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天氣下,「泡湯」應該是令人最有動力的休閒活動。
所以老狗當然不落人後的又去了一趟金山,這次探訪的是有相當歷史的舊金山總督溫泉。
然而,在望呀望盼呀盼,期待有晴朗的好天氣之下,在二月底終於迎來了晴空萬里。
這天正好全家人都有空,問問家中2個小子想去那裡走走。
他們的回答是「看海」,於是把記憶中的老掉牙行程—北海一周給搬了出來。
從三芝進、金山出,順時針方向繞半圈的方式走訪北海岸,
去了好幾處已經多年不曾到訪的傳統知名景點。
這兩趟的行程雖然前後差了三週,可是正好可以湊成「北海一周」。
這些地方對於住北臺灣的朋友應該耳熟能詳,
但對於中南部的朋友可能稍微陌生,
就讓老狗把它們整合在這篇分享文中一起分享吧!
畢竟在臺灣,要同一天內享受無敵海景、沙灘、怪石、溫泉、還有美食的行程還真的不多。
北海岸走一圈正巧可以滿足各方面的需求。
在這篇遊記中,分享的景點包括:
- 石門 富貴角燈塔:是臺灣本島位置最北的燈塔,外觀呈現八角型。因為富貴角在秋、冬季節常出現濃霧,因而有著為提升能見度而有著黑白相間的塗裝。在1896~1897(明治29~30)年興建燈塔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方便架設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海底電纜及航路設備,但燈塔在二戰期間受損,1962年改建為現今的八角形混凝土塔身。燈塔週邊的空間則被開闢為步道及公園,有著少見的風稜石景觀,而從步道上也可以遠眺老梅沙灘上的石槽,是另一個值得一看的天然景觀。
- 石門 麟山鼻:臺灣北海岸向海中凸出的幾個岬角之一,位置比富貴角南側一點點,以遍布有稜有角的風稜石著稱。除了這些有稜有角的大石塊外,先人以手工做出來的「石滬」也很值得一看。
- 石門 石門洞:天然生成的石造門洞,在地形學上正式名稱為「海蝕拱門」,也就是由海水侵蝕而成的拱門,就位在台2線路旁而已。至於形成的原因與大屯火山活動、東北季風盛行及臺灣島地層的抬升相關,詳細的成因寫在內文中。無論如何,這是一處很難得一見的自然景觀,十分值得一看。
- 三芝 淺水灣:位在台2線進入三芝的位置,可以說是北海一周遊程的起點。近幾年淡水的開發可說是有目共睹,想要抛開城市喧囂,看看許多未見的海天一色,離開淡水新市鎮後到淺水灣,是最便捷的選擇。
- 金山 舊金山總督溫泉:由1939(昭和14)年臺北州廳耗資3萬日圓興建兩層樓洋房浴場改建而來,當年稱為「新館溫泉」,專以接待日本高官,據說最後三任臺灣總督都曾來過這裡泡湯,因此後來整建完成後,就以「總督溫泉」為名營業。這回來到這座有歷史的溫泉浴場,除了泡湯外,當然是順道看看前人泡湯時的設備啦!
所以在這篇分享文中,出現了海景咖啡館來助陣:
- 石門 洋荳子咖啡屋:開幕超過20年的「洋荳子」,可說是北海岸海景咖啡館的始祖。建築物原本是座不起眼的老屋,被改造成具有愛情海色彩的特色建築。除了有異國風情的建築物之外,還有無敵海景,以及對得起景觀的平價甜點與飲品,是來北海岸旅遊時,可以停下腳步來休息的空間。

- 金山 大碗螃蟹:前年來到金山老街嚐鮮後,就一直想要找時間再訪的名店。這次拜氣溫下降,來金山泡湯之賜,省了花時間排隊的工,得以直接入場享用美食。雖然餐點價位不低,但是不論食材品質或口味都是上等,有機會可以來試試!
- 石門 老梅 青春越南小吃館:新開幕的小吃店,是幾位越南來的新住民所合開的,就在老梅街邊,用料實在,價格合理,口味挺不錯,值得推薦。
老狗把二月間2次出遊的地點整合成一條路線,分享給網友們參考。
如果是中南部來北部玩的朋友,可以安排這「北海一周」的行程。
雖然「北海一周」名稱老氣了點,但有山有海,有美食有風景,很值得花一天的時間停留。
以下就按照造訪的先後順序來分享吧!
♨️ 金山 舊金山總督溫泉
農曆年後的第一個例假日,正巧遇上寒流來襲。老狗正好在過年期間聽到親友提到這家很有歷史的「舊金山總督溫泉」。
於是就和老婆一同來到金山,找尋這家有歷史的溫泉浴室享受一番。
舊金山總督溫泉,據說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海底鹵素溫泉泉源,富含鐵質,水質純淨。
在日治時期1935(昭和10)年探得。
當時日本政府撥款設金包里州營浴場,1939年(昭和14 年)9月3日竣工。
台北州廳另再耗資3萬日圓興建兩層樓洋房浴場,1939年(昭和14年)竣工,
為「新館溫泉」,專以接待日本高官。
應該就是現今總督溫泉的前身。
老狗停好車後下車一看,怎麼看都像是現代建築物?
這次會來到這裡,主要原因就是想看看數十年前的溫泉館長什麼樣子呀!

走到大門前一看,懂了!
新舊並陳,新的在上方,舊的在下方。
原有的溫泉館應該不大,新建了相連接的建築物,擴充泡湯的空間。
這裡是山坡地,後方往邊坡蓋,在現代建築技術上可能是可行的。

現場說明牌有點模糊,老狗找到官網上一模一樣的說明:
「舊金山總督溫泉原名為”新館”,於昭和十三年(1938年)5月動工興建,由當時台灣總督府臺北州撥款三萬日圓,並於昭和十四年(1939年)9月竣工,完工後曾風光一時。
台灣光復後,新館被列為海防要塞,國軍駐紮在此,溫泉水源亦被軍方賭死。
後來軍方撤防,新館建築也開始傾圮荒廢,
直到(2000年)舊金山總督溫泉重新整建,才重新賦予新館新的生命。」
從這張舊照片看起來,現在的溫泉館就是利用部分舊建物增建的。
那個建築物大門的樣子沒變。

走進大門,先到櫃台問問湯屋的情況,順便買溫泉票。
這裡的湯屋有很多種,各有不同的價格,當然也有露天的大眾湯及風呂。
只是這天這麼冷,大概沒人想到戶外去泡湯吧?
詳細的價格可以參考官網,房型、時間長短和價格都和現場看板相同。
老狗選的是北海風情湯屋,可以參考官網的介紹:北海風情湯屋。

在售票口旁就是從前「新館」的溫泉池,當年是給日本高官使用。
因為年代久遠,而且只有這麼一間,所以不再提供泡湯,純粹展示用。

拿出溫泉票來和這有歷史的溫泉池合照留念。
從這個尺寸來看,應該是屬於「小眾湯」,可以容納個10人同時泡。

換個方向,旁邊還有沖洗區。

牆上的海報介紹曾經使用過此地的三位日本總督,
即第10任的小林躋造、第11任的長谷川清與第12任的安藤利吉。
也是因為如此,這裡才被稱為總督溫泉。
另一邊是介紹這裡的泉質,因富含鐵質,
流出時鐵質接觸空氣氧化,溶於水中呈現金黃色,而有黃金泉之稱。

在一旁的沖洗區,大家都知道泡溫泉前要先沖洗,這是禮貌。

還有衣物放置架,或許是昔日留下來的古董吧?
架上陳列的是整修時拆下的舊建材。

舊照片,表示水尾漁港旁也有溫泉浴室。
目前依然有溫泉浴室,只是改建過了。

在這座溫泉池的室外就是戶外露天風呂。
看樣子這時只能充做造景,夏天才會有人來玩了。

大廳的另一邊,往內走就是一間間的湯屋。
二樓是休息區,也是餐廳。
我們買的票按排隊還要好幾個小時後才輪的到,於是決定先去吃晚餐再回來泡湯。

走出溫泉館大門,看到庭院裡這條小船,猜測是裝飾品吧!

繞進戶外露天看一看,真正的溫泉在亭子下,似乎真的沒人使用…


到金山老街上去吃完晚餐,又回到總督溫泉附近的停車場,旁邊就是社區的公共浴池。

剛剛來這裡的時候是休息時間,現在開放了。
每天開放時間是上午及下午的5點到9點,記得是免費的…


從停車場遠望整修擴充後的總督溫泉。
因為有免費的溫泉在停車場旁,似乎有人開著車來車宿?

晚上再訪,拍個整體的夜景。

建築物入口大門應該是日治時期舊建築,後方的樓房是新蓋的。

時間差不多了,往北海風情湯屋方向移動。

分配給我們這一間湯屋長這個樣子,內部這一段是休息區,溫泉池在拉門外。。

湯屋提供的備品,就是照片中那一籃子,放在梳妝台上。
吹風機頗為簡單,應該可以自己帶比較好的吧!

休息區裡還有一張簡單的軟墊,只夠一人休息用。

在拉門後的溫泉池及淋浴區,算是半戶外的空間。
好處是通風良好,壞處是像這種冷天氣,在這裡淋浴真的挺冷的…

而且這池子實在小,只夠一個人泡…


這裡真的是看的到天空的半戶外區,冬天冷風可以直接灌進來那一種…


所以,在換衣服及沖洗時就要利用時間,趕快把溫泉灌滿。
沒有硫磺臭味的溫泉,應該較能被人接受吧!
池子不大的好處是很快就滿了,不用等太多時間。
在盥洗完後快快入池。
邊泡湯邊抬頭往上看,提供金山海岸風光欣賞…

其實能直接看海景還是最棒的…



一個小時過去,該起來休息了,補拍一張溫泉的照片,真的帶點金黃色。
對了,旁邊那2顆黑色的就是水龍頭開關。

一個半小時過去,回到大廳稍事休息,看看這裡的魚兒們。
牠們應該不會也在泡溫泉吧?

上來二樓看一看是做什麼的?原來是餐廳兼休息區。

如果不想離開這裡去覓食,這裡也提供不錯的套餐。
只是價格不怎麼討喜罷了!

🦀 金山 大碗螃蟹
因為總督溫泉的湯屋要等候一段時間,於是決定再訪金山老街填肚子。這天天氣非常冷,金包里街上遊人稀稀落落。
這麼冷的天,大概除了來泡溫泉的遊客之外,沒什麼人會想來逛老街吧!

老狗在前年夏天到金山玩耍時,曾經來吃過這家大碗螃蟹。
當時覺得他們家的粥味道不錯,用料新鮮實在,雖然價格高了一些。

這次趁著天氣冷,遊客少,不用排隊。
而老婆喜歡吃帶有熱湯的食物,於是又上門了…


比起上次造訪,好像又多了一些選擇。


看了看菜單,和上次一年半前來造訪,內容價格都差不多。
這次老狗只點了海鮮米粉,其他的就讓老婆自由發揮。

餐點模型,不怎麼帶有真實感,可以換一個擬真度高一點的嗎?

點完後,老狗去買個飲料,回來就發現菜已經上了一些了。
酥炸蛋蛋魚($80),以老狗的認知,有點貴…

還是很久不曾買過這個,漲價了?

川燙小卷($180),價量比不如老狗家附近的自助餐…

但是新鮮度真的沒話好說,自助餐的小卷跟本不能比…


燙青菜($60)一般水準,如果不是希望每餐都有青菜的人,可以忽視它。

海鮮粥($200),有白蝦、蚵和小卷,就配料來說真的很划算!
而且據服用者本人表示口味很棒,份量也足!

老狗點的海鮮米粉($200),基本配料與海鮮粥相同,一樣有白蝦、蚵和小卷。
據說味道和粥有那麼一點點的差距,老狗個人覺得也很好吃!

吃飽飽,回去總督溫泉泡湯去!
🏖️ 三芝 淺水灣
相距三個星期後的假日,據氣象報告說是天清日晏,於是老狗問問家中的2個小子想去那裡玩耍。
這2個大小孩說想利用二月少有的好天氣去看看海,
於是老狗打算來個北海一周…

雖然對於長住北臺灣的人來說,這已經是老掉牙的行程。
但是想想也好多年不曾真正的「遊覽過」北海岸,所以這天一早就先來到了淺水灣。
淺水灣應該可說是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在北海岸這部分的大門。
自從淡水新市鎮開闢後,想要在淡水見到碧海藍天,只能穿過如叢林般的高樓。
唯有從台2線直直走,來到三芝境內的淺水灣才有機會。
雖然在淺水灣的另一邊也是相當密集的淺水灣山莊社區。

但是只要向後轉180度,就有一望無際的海天一色…
(沒發現鏡頭髒了…


在淺水灣的沙灘上方有條頗長的步道,全長 550公尺,而沙灘美景更是不容錯過。
所以老狗就順著沙灘與步道來回步行一圈,隨身拍個縮時影像紀錄,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據北觀處的官網所述:「淺水灣的海岸線同時具有岩岸與沙灣的特質。
右半邊為沙灘,由長時間沉澱而成的藻礁地形和半月形的沙灘組合而成。」

「左半邊為岩岸,有許多突出的巨岩;」
老狗到訪的這個時間點應該正好是漲潮時,沙灘變的短短的,也看不到礁石。

這麼好的天氣,看不看的到礁石不重要,有海天一色的美景比較實在。

往下到沙灘上去走走。
已經很久沒走在沙灘上了,上次是去年年中去馬爾地夫時。

這樣的風景不會輸給要搭上一天飛機才到的了的印度洋小島,只是可遇不可求。


另一邊高樓不少,是新建案嗎?

在海面上發現帆船一艘。
在北臺灣,這種休閒用船能開出港的機會大概不大吧!

雖然天氣不熱、水溫不高,但是已經有不怕冷的小朋友跑去踩踩水了…



雖然不像夏天的海灘那麼熱鬧,靜靜的看風景也不錯。


這幾位年輕朋友,看起來像是外地來的觀光客。

從沙灘走回步道上,邊看風景邊走回停車的地方。

步道的另一邊就是淺水灣一帶海岸咖啡廳的後面。
這個季節應該是他們放大假的時間。
畢竟北臺灣的冬天,要遇上像這樣的好天氣,可說屈指可數。

沿著步道慢慢往回走,換個高度看海景!


這種漸層藍不是只有國外有,臺灣也看的到!

好天氣,有人把家中的毛孩找出門蹓蹓。
不過牠老兄好像一臉不願意…


回到了步道的入口,旁邊是清洗區,夏天應該門庭若市。

淺水灣的對面是很大的一片社區,落成已經30年了吧?
當年剛落成時,打著出門就可以看到海景的噱頭,引來不少受矚目的目光。
只是臺灣的氣候實在不適合住在海邊,所以這樣的房子只能滿足幻想呀!

🏝️ 石門 麟山鼻
麟山鼻是臺灣北海岸向海中凸出的幾個岬角之一,以遍布有稜有角的風稜石著稱。只要走個大概5分鐘,就可以見到這些經過大自然精雕細琢的大石塊。
老狗把車停好後,從目前停業中的伊莉莎海灘咖啡館往步道裡走。
先放一段步道起點的影片給大家參考。
從這個位在伊莉莎海灘咖啡館的斜坡往下走,一下坡就見到海中的風稜石。

風稜石遍步在海灘週邊,大大小小有稜有角,是只有在麟山鼻與富貴角才見的到的。
來看步道沿路的縮時紀錄吧!
轉個彎,沿著海邊的步道前行,靠海的一側全是風稜石,大小不一。

這種大石塊顏色黝黑,仔細看可以見到一塊一塊的節理。
可以得知是火山爆發後,岩漿流入海裡瞬間冷卻,形成黑色的安山岩。

這些大石頭位在海邊,經過海水多年侵蝕,以及終年不斷海風夾帶砂粒的「打磨」下,
逐漸形成平坦的風蝕面,再隨著風向改變帶來不同角度的雕琢,而擁有尖銳的稜角。
所以有個獨特的名字—「風稜石」。
全臺灣要能這麼近距離見到風稜石的地方並不多,
大概只有北海岸的麟山鼻與富貴角吧!

在步道開闢時,應該是破壞了不少風稜石的原貌吧!
不然怎麼可能零距離的接觸。
話說回來,大自然的力量真的很可怕,
可以把本質為火山熔岩的安山岩削成這麼平的平面,真的不簡單。

在麟山鼻這裡可以見到和前面淺水灣完全不同的地質景觀。

延伸入海的大石塊全是安山岩的碎片。
呃…遠方在海中的大石塊上,好像有什麼物體?

原來有人在釣魚。
老狗對於這些釣友,心中可是充滿了敬意。
這塊石頭要怎麼爬上去呀? 旁邊的石塊都被風吹的這麼平滑,一個不小心不就掉到海裡了?
還有,如果忽然肚子痛要怎麼辦?

這面說明牌隱藏的很好,就在腳邊,不注意的話還看不到它。
這裡簡單介紹了風稜石的成因。
不知要經過幾千幾萬年才能把石頭「磨」出現在看到的樣子。

換個方向,回頭一看,可以看到很難得的地質景觀。

這一帶岸邊全是安山岩,地形破碎,所以有許多海漂垃圾卡在這裡。
照片中的樹幹是其中比較大的,想要移除應該不太可能。

好像快到走到步道的盡頭了?穿過樹林再看看。

其實只有幾棵樹而已。
穿過樹木下方,景像依然開朗,都是大大小小的風稜石。

如同前面所說的,因為海岸地形破碎,所以許多海漂垃圾被大浪打進來後就再也出不去。
由風稜石形成的小凹地變成了海漂垃圾場,。
這裡汽車開不進來,想移除大概只能靠人力搬運。

水泥舖面的步道已經走完,變成像這樣的小徑。

到了盡頭是一處弧形海灣,感覺很不自然。應該是人工「做」出來的。

低頭看到這面幾乎和環境融為一體的解說牌。
原來要看石滬不用搭飛機到大老遠的七美去,北海岸就有了!

走近點看一看,真的挺有那麼回事。

再走幾步,換個角度,就看的出來石滬的樣子了。

遠方有好多位釣友在釣魚,是不是也經過人工改造為石滬,太遠了看不出來。

另一個方向有個小小的凸起,根據Google map上的標記,這個位置是領海基點。

走近這些大石塊一看,這裡的海水十分清澈呀!

如果水裡有生物的話,可以看的一清二楚。可是怎麼沒有看到魚呢?

看不到魚,有點失望。
停留了一小段時間,氣溫越來越高,是時候該往回走了。

看到一大堆垃圾,做個簡單的紀錄。
至於垃圾那裡來的,真的無法判斷。

回首來時路,一路做紀錄…


在海邊的咖啡廳招牌,他們今年會再開張嗎?

從下方往上看,位置、景觀都不錯。
只是Google map上的負評令人十分卻步。

🗼 石門 富貴角公園、富貴角燈塔
離開麟山鼻後,接著來到附近的富貴角。富貴角是臺灣北海岸向海中凸出的幾個岬角之一,
因為位置最北,所以岬角的盡頭便是臺灣最北端。
與麟山鼻一樣,富貴角的形成也是因為火山爆發後熔岩入水冷卻而成,
所以一樣見的到風稜石,只是面積不若麟山鼻的大,距離也較遠。
雖然如此,但是可以見到麟山鼻見不到的景觀,也就是位在旁邊老梅沙灘上的石槽。
老梅石槽又稱綠石槽海岸,因為每年3~5月間大片海藻附著在石槽上,
放眼望去,綠意盎然,故而得名。
富貴角公園的步道位置較高,正好可以由上往下一眼看盡浮現於沙灘上的老梅石槽。
與直接走到老梅石槽所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視角,很值得一看。
在富貴角公園內的步道盡頭便是富貴角燈塔,
除了是臺灣本島位置最北的燈塔外,八角形黑白相間的外型相當搶眼。
在1896~1897(明治29~30)年興建燈塔的最初目的,
是為了方便架設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海底電纜及航路設備。
由於富貴角在秋、冬季節常出現濃霧的特殊地理環境及氣候,
因此在塔內附設「霧笛」,這是首次在台灣出現的航路標誌。
日治時期塔身原為八角形鐵造,在二戰期間毀損。
1962年改建為現今的八角形混凝土塔身。
開車來到富貴角,看到這個招牌就知道公園的入口到了。
從公園的入口步行到燈塔的距離大約1公里,需時15分鐘左右。

在入口外有一些停車格,但數量不多。
老狗停到對面的富貴角 風藝術營區外。

在公園入口附近的公告,有一些必須遵守的事,要留意一下。

開始沿步道往內走。

走個幾步就會見到這個指標。
家人說想先上洗手間,所以往公廁與老梅迷宮方向過去。

再走個幾步路,遠遠的就可以看到這個磚造物體。
這不是別的,是座有點年代感的人造迷宮…


老狗個人認為這座迷宮挺有時代感,於是拿起AcePro繞著它走了一圈,來段偽空拍影片。
就在下面這段影片的中段裡。
個人認為它象徵了1970~80年代官方對於風景區的構思。
「只要做個『什麼』在那裡,就可以吸引觀光人潮!」
要說當年的想法很單純,或只是拿來編預算做政績的名目,各位看倌自己思考。
但在過了好幾十年之後再來看這樣的設施,
有一種「想說些什麼,但想想還是算了…」的感覺。
好歹有好幾位長輩在這迷宮裡拍照拍的挺快樂的…


順著木棧道再往前走是洗手間,再往前走就到老梅沙灘了。
我們今天的目標之一是富貴角燈塔,
如果等會兒在步道上見到老梅沙灘「綠了」,那再開車過去也不會太遲。

回到步道主線上,繼續往前走就是無邊海景與風稜石。

轉頭就可以見到老梅沙灘。

近年來,老梅沙灘上最有名的就是這一大片看起來黑黑的石塊。
這是由石英砂、鐵砂、貝殼沙及少量礫石組成的「均質砂岩」。
表面均勻細緻,是一大塊完整而且獨立的灘岩。
在長期經過海浪、砂、礫石侵蝕後,形成壺穴及一條條的海蝕溝槽。
每年春季,這一大片灘岩上會長出褐藻類、瓣石蓴、緣管滸苔、石灰藻等藻類。
整個表面呈現翠色,是極為特殊的生態景觀。

在老梅沙灘上有好幾處灘岩露頭的地方。
因為本質為硬度較弱的砂岩,
所以才會被每年長達半年的東北季風風浪「刮」出一條修的凹槽來。

順著步道前行,可以從不同的視角見到這片灘岩,上面被「刮」出一條條的痕跡。
只可惜時間還沒到,生長於灘岩上的藻類還沒長滿,看不到它變成翠綠色的樣子。

老梅石槽的介紹牌,這裡所寫的火山岩應該有誤。
火山岩是質地均勻而堅硬的岩石,要被侵蝕出長條狀的凹槽不太可能。

在步道上邊走邊欣賞海景倒是挺不錯的,只是熱了點…



大概是季節還沒到,到訪老梅沙灘的遊人不多。

至於富貴角本體? 由火山爆發的熔岩冷却所形成,所以一樣會在岸邊見到黑色安山岩。

安山岩經過長期的風沙打磨後,形成照片中的多稜角石塊,就是所謂風稜石。
這裡的風稜石散步在海岸邊與海中。

繼續順著步道前行,慢慢的看的見燈塔了。

同時也離海岸邊的風稜石更近。
因為風稜石有稜有角,位在岸邊無疑最適合卡海漂物。
所以海岸邊看起來就像垃圾場,什麼寶物都有。

終於來到燈塔前方的平台。
這裡是非常適合留下影像,證明自己來過臺灣本島最北端的佐證。

在這裡可以見到一望無垠的海景。

另一邊則是海天一色下的燈塔。
老狗上次來富貴角燈塔已經是2012年的事。
那時燈塔還沒有開放,只能在這個位置和燈塔合照。

富貴角燈塔已經於2015年8月29日正式開放參觀,所以就繼續前行,進去看看了。

走到燈塔的大門口。

錄一段燈塔全區的影片。
至於燈塔本體及附屬建物內部當然不開放,所以繞不大的園區一圈。
有興趣看一看臺灣本島最北燈塔的話,可以看一看下面的影片。
黑白相間的八角形燈塔興建於1962年,到現在已經63年。
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去提文資審議?

富貴角燈塔的造型,除了六角形之外沒有太多特色,
但象徵的意義十分重大,因為這裡是臺灣本島四極點之一。
其實第一代富貴角燈塔在1896~1897(明治29~30)年間興建。
是日本殖民臺灣之後,在臺灣本島興建的第1座燈塔,後來在二戰期間被美軍炸毀。
1962年時改建為八角形混凝土塔,塔身漆上原初的條紋外觀,原因就是此地多濃霧。

在燈塔基座旁可以見到像這樣的掩體,不知道是不是日治時期遺留至今?
當年的「大日本帝國」奉行軍國主義,無時無刻不在備戰。
所以蓋燈塔時順便蓋軍事設施,不無可能。

這個不是防空洞,就是掩體之類的建築。
雖然前面提到推測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但是國軍也曾經使用富貴角燈塔一段時間。
或許是國軍建的也不一定。

在燈塔基座範圍外,可以看到海中有許多風稜石。
這個角度應該就是臺灣本島最北端了。

六角形的燈塔,轉到那個方向看,除了下方的門洞位置外,外觀幾乎都一樣。
照片中旁邊的鐵塔是1981年增設的電霧號。

燈塔的正面入口,下方有門洞。

在旁邊地上看到的小花。這裡天然環境惡劣,只有像這樣的植物可以生存。

另一個位置的掩體建築。
整座燈塔就像是個簡易碉堡。

除了燈塔外,旁邊還有辦公室及看守人的居住空間。

看到向外推的百頁窗,大門上方還有線條裝飾。
猜測這棟建築物也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
如果是近代的建築,幾乎看不到外推式百頁窗的使用。

燈塔裡面還有一部本島最北端的販賣機,忘了拍照有點可惜。
走出燈塔圍牆外,拍張全景紀念照。

參觀完燈塔順著原路往回走,一路用AcePro做紽時紀錄。
順著步道往回走,有幾處景點還不錯的地方,就隨手拍張照片,留在這裡。
這裡是很適合與燈塔合照的平台。

換個方向就會見到燈塔,可以用它當背景拍張紀念照。

海上的小船。拜今天天氣好之故,這種觀光漁船也就可以出港去了。

順著步道往回走,一路欣賞風景。

又來到可以清楚看到老梅沙灘的位置。

整片灘岩中最綠的區域,大概就是這裡了。

這一大片灘岩則是其次,只有一部分呈現綠色。
即然綠石槽還沒出現,我們就在3~4月間找個機會再訪吧!


🍜 石門 老梅 青春越南小吃館(新開幕)
走完富貴角燈塔公園步道,已經中午12點半。飢腸轆轆,附近又沒什麼可以用餐的地方。
所以老狗提議繞經附近的老梅市街,看看有什麼可以吃的。
於是就這麼巧的,遇上這家前幾天才開幕的,
由幾位來自越南新住民朋友經營的小吃店。
雖然接待客人的應對速度不那麼熟悉,但是口味可是很道地的越南口味。
希望下次再訪老梅時還能看的到他們。
剛開幕的店面,招牌非常新穎。
店門前正好有空間,於是就把阿塔停在這裡。

剛開幕1~2天,門前還有不少花藍、花盆。

店內主要料理區,負責料理的是2位越南小姐,國語講的還不錯的新住民。

店裡的菜單,當然也是新的。
即然是越南小吃店,當然大部分是越南的料理。
因為價格不高,所以一家人亂七八糟點了一堆。

除了越南料理特有的食材外,還有在臺灣很普遍的食材,部分放在冰櫃裡。

這一大桶是越南料理的精髓嗎? 老狗猜是。

等了一小段時間,點的料理開始上桌。
這一般是臺灣常見滷味,裡面有豬大腸與豬頭皮,口味都不錯。

前面那盤不夠吃,後來又加點的另一盤滷味,口味都不錯,不會太重鹹。

牛肉法國麵包,據說挺不錯的,不會太硬。


海鮮蕃茄麵,濃濃越南風味!

豬肉河粉, 一樣有著濃濃越南風味。

老狗點的滷肉飯,時光瞬間回到臺灣傳統風味。

牛肉湯,據說很好喝,就是少了主食的湯類。

海鮮湯,湯頭一級棒!

這個是全部的菜色中最沒特色的燙青菜。
應該像越南的炒青菜一樣,完整不切整株上桌!

🚪 石門 石門洞
離開青春越南小吃館後,我們往石門洞出發。路上問了家中的小子們,是不是有到過石門洞?
他們給老狗的回答竟然是「沒有」。
難道老狗從來沒帶他們到過石門洞?
也許吧! 因為石門洞在夏天是熱門景點,光要停車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既然如此,趁著這天天氣好到像初夏,但是停車不會像夏天一樣麻煩,不如就去走走吧!
石門洞顧名思義,就是一座石造的門洞。
只是這座門洞不是人造的,而是天然生成的。
石門洞在地形學上正式名稱為「海蝕拱門」,也就是由海水侵蝕而成的拱門。
緣於百萬年前大屯火山群噴發,堆積了厚厚的火山碎屑和熔岩。
之後在長期的海浪沖刷下堆積成為小山,又經地層擠壓裂出垂直的「節理」。
然而因為位在海邊,海浪長年拍打侵蝕,岩石順著節理崩解。
於是就由海蝕溝成為海蝕洞,再演變為海蝕門。
再加上臺灣島地層的抬升,這座海蝕門洞如今已高出海平面十幾公尺。
這樣奇特的地形,也就是北海岸的這個地方被命名為「石門」的原因。
看了這麼一段文字敍述,不如來看看老狗到訪時隨身錄下的影片吧!
可以看到除了這座孤立在海邊的石門洞外,
還有一處面積不大的貝殼沙灘,以及門外的藻礁潮池。
還有多年前人工建造,「俗擱有力」的小跨海拱橋…

石門洞的位置相當接近海岸,所以停車場只能蓋在靠近海岸的側邊。
從停車場下車後是綿延不斷的礁岩海岸。

雖然還是春冬之際,可是今天氣溫高的像夏天。
所以有少數幾位小朋友走進礁岩區觀察海中生物。
想走進這裡面去,沒有特殊裝備,大概先摔個四腳朝天…


至於像這位站在礁岩上的釣友,老狗實在搞不清楚他怎麼上去的?
如果一時之間腹痛如絞,那不就…


石門洞一帶是礁岸地形,但海岸的內側卻是沙灘。
雖然看起來很漂亮,但這可不是可以赤腳漫步的那種細白沙,
而是由細碎貝殼組成的貝殼沙。
應該都是被東北季風不知道從那裡搬來的吧!

遠方礁岩上有座拱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是景觀破壞者。
但老狗猜測這座人工造景橋應該在這裡非常多年了,
就把它當作景觀的一部分,紀念那個「一定要在天然景觀上加個東西」的年代。
或許許多遊客的父執軰都曾在這座橋上留下年輕時帥氣的身影。

在走到這座小橋的路上,可以看到礁石上長了不少藻類,裡面應該有許多小動物才對。

通往橋的水泥路,應該是和橋同一時期製作的吧?

還真的有小朋友走進這一大片藻類裡去觀察有些什麼生物。
可見很大膽、很放心的父母也是有的…


這裡的藻類生長良好,比起老梅石槽那裡好太多了…

一整片的翠綠,看起來就像地毯一樣的美麗,但也潛藏危機。

終於走到離橋近一點的位置。
其實這一路走來還真不好走,水泥只舖了一小段,之後就踩著岩石前行。
一路都要很小心,因為又溼又滑。

回頭一看,走了一段不短的距離,等會兒還要走回去…


這裡的海水清澈見底,在臺灣島沿岸可說非常難得。

這座拱橋是拍團體照的好場景。
回想年輕時,如果參加聯誼之類的活動,一群人都會在這樣的位置拍紀念照。
幾十年過去,現在的年輕人還會出門聯誼嗎?
還是交友軟體與線上遊戲取代了一切?

從拱橋上往回看,可以看到凸起的巨石,這就是石門洞了!
從這個角度看不到門洞,只能見到巨石。

這裡的藻類長的很茂盛,礁石上一片綠。

回到貝殼灘上,從另一個角度看看這片礁岩。
想必有著非常豐富的潮間帶生態。

在北觀處的介紹裡說這裡也有藻礁,至於在那裡就留著給遊人們觀察。
老狗今天不是來觀察潮間帶生態的,還是往石門洞移動吧!

來到門洞的前方,果然就是一座天然生成的石門。
這原本是一大塊由火山噴發的熔岩碎屑堆積而成的岩層。
在地殼抬昇作用與東北季風及夏季頻繁來襲的颱風合作之下,
岩層中較不緊密的部分被侵蝕,而後崩解,最後前後貫穿,形成天然拱門。

門洞的前方就是剛剛那一大片礁岩。
如果天氣不好或漲潮時,海浪是會沖到沙灘上的。


走近石門洞下方,就可以見到頭頂上的岩石是一層一層疊加而成的,就是所謂「沉積岩」。
「沉積岩」的各部位強度不同,如果比較「軟」的那部分就容易被風浪侵蝕。
在日積月累的海浪拍打下,這些較弱的位置被水流帶走。
中間堅硬的那幾層失去支撐,最後也跟著破損,於是形成中空的石門。
不像火成岩由熔岩冷却形成,是均質的結構,不容易發生局部被侵蝕的情況。

以前的人常常會為了「要做些什麼」才有存在感,而做了些什麼。
這面大理石匾額就很明顯的是因為這樣而出現的。
而題字者是何人? 有網友知道嗎?
他是1964年至1973年間的臺北縣第7任縣長,蘇清波先生。

在石門洞裡還有像這樣的海蝕洞,成因當然就是前述的那樣。

不知道何時還在門洞上興建了步道,可以走到上面去。
其實上面的景觀和下面的景觀應該差不多才對。

門洞的另一邊有另一面大理石匾額,一樣是為了「要做些什麼」才有存在感而出現的。
至於題字的黃杰是那位?
他在1962~1969年間任臺灣省政府第7任主席,所以才會有他的題字。

從面向公路這一面,就可以見到很像「門」的外觀。

門前另一側的視角。

在門旁還有這座石碑,站在這裡已經54年。
從前的人真的很愛刷存在感,不是嗎?

從門前步行數分鐘回到停車場,會不會發現這一大片的石桌石椅挺瞎的?
如果是豔陽高照的夏天,誰會坐在這裡休息呀?

臺灣的風景區,明明很有特色,但卻被這麼一堆無厘頭的「建設」搞的莫名奇妙。
難怪一談起國旅,只能




☕ 石門 洋荳子咖啡屋
離開石門洞後,老狗跟家人說帶他們去喝海景咖啡。
在台2線往東過了石門洞之後,沿路上面海的那一側有不少行動咖啡車。
不過老狗對這些咖啡車沒太大興趣,最大原因還是怕遇到雷。
與其要冒踩雷的風險,不如找一家開的比較久的咖啡店坐下來看海景。
所以我們來到了開幕超過20年的「洋荳子」。
這家咖啡店應該可以說是北海岸咖啡館的始祖。
老狗記得大概在2005年或2006年時,這家咖啡廳就已經在台2線旁。
當年在夏天可是非常熱門的景點咖啡館,
只要夏天假日經過,門前總是車水馬龍、門庭若市。
這次終於找到機會進門逛一逛,體驗一下「看海的日子」。

這裡的停車格位相當有限,只能停在旁邊台2線的路邊停車格。
如果是夏天來訪的話,對面好像有私人停車場可以使用。

台2線旁邊的海岸都是石頭。這裡就是知名的跳石海岸。

洋荳子咖啡是間沿著海岸線搭建的小屋,整間房子呈長條型,面海這一側拉的很長。

據說這裡原本是棟破舊的小屋,而現在的店主則是「金山海倫行動咖啡館」的老闆。
2004年在在北觀處風景區的輔導下,花了不少心思打造出這座希臘城堡
老屋被改造成具有愛情海色彩的濱海咖啡廳,然後接著成為熱門景點。
二十多年過去,咖啡館依舊在台2線旁,依然人氣滿滿,十分難得。

洋荳子咖啡館的大門。
回想起來,老狗應該是第二次造訪這裡。
第一次來訪時大約是2005或2006年,沒留下照片,有點可惜。

家人在老狗停車時找到戶外的座位後坐下來點餐,
能坐在海邊看海景是很幸運的。
這裡的飲品餐點價位,令老狗頗為出乎意料。
以週遭環境而言,這樣的價格真的很可以…

只是好吃與否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洋荳子的矮牆外就是跳石海岸,一整片的石頭海灘很壯觀呀!



看海這件事就交給AcePro來進行,來一段錄到沒電為止的縮時攝影吧!
家人點了這些飲料和鬆餅,等會兒來試試味道。

來到店面裡選點心。
看了一下冰櫃,甜點的種類並不多,就這幾種而已。
看看它們的價格,實在很可以呀!

洋荳子的賣點當然不是這些甜點,所以花俏的甜點不是重點。
經濟實惠的甜點配咖啡海景,才是長久經營之道!

蛋糕名字忘了,不過還算好吃!
重點是價格大約百元左右,以目前的物價搭配這裡的海景,真的不高。

等了一會兒,飲料們開始上桌。
女兒是抺茶控,來杯抺茶拿鐵($150)相當合理。
賣相不錯,好不好喝就要問當事人。

兒子點的70%可可($150),賣相一樣挺不錯。

老狗點的摩卡冰淇淋冰砂($230),賣相挺棒的。
喜歡甜食的朋友一定會喜歡,因為有很香濃的焦糖味。

老婆點的冰滴氣泡咖啡($220),賣相相當「優良」。
除了冰滴外還多了一顆冰球,很有視覺震撼力。

原來咖啡要這樣喝……


另外點的鬆餅($170),賣相和口感都是上乘,相當酥脆。

借用鄰座點的餐點,賣相挺棒的!

天氣好,咖啡廳的戶外區幾乎座無虛席。
我們也是等了一陣子才有靠海邊的位子可以坐下來。


至於室內區稍有空位,畢竟少了海景就差多了。
洋荳子的最大賣點當然還是無敵海景呀!

這道往屋頂的樓梯是許多人喜歡的拍照打卡點。

要離開之前,回頭看看洋荳子店門外,發現停的車已經不一樣了!
雖然這裡不算好停車,但是客人的翻桌率挺高的!
所以如果來訪時沒位子停,就稍稍等候一下吧!

這次分享的北海一周小旅行,就到這裡告一段落了!
歡迎中南部的朋友,待時序漸漸進入夏季,天氣較穩定後,再來安排個北海一日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