別。
聖母香燈碑上刻的年代是1764(乾隆29)年,或許是廟內最早期的石碑。
奉憲立石碑,同為1764(乾隆29)年,額刻「奉憲立石」四字,為聖母香燈碑之續。
內容詳列渡稅店租之金額,充做聖母香燈。

《廟街:眾神連線》集章散策活動章就放在石碑前,一定要記得蓋…


這裡另外還有別的活動章,順便蓋回家。

正殿前的拜殿,面積不大,採用捲棚頂。
大木結構上採用搭牽樑與正殿連接。
- 龍側視角
- 虎側視角
新莊媽正坐於神龕正中央,兩側陪祀千里眼與順風耳。

正殿點金柱間大木結構,可見三通五瓜之傳統結構,瓜筒與雀替有著精緻的木雕。
- 龍側視角
- 虎側視角
後殿的正前方同樣有一對龍柱,據說是日治時期新雕的作品。
與三川殿、正殿的龍柱有著差異甚大的雕刻風格。
後殿主祀觀世音菩薩。

兩側則陪祀十八羅漢、達摩祖師與註生娘娘。
- 虎側
- 龍側
後殿大木結構與正殿不同,多了暗厝的構造在前步口。
- 龍側視角
- 虎側視角
後殿的匾額,全部都是清治時期的匾額。

放在後殿中的立牌,讓現代人知道拜的是何方神明。

最後方是開山殿,使用簡單硬山式屋頂。

祀奉地藏王菩薩、開基祖師與功德祿位。

💮 新莊福德祠
參拜完慈祐宮,順著廟街往東走,會見到僅存的幾棟老屋。
來到新海橋前,見到這座看板。
這2天應該是有與新莊大拜拜有關的活動。

順著廟街走過新海橋,見到一座小廟,不用想也知道是土地公廟。
俗話說:「街頭街尾土地公」,舊時街道的兩頭應該都有土地公廟才對。
雖然現在道路往廟的旁邊延伸,可是最早時,這個位置應該不是街底就是街頭。
新莊福德祠推估始建於為1781(清乾隆46)年,目前的外觀應該是1994年整建而來。

不論是正面或側面,都已經顯現出現代廟宇建築的式樣。

廟宇建築分為拜殿與正殿,兩部分相連在一起。

除了主祀土地公與土地婆之外,另外配祀二位文武判官。

《廟街:眾神連線》的活動章放在廟門虎邊的櫃台上,簡單參拜過後記得蓋回去…


💮 新莊廣福宮
走出新莊福德祠,來到對面的新莊廣福宮。廣福宮創建於1780(乾隆45)年,祀奉的主神為三山國王。
這裡的三山指「巾山、明山、獨山」,
為源於中國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的三山信仰主神,為明清時期潮州府一帶的地方信仰。
老狗個人認為祀奉三山國王的廟宇能夠存在於福佬人為主體的社區數百年,
根本上就是個極為神奇的存在。
因為在福佬人的腦海裡根本就不存在有「三山國王」這幾尊神明,
自然不會對於三山國王廟捐輸香火。
所以才會說廣福宮能屹立在新莊這樣的福佬人社區,
而且竟然還以國定古蹟的身分保留至今,可以說是許多的因緣際會彙集而成的結果。
話說回來,一座社區中會出現三山國王廟,
代表是由潮州、汕頭一帶移民所形成的聚落。
也就是說在清治初期,現今廣福宮一帶應該住了不少潮汕移民,
後來因為新莊的水路運輸功能逐漸衰退,這裡的居民靠著河港生活漸趨困難。
再加上1834(道光14)年開始的閩粵械鬥,
致使粵籍移民最後變賣田產,遷徙至桃竹苗一帶。
「跑的了信眾跑不了廟」,廣福宮留在新莊,成為幾乎沒有香火的廟宇。
1882(光緒8)年,大火燒毀廣福宮,
後由新竹仕紳陳朝綱於1888(光緒14)年發起潮汕移民捐輸重建,1936(昭和11)年再次整修。
相對於新莊廟街上的武聖廟與慈祐宮,因為香火鼎盛而多次整修。
廣福宮因為沒有經費大幅增改、建,因而逃過改建的命運。
雖然建築顯的老舊,但卻保留早期的樣貌。
在文化資產保護法生效初期,內政部評定古蹟時,
廣福宮便因少有改建整修而被評定為二級古蹟,武聖廟與慈祐宮評定為三級古蹟。
在2000年文化資產保護法修定時,一、二級古蹟合併為國定古蹟管理,
廣福宮便這麼巧合的成為新莊廟街上唯一一座國定古蹟。
只要站在廟埕前,一眼望去就會發現和武聖廟與慈祐宮有著很大的落差。
三川殿屋頂裝飾的熱鬧程度差距頗大。

在廟外埕旁邊的說明立牌。
和武聖廟與慈祐宮同樣有著很大的尺寸差距。

走近一點,就會發現廣福宮沒有太多鮮豔的顏色,整體建築以灰白為主體。

在三川殿檐下可以見到龍柱、石獅、檐牆與對看堵都是石雕,為觀音山石雕成。
老狗猜測這些石雕可能早期建廟時就存在,因為雕刻線條不明顯。
可能因為清治初期以深雕為主的風格,加上長期風化至今,所呈現出的現況。
如果抬頭往上看,就會發現屋簷下的木構以原色呈現,沒有彩繪。
猜測可能是1888年發起重建,但募集資金不足。
不久後又發生乙未割臺,因此重建完成後未上彩繪,反而將其樸素的面貌保留至今。
- 虎側檐下
- 中港明間
- 龍側檐下
從前步口下兩側對看堵的石雕,就可以看出與其他兩座大廟的不同雕刻風格。
- 虎側
- 龍側
走進廟門,會發現屋簷下的木構只有木雕,沒有彩繪,然後廟門上也沒有門神。
簡單來說,應該是當年整修時經費不足。
之後香火同樣不盛,維護經費須靠外地潮汕移民捐輸,僅能維持舊貌,
一直到被指定為二級古蹟後才有較高的維護經費,但是古蹟整修當然「修舊如舊」,
所以便成了今天所見的特殊面貌。
- 龍側視角
- 虎側視角
站在三川殿下,可以見到內埕與兩側過水廊。
可見在潮汕移民仍居住於新莊的當年,香火興旺,才得以有這麼大的空間建廟。
然而一但信眾移居他處,便落得勉強維持的局面。
但也因此而不像武聖廟與慈祐宮,在兩側過水廊有著不少裝飾藝品。

正殿上方的屋頂也僅有少量裝飾。

兩側過水廊上方還有燕尾,已經算是很別緻的裝飾。
- 虎側
- 龍側
位於過水廊下有好幾面大型海報,主要內容是廣福宮建築的介紹,以及牆上石碑的解說。
- 沿革事紀1
- 石碑
- 古建築介紹
正殿內的香爐,形狀非常特殊。

正殿大木結構採用的是閩南式的屋架,所以正殿的步口上方出現了「暗厝」。
但是正殿前方步通卻是矩形斷面之構材。
潮州風格的傳統建築常見矩形通樑方柱,
老狗在去年造訪新加坡的粵海清廟時就曾經見過。
這裡也出現同樣的造型,應該是近兩次整修時,由業主提出的特別要求。
另外,值的一看的當然就是在員光、雀替等部位的木雕,雕工非常精緻。
- 龍側視角
- 中港明間
- 虎側視角
拍2張雀替的特寫,欣賞精緻的木雕。
- 虎側
- 龍側
正殿裡的神轎,木雕也很精細。
- 左前
- 右後
《廟街:眾神連線》的活動章就在正殿中的服務台,先蓋好免得忘了!

蓋完章,繼續往後殿移動。
在後殿前方龍側過水廊下的海報內容,是廣福宮內的神明們的介紹。
- 三山國王
- 其他神明
後殿祀奉王乃夫人,就是三山國王的三位夫人。

想要有小孩的朋友看過來,向王乃夫人求支金鏟子吧!

後殿與正殿之間的內埕,可以見到正殿的屋頂,沒有太多裝飾。

在虎邊內埕旁過水廊內的海報,解說廟內保有的文物。

這些文物的實體放置在展示櫃裡。

應該是建廟初期的古鐘,在1882(光緒8)年時因大火而摔壞。

回到正殿,往三川殿方向看,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與慈祐宮及武聖廟的香火差距。
老狗參拜一圈,廟裡只有自己一人在參拜。

最後來看看沒有上彩繪的廟門。
廟門上沒有門神可說是臺灣廟宇的特例,但在新莊廟街就有2座…


💮 新莊地藏庵
參拜完廣福宮,須要步行一段稍長的距離,才能到達位在廟街之外,昔為荒涼的塚埔之地之上的地藏庵。
只是走著走著,怎麼就出現了石燈籠?
後來查了一下網路資料才得知在地藏庵旁曾經有新莊神社,
1936(昭和11)年,新莊神社舉行地鎮祭動工,次年舉行鎮座祭啟用。
二戰後,於1950年拆除,原址設立新興血清研究所。
1966年,土地售予和泰汽車興建工廠,
現今成為TOYOTA與LEXUS的展示間與保養廠,以及和泰員工的訓練園區。
而新莊神社的石燈籠、狛犬等則是被地藏庵所保存。

因為開始下起大雨,於是只得匆匆站到地藏庵前拍張正立面照片。
從外觀推測改建的年代應該就在「臺灣錢淹腳目」的1990年左右,香火十分鼎盛。
後來從地藏庵官網查到1996年12月13日舉行新廟安座大典,果然沒錯!

走進廟裡就見到服務台旁的《廟街:眾神連線》活動章。
下雨天要集章實在麻煩了點,要擔心被雨水打溼。

即然走進地藏庵,當然要參拜地藏王菩薩,順便求個平安。
廟裡信眾相當多,簡單參拜過後就打算離開。

雨忽然停了,於是走出廟門,見到對面的戲台正在演布袋戲。
從廟裡的參拜人潮與外面的戲台,就知道地藏庵已經是新莊人的信仰中心之一。

回頭再看看地藏庵的建築規模,地區信仰中心當之無愧。
雖然廟宇建築本體並非文化資產,
但每年的「文武大眾爺祭典之迎神遶境」已經被指定為民俗類文化資產。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國家文化資產網上的「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祭典」介紹。
在這個活動中最知名的應該就是大眾爺遶境與官將首陣頭,堪稱為官將首的起源。
傳統上,許多新莊人在祭典當天宴請親朋好友吃流水席,
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新莊大拜拜」,是一年一度的盛事。

💮 新莊保元宮
趁著雨勢稍小,速速步行到中正路對側的保元宮。保元宮是國內少見主祀雙主神的廟宇,主祀神明為池王爺與三太子。
相傳池王爺是搭著王船來到新莊的。
某年興直堡發生大水,池王爺搭乘王船漂流至現址,不久後水退去。
盛傳池王爺能鎮水患,除災驅害,
於是當地居民集資,於1776(乾隆41)年建廟,時稱「王爺公廟」。
至於為何會增祀三太子,成為雙主神廟宇,就有數種傳說,真正原因已不可考。
從1776年以來,廟宇建築經過6次整修,成為現今的二進式建築格局。
因為1974年重修時先建正殿,1994年再增建前殿。
而正殿前方在前殿尚未興建時兼作為廟門,所以走進廟裡會有種「門中有門」的感覺。
正殿前方的佈設維持廟門的樣式,有香爐、龍柱、石獅還有廟門,非常的特別。
保元宮建築雖非文化資產,但保有列名於民俗文化資產的「弄過火」。
這是在農曆9月9日三太子聖誕當天舉行的「過炭火儀式」。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國家文化資產網上的「新莊保元宮弄過火」介紹。

走進廟門就見到《廟街:眾神連線》活動章,先蓋完以免忘掉!

站在前殿內向廟裡看,怎麼像是廟門呀?龍柱、石獅與廟門全都到齊了…


再往裡面走個幾步,終於懂了。
正殿的前方是前殿還沒興建之前的廟門。
在前殿建好後維持原有的樣子,於是就成了門中門…

而前殿與正殿都已經是鋼筋水泥結構,為現代廟宇建築!

走進正殿,參拜池王爺與三太子。
雖然下著雨,但還是得接續後面的集章行程。

💮 阿瑞官粿店
雨中步行集章實在不是件令人感到快樂的事,特別是在沒帶傘的狀況下…
還好的是各個集章點之間不算遠,都是走個幾分鐘就可以到的距離。
保元宮的門口正對著新莊街,順著往回走,來到了集章點中4家老店之一的阿瑞官粿店。
從店名應該就可以看出這家老店是賣什麼的。
基本上,凡是「粿」這一類的食品都是販售範圍。

放在門口的《廟街:眾神連線》活動立牌,簡單介紹了這家老店的歷史。

《廟街:眾神連線》活動章就放在店門口旁,先蓋完再進去看看有什麼好吃的。
因為外面下著雨,要從背包拿出集章紙來,又怕被雨水打濕,多花了不少時間。
但讓老狗覺得奇怪的是,才這麼一小段時間,上門買粿的客人竟然就有好幾位。
而且都是冒著雨騎機車來的。這家店的粿是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於是老狗走進店裡,桌面上剩下五種粿,各買一個回家。
和老狗同時買粿的還有另外2位客人,手上提著2大袋走出店門,是倒底有多好吃…


回家後拿了個草仔粿來當點心,一口咬下去驚為天人…

這家店是一定要再訪的呀!
所以第二次造訪廟街補章及領紀念品時,特地再走過來買了一些。
這次讓老婆和小孩去選,老狗在門口翻拍他們的產品簡介。
照片中的芋粿巧和紅豆都是老狗喜歡的口味!
因為產品沒加防腐劑,買回去當天要吃完,
放在冰箱冷藏只能維持3天,可以放在室內回溫後再吃。
放冷凍好像可以到一星期,但是解凍很麻煩,
而且方法不對,口感完全走樣,因此不建議。

另一面海報是他們這家店的簡介,原來已經傳了四代了!

💮 新莊文昌祠
又再雨中走了好幾分鐘,來到今天的最後一個集章點—新莊文昌祠。新莊文昌祠興建於1813(嘉慶18)年,位在慈祐宮旁,廟旁同時設置義塾。
是當時的艋舺縣丞曹汝霖利用整修慈祐宮的餘款所興建,順便興辦教育事業。
在這之前,文昌帝君被供奉在慈祐宮中的偏殿。
在文昌祠與義塾成立後,培養了不少貢生、秀才,來參拜的學子越來越多。
1875(光緒元)年,當時的艋舺縣丞傅端銓邀集地方仕紳陳式璋等人捐資,
遷建文昌祠於位在大嵙崁溪畔的現址,並在文昌祠左側興建崇文閣,作為義塾及祭典使用。
現今所見的廟宇樣貌就是保留這時所建的建築樣式。
時序進入日治時期之後,一直到國府時期,文昌祠一直被移作其他用途。
直到1985年被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之後,
最後一個使用單位「明德幼稚園」於1987年遷出。
1991年新莊文昌祠重啟山門,恢復過往祭儀,作為學子向文昌帝君祈求考運功名的場所。
要進入文昌祠須先經過下面照片中的山門,但山門與三川殿、正殿並不在同一中軸線上。
據說是建祠時為激勵新莊士子奮發向上,故仿照孔廟建築格式,在中軸線上興建照牆。
要等到新莊地區出狀元之後,再拆除照牆,新建正門,讓狀元從正門進入祭拜。
然而從建廟到進入日治時期這20年間只有出過舉人,因此照牆與山門保留至今。

走進山門後,在左邊會看到這面由文化局設置的說明牌。
應該被忽視很長一段時間了。

右手邊就是文昌祠與崇文閣的位置。
在這裡會先見到這2隻贔屭,背上馱著石碑。

山門內的外埕上方搭建著雨棚,《廟街:眾神連線》活動章放在這裡,先蓋完再繼續參拜。

在外埕中的另一棟建築物,可不要把它當作化金紙的金爐。
這座建築其實是敬字亭,以往書有文字的紙張是備受敬重的,不能隨意抛棄。
因此設有敬字亭銷燬之,以作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

三川殿與前方的外埕,廟方為方便學子祈求考運與功名,在外埕上方搭建雨棚。
雖然方便遮陽蔽雨,但也無法得見三川殿上方屋頂的裝飾。

在三川殿的中軸線上,另一側正是照牆。

即然看不到屋頂,那直接從檐下步口開始欣賞建築。
文昌祠建築中最值得一看的當屬這裡,
可以見到檐牆上的「螭虎團爐」木雕、中門兩側的抱鼓石、對看堵上的龍虎與麒麟石雕。
- 虎側
- 中港明間
- 龍側
走進三川殿,可以見到內埕、拜殿與正殿,
拜殿與正殿屋頂連結在一起,上方少有裝飾。

在文昌祠的左側原為崇文閣,現在設有瘟祖殿、祿馬殿,
據說是仿四川梓潼縣文昌帝君祖廟設計。

祿馬殿,殿內為駕馬的文昌帝君塑像,兩旁由印童和書僮先子隨侍。
相傳文昌帝君的坐騎「祿馬」是1隻馬頭、騾身、驢尾、牛蹄、全身雪白的神獸。
傳說中「祿馬直直跑,官位步步升」,因此擴建時就特別在東廂設置祿馬殿,
希望取其「附驥千里、一躍龍門」的涵義,保佑信眾求取功名。

除了祿馬殿外,還設有祀奉月老的月老殿。

以及瘟祖殿與財神殿,共用財神殿的大門。

財神殿裡當然是祀奉財神。

站在神桌前才發現不止祀奉財神,還祀奉魁星。

瘟祖殿則是祀奉瘟祖,即文昌帝君的化身。

這裡有瘟祖的介紹。

回到正殿裡,這天可能正好遇上祭典,所以遠望參拜,擇日再找家中就學中的小孩一起來。

一個多星期後,老狗帶著就學中的小孩一同來參拜文昌帝君。
老狗順便去補蓋章和領取紀念品。
這次就可以真正的看到正殿的大木結構。
沒意外的,和武聖廟有著類似的屋頂結構,在前步口下方設置有暗厝。
而廟內柱上都沒有文字,亦無楹聯,原因是新莊人將文昌祠當作孔廟來崇敬,
而孔廟按慣例不題楹聯,因為不敢在孔子面前賣弄文章,亦無門神、神轎或輦椅。
- 龍側視角
- 中港
- 虎側視角
兩側牆面上的彩繪,是畫師陳壽彝的兩幅傳統吉祥彩繪畫作。
虎側是以玉蘭和牡丹為主體、珊瑚等吉祥物品陪襯,稱「玉堂富貴」
龍側是佛手搭配水仙、靈芝構成吉祥圖案,稱為「芝僊(仙)祝壽」。
- 虎側-玉堂富貴
- 龍側-芝僊祝壽
正殿兩側有鐘與鼓,鼓的造型很特殊,呈現八角形。
- 鼓
- 鐘
💮 翁裕美商行
前面有提到老狗造訪新莊廟街兩次,第二次是去補章的。原因就在於第一次造訪時,四家老店之中的翁裕美商行沒有營業。
當天路過時看到這個狀況,後來才知道他們下午休息。

第二次造訪特別選在早上,和家中小孩參拜完文昌帝君後就走過去看一看。
原來這家店是製作麥芽糖的百年老店,店裡牆上有他們的製作過程海報。

《廟街:眾神連線》放在店門口旁,旁邊是他們的介紹看板。
集完這顆章,終於功德圓滿…


✅ 後記:領取紀念品的那一天
第二次造訪新莊廟街,除了補蓋翁裕美商行的章與帶小孩子去參拜文昌帝君外,另一個目的就是領取紀念品。
其實老狗還沒集完全部的12顆章就來領了,
因為按照主辦單位的說明,只要集3座廟宇與1家老店的章就滿足兌換條件。
老狗只差1家老店,當然可以領紀念品呀!
只是紀念品限量供應,平日每天只提供20份。
所以雖然是平日到訪,在林協記文化館開門前就要到門口排隊,確保在20名內。

10點一到,開始開放領紀念品了!

排了一陣子,領到了紀念品「們」,還有一張新的集章卡。
對老狗而言,有領到就很高興了,同樣的地方不想在短時間內造訪第二次。

《廟街:眾神連線》集章散策活動到6/12結束,
但工作人員說《祭典中的ㄈㄨˊ碼》特展會一直都在。
就算集章活動結束,新莊廟街還是值得花點時間去走走看看。
畢竟全臺灣能稱的上「廟街」的,除了新莊廟街之外,應該也沒有幾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