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內灣支線的竹東及內灣2站後,
剩下平溪支線及宜蘭線鐵路當中屬於新北市範圍內各站。
但是這項活動也即將在2023年1月結束。
不知道會不會像10年前一樣,戳章在活動結束後就被收回,
所以只好再利用週末趕一下進度。
宜蘭線鐵路東北角各站,因為卡在假日宜蘭人多車多的問題,利用週間剩餘年休假來處理。
而平溪線離家近一點,於是決定在星期六一大早搭公車,從菁桐開始造訪。
雖然一大早起床時發現依然下著雨,但也只好先衝了。
在平溪線上有菁桐車站、平溪車站及十分車站設有「鐵道旅行•幸福美好111」紀念章戳。
所以主要造訪的車站當然就是這3站。
但是老狗是從木柵搭公車去菁桐的,到達菁桐火車站前一定會步行經過菁桐老街。
而平溪線的班距大約50~60分鐘一班,
所以搭火車到達平溪之後,利用班次間的空檔繞一繞平溪老街,
以及未曾造訪過的平溪公園頂歷史建築群。
到達十分之後則會再看看好久未曾造訪的鐵道天燈街。
原本有打算去十分瀑布拍拍照,但天候太差就此作罷。
而DR1000型柴油客車的搭乘紀錄,
包括菁桐至平溪的4813次、平溪至十分的4815次,及離開十分的4817次,
一併紀錄在這篇文章當中。
住中南部的朋友要上來一次北部搭平溪線火車並不是那麼容易。
如果對這條支線鐵路覺得好奇的,
不妨花點時間來看看老狗在淒風苦雨中一路拍攝的照片。
坐在電腦、手機前面神遊也不錯呀!
§ 菁桐車站、菁桐老街
菁桐車站啟用於1929年,是平溪線的端點車站。日治時期,平溪線開闢的主要目的,就是位了運輸自沿線開採的煤礦。
而其中又以菁桐一帶的煤礦礦藏最為豐富。
1918年6月,顏雲年和藤田組組成了「臺北炭礦株式會社」,打算開採石底坑的煤礦。
但問題出在地形高低起伏,難以運輸,最後決定興建鐵路以連接宜蘭線鐵道,方便輸出煤礦。
1919年1月動工,但因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蕭條,導致藤田組退出。
之後顏雲年收購全部股份,加入新的投資伙伴。
這條運煤專用鐵路在1921年(大正10年)7月全線完工,是為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石底線。
1929年,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收購石底線,改名為「平溪線」。
菁桐車站在此時同步啟用,稱「菁桐坑」站。
。
菁桐車站站房本體為木造車站,以切妻造屋頂為其特徵,和風單坡屋簷設計。
正面入口部為不對稱的屋簷造型。屋頂鋪設日式棧瓦。
因平溪一帶長年多雨,屋頂常因長滿青苔而呈現綠色,
是這棟可愛的木造車站最醒目的特色。
但是現在青苔還沒長滿,或許再下幾個月的雨吧

老狗是搭公車到菁桐的,可能是下車鈴按的太晚,以致於司機在後一站才停車。
天氣不好,公車的車窗上都是霧氣,根本看不到車外。
然後一下車就是大雨,又有一段幾百公尺的路要走,真是…

看看雨中的景美溪上游吧!
現在河岸經過整頓了。

下車站的對面遠方是日式宿舍群,
在日治時期由臺陽礦業公司所建的招待所、宿舍建築。

因為晚了一咅下車,要走過橋才能回到平溪。
幾年不見,這座橋改建過了,旁邊多了寬廣的人行道,方便遊人玩賞河景。。

這河裡的水流好強呀!

走到菁桐這一側,遠方的天燈是天燈館,好像可以玩玩電子天燈。

因為雨下的不小,老狗的基本目標是蓋「鐵道旅行•幸福美好111」紀念章,
所以就直接往菁桐街上走進去。

週六早上8點多到,大部分的店家還在休息。
不知道是老街難得清閒,還是因為疫情加上下雨才這樣?

這座祈福亭已經很久了。
不知道在上面掛過竹牌的朋友,有沒有再回來看過自己掛的竹牌?

站在街道上可以看到月台。

從前可以直接走上去,但現在封起來了。
照片左側的大方塊是三層樓高的卸煤櫃。

另一邊是另一座卸煤櫃,上方是選洗煤場。
在停止採煤後,上方一直有業者經營咖啡屋。
老狗這次原本打算走到上面去看一看石底大斜坑,可是雨下這麼大,算了!

月台上的站名牌和其他地方的造型不一樣,有發現嗎?

空無一人的菁桐街道,
前方和右方的老屋很久了!

昔日採煤正盛時,這應該也是熱鬧的店面吧!

老屋前方這一大堆招牌,亂中有序。

個人覺得這個最有趣!

這棟三層樓老屋的另一面。
記得這裡是賣紀念品的,不知道有沒有變?

已經好久沒變的店面造型。

從外面大馬路走個幾步路就到車站。
菁桐老街真的很短,從頭到尾不到150公尺。

車站在近幾年曾整修,所以看起來還挺新的。

旁邊的人工造景,拍照打卡好地方,如果沒下大雨的話!

車站旁的庭院,帶點日式風格。

再往前走一小段,還有由臺鐵員工宿舍改建而來的菁桐礦業生活館。
由於菁桐附近有石底大斜坑等大型煤礦坑,因此在車站後方就有選洗煤場、整煤場等遺跡。

除了在短短的老街上吃吃喝喝外,菁桐礦業生活館是個可以了解史蹟,增長知識的場所。
可以逛一逛,不過要留意開放時間就是了。
老狗太早來,還沒開門。

穿過鐵道後上方就是選洗煤場、整煤場等遺跡。
應該有不少人就直接穿越鐵道往上走。

在洗整煤場上方有咖啡廳,老狗沒去過,很想去看看景觀如何?

外面也設了露天座位。

不過這裡有這支告示牌,還是不要視若無暏吧!
基本上,鐵道是不能任意穿越的。

往前走見到了水塔,是不是從前為了蒸氣火車而設?
水塔下方可以躲雨,休息一下下…

雨越下越大,從這裡折返,回車站去蓋章。

還沒開門的礦業生活館。
因為平溪多雨,牆上長滿植物變成了他們的特色。
菁桐礦業生活館自2005年1月就開幕營運,轉眼間18年了。

另一邊的牆邊有新設的造景。

回到車站外。
仔細看會見到屋頂已經有點綠了…
外牆的雨淋板為一長條形式,上方無押條,是英式雨淋板(又稱為南京下見板)。

車站外的雨遮,對於多雨的菁桐來說很重要,旅客可以在這裡收傘,走入站內。

車站門口地面上的標示,怕遊客不知道這是車站嗎?

雨遮環繞著車站的右側與門口前,從這裡走到洗手間比較不會淋到雨。

車站內側面對月台的方向也設有雨遮。

屋簷下造型特殊的排水管。

車站對側的大型卸煤櫃,火車頭拉著煤車,直接開到下方接煤。
可以想見當年開採煤礦時的盛況。

大雨中來到這裡,就是為了右邊那一個。
左邊的舊章就順便蓋一蓋吧!

車站內部分為2大部分,一邊是候車室,另一邊是售票口和辦公室。
住北部的朋友想看運作中的木造車站,大概要到菁桐才看的到了。

候車室的另一邊,上方的疏散圖應該歷史悠久。
座椅就直接設在牆上,和車站建築融為一體。

剪票口側。

木造剪票口。

剪票口的閘門,也是木造的。

候車室內的地面,更新過的馬賽克磁磚舖面。

在月台側,可以看到辦公室內的站長?

在月台側的雨遮下,除了有切換軌道的轉轍器外,還有2台落地秤。

這種機械式台秤,年輕一輩的應該很少見過吧!

秤上的銘牌,電話只有7碼。1998年之前的產物。

另一個台秤上的銘牌,字跡已經看不清楚。

月台上的路燈,具有古典造型。
不知道裡面是不是裝LED燈?

站在月台上可以看到洗選煤場的正面。
現在建築物似乎已改做其他用途,那天天氣好一點,老狗再去喝咖啡。
今天大雨下個不停,只想快上火車到下一站去…


看看離火車來的時間還有一小段,再走回街上去吧!
終於找到綠色的屋頂了,雖然只有一小部分。

貼在街上的導覽地圖,紅色的路徑是可以走走看看的。
不過雨下這麼大,等會兒火車到站就上車吧!
這些地方下次再說。

才剛走出車站,火車來了!

和平溪線一樣,都是DR1000型,長的像自強號的白鐵車廂。

走進車站上月台,還有另一位和老狗一樣要搭車嗎?
可是他手上拿著什麼東西,好大一圈?

菁桐站月台上的站名牌,怎麼和其他的站不一樣? 五角形的。

準備上車往下一站,先放上菁桐站的地圖。
▒ 菁桐→平溪 區間4813次 搭乘紀錄
這位先生一直往車頭移動,老狗也跟著往車頭移動,拍拍車頭的影像。反正這列車應該是老狗包了吧?

果不其然,上車後完全沒有看到其他人。

只有回頭看到這一位。
沒有他,車子不會動…


車門上方有平溪線的全線地圖。2014年起和深澳線直通營運。

很面熟的車體銘牌,因為上個星期才去內灣線搭過DR1000而已。

這次跑到駕駛座旁,看看司機是怎麼開火車的…

火車沒有方向盤耶……


在等著司機來開車的同時,回頭看看是不是繼續包車…


雨越下越大,列車開始移動。

錄一小段出菁桐站的影片紀錄:
車外的景物被大雨淋的看不清楚。

至於司機大哥呢?努力開車中。

在進平溪站之前錄了一小段平溪線的影片。
幾分鐘時間過去,平溪站到了。
其實也才1.7公里而已。

▒平溪車站、平溪老街
平溪車站與菁桐車站一樣在1929(昭和4)年啟用。不過現在的車站應該是改建過的水泥建築,直接緊臨第一月台,空間不大,配置簡單。
而且進出月台不一定要經過站房,沒設有剪票口,是比較特殊的地方。
站內有2座月台,但常用的只有第一月台,就是老狗站的地方。

月台上的站名牌,多了條綠色的橫線。

走進車站,「鐵道旅行•幸福美好111」紀念章和其他紀念章就設在售票口。

車站內的候車室,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嗎?
連四面牆壁都不完整。
這一面有木窗,旁邊有好大的開口,沒有門。

這一邊是售票口,加上景點地圖。

附近景點地圖。
老狗對那個「平溪公園頂歷史建築群」比較有興趣。
離車站也不會太遠,待會兒走過去看看好了!

這一面是剪票口加上佈告欄。
剪票口是木造的,和建築物外觀不太搭。

走出車站,看到遠方有好大的一面水牆。
這是傳說中的「平溪瀑布」。連日下雨,水量真大。

車站前面有個小小的平台,可以站在這裡拍張車站站房的照片。
話說回來,通往車站的道路是在照片左邊,也就是前面是河道。
這平台是搭在河道上的。

車站的側面,要說是大門也可以。
但是找不到門板就是了。
從這個方向看,應該會發現剪票口是裝飾品…


向後轉通往平溪老街,可能還是太早,店面全都沒開。

鐵路對面也有店家。
相對於十分而言,平溪的商業行為沒那麼興盛,偶而會看到有賣天燈的店家。

又看到這一面牌子,還是不要亂亂走的好!

從這裡走進去,十字形、高低起伏、稍有彎曲的街道就是老街了。
難得見到木造電桿,該做個記號嗎?


近幾年為了發展觀光,紅磚牆面上也要大做文章。

前面有座橋,夾雜在老房子之間。
平溪的平地面積小,基本上就是在河谷之間,住屋之間相當擁擠。

平溪橋,一座跨越三坑溪的小橋,不知道是橋先蓋還是房子先蓋的?

橋兩邊橋墩還保留。房子緊臨橋墩,很難想像這樣的光景。

另一邊寫著落成年代。民國68年,不算太老。

站在橋上抬頭一望,這是鐵路橋吧!
房子會離橋墩這麼近的原因,是房屋已經蓋到河道上,下面是懸空的…


橋的另一邊很明顯。

過橋後就看到跨在街道上方的鐵道。

這裡也有一面簡易地圖。基本上鐵路和街道的交叉點就是平溪街道中心點。

從鐵道下方向上看,很難得的經驗。
可以直接看到枕木,好像也只有這裡而已。

回頭看看交叉路口,平溪的市中心。
兩旁店面和菁桐一樣沒開,應該是時間太早吧?

換個方向看鐵路涵洞。
在這裡天天上演火車天上過,應該已經超過100年了吧?
比起臺灣其他的高架鐵道早了許多年。

▒平溪公園頂歷史建築群 【觀音巖、頌德碑、八仙洞、全臺最老郵筒】
平溪在日治時期為行政機關所在地,因此在附近設有步道、和平鐘、昭和橋等設施。。而鐵道旁這一帶的高地又劃為保安林,因此作為公園使用。
二戰期間,居民為躲避空襲而在山壁開鑿防空洞,
洞內四通八達,人員還可在內部休憩,存留至今成為很特殊的戰爭遺跡。
老狗沒到過這個地方,所以看到指標,立馬跟著它的指示前行。

爬了幾層樓梯,比鐵道高了。
如果時間對了的話,可以看到火車經過。
但是老狗剛剛才下火車,知道要等一陣子,雨越下越大,不等了。

在這裡拍火車角度挺不錯的,下次算好時間再來。

別的地方是楓紅,這裡是楓黃…

可惜呀!

看看地面,是黃的對吧!

再往上走個幾階,看到這一排山洞。
這就是防空洞呀!每個洞人都可以走進去。
經過這麼多年依然健在,令人咋舌…


最後面這2個稍小,但也是可以爬進去。

再往上走,見到通往吊橋和平安鐘的路標。
可是看到樓梯上的樹葉,再看看雨勢,還是算了…


轉個方向,回首來時路,就會知道現在雨有多大!


站在路標前可以鳥瞰整個平溪村,看起來就是泡在雨霧當中。
老狗撐了好久沒來蓋平溪線的章,就是不想在雨中跑行程。
沒想到怎麼躲都躲不掉,因為從9月以後,有空的假日幾乎都在下雨…


往回走可以到觀音巖,可以欣賞一側的河景。

另一邊就是剛剛的防空洞。

觀音巖前有座大平台,應該是人工蓋出來的。
一樣可以島瞰平溪村。

觀音巖,外觀看起來有一半「埋」在山坡裡。

廟門,金碧輝煌、光彩奪目…


往廟裡一看,觀世音萻薩呢? 在二樓啦!
一樓祀奉關聖帝君、天上聖母、清水祖師等眾多神明。

廟旁有面大石碑。
老狗忙著看石碑上寫什麼,結果忘了上二樓參拜觀音菩薩…


這面石碑是頌德碑。
是當地人感謝平溪庄庄長潘炳燭、顏雲年、顏國年等人開發平溪煤礦,
以及鋪設平溪線為平溪帶來繁榮而立。
1952(民國41)年,平溪鄉民代表會決議立此碑在觀音巖旁。
象徵民眾對這幾位當年礦業鉅子的紀念,同時代表當時的民意,
因而在2013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在頌德碑旁、即觀音巖旁有八仙洞。
老狗原本以為這也是日治時期防空洞,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是1983年開鑿。
問題是1983年時開挖這座山洞要做什麼用?

走進去看看。
會先遇到許願池,這裡也有觀音大士。

還有彌勒佛。

這山洞挺深的,而且還有燈光。
會不會當年是請挖礦坑的高手來施工的?

地面潮濕,和外界可能有相通。

在主洞(幹道)旁有側洞,裡面有水泥桌椅。
老狗認為這會不會是從前的人為了打麻將才挖的山洞?
只要知道警察在洞口,打麻將的人可以從另一邊「疏散」…


另一間也有水泥桌椅,還是方桌,方便打麻將。

再往前還有,也是方桌…
這樣可以開好幾桌…


另一邊果然有出口,還有鐵門可以擋一下下…


不鬼扯了,就山洞而已,這條老狗編出那麼多故事來…


回程錄了一小段影片,讓大家看看山洞裡的樣子!
走過八仙洞後,往下到了十字街的另一頭。
來張立體地圖。

地面上大大的篆體「郵」,應該不會不認識它吧?

沒錯,郵局到了。
看到全臺之最了嗎?

重點是它上面有鎖,而且還能把信投進去,是真的郵筒,不是變成裝飾品的古董。

旁邊2顆紀念章,順便蓋回家。

順著這條路又走回平溪市街,兩旁夾著蓋的超密的房子!

回到剛剛爬上去的地方。

回頭看看,上午10:00,店面全關…


過鐵道下方向左轉,準備走回車站。
因為下班往十分的車要來了。
可是在玻璃窗裡見到這位,看來是要討罐罐的!
隔著玻璃,愛莫能助,找奴才去吧!

這是往另一個方向的路,可以走到農會、衛生所。
下雨,火車又快來,下次再往這裡去了!

走個幾步路,回到鐵路旁。紀錄一下這幾年流行的拍照打卡用街景。

然後又遇上這2位。
平溪是貓國嗎? 不是猴硐才是?


回到車站了,今天除了老街,多逛了半個平溪公園頂歷史建築群。
沒逛完的,下次有空再續。

平溪公園頂歷史建築群的位置,就從「火車天上過」的旁邊爬上階梯就到了。
▒平溪→十分 區間4815次 搭乘紀錄
接下來當然是往十分去了!回到車站5分鐘後,火車來了,同樣是DR1000。

上車後往外拍月台上的站名牌。

大雨,外面風景看不太清楚。


然後停車了! 原來嶺腳站到了。最有名的應該是嶺腳瀑布吧!

車內幾乎沒乘客。

紀錄列車的銘牌。

然後,這是什麼站呀? 望古車站,此地舊名「亡礦坑」,同樣也有望古瀑布。

同車唯一一位同行的旅客。
一直到了十分站,再次上車時又遇見她,才知道她是日本人,一個人來玩的!

不久後,十分站到了。
好長的月台,怎麼只有一半有雨遮…


▒十分車站、十分天燈街
十分車站與平溪車站、菁桐車站一樣在1929(昭和4)年啟用,是現在平溪線上最大的車站。目前是平溪線上遊客進出最多的車站,也是唯一的列車交會站。
所以往菁桐或往瑞芳的列車,幾乎會同時到達十分站以辦理交會。
老狗剛到達時就很納悶列車為何不會立刻開走。
等到逛完天燈街回來等下一班車時,才發現原來是在等交會。
而交會時,十分站附近是沒有會移動的列車的。
因此在第二月台上下車的旅客可以在站務員的帶領下穿越鐵道。
在臺鐵是很少見的景像。
下車時發現從月台那頭走到有雨遮這頭,列車還在原地。
和其他站只停不到1分鐘完全不同。

走到車頭回頭拍照,才留意到對面還有一座月台。

雨下的不小,走進站房裡,先蓋章再說!

十分車站雖然是全平溪線最大站,可是站房一樣簡單。
就一大間候車室加一間售票兼辦公室。
候車室土內的空襲疏散圖,應該很久了吧!

售票口竟然設了2個窗口,可見偶而會有很多遊客,特別是外國人。
旁邊還有罐頭機一部,現在悠遊卡那麼方便,應該很少人會用它了吧!

候車室裡原本設有賣店,看樣子是耐不住疫情,收了!

在二月台上的站名牌。
這時雨下的正大,先躲一下吧!
反正平溪線的班距大約1小時。
十分就只有一條街,沒什麼好逛的…

1小時絕對夠用。

對面月台出現火車了!

火車進站。
原來這裡是在辦交會,老狗搭過來這班車要等另一方向的車進站,
再確認路線淨空後才會開出去。

因為十分車站沒有天橋,第二月台下車的旅客要由站務人員指揮跨越鐵道出站。

等到旅客都離開軌道了,老狗搭過來這班車才開出車站。

所以,往前一點看到的紅燈是火車司機專用。

在平溪的靜安吊橋,上次前年來玩有走過。

十分街道就沿著鐵路兩旁分布,短短一條大約300公尺。

兩旁的店面很多是賣天燈的。這算是除了飲食之外的文化產業吧?


天燈街差不多就到這裡,頂多再往上一點點。 從火車站起算到這裡約300公尺。

老狗對天燈沒什麼興趣,走到這裡就往回走了。

對面有樓仔厝咖啡,記得2年多以前有來造訪過一次!
請看紀錄:
十分玩貓賞火車、不厭亭賞美景、牡丹車站玩鐵道、蘭博看人文歷史 — 充實的新東北角一日遊路線

在路邊看到這張景點地圖。
十分最有名的當然還是十分瀑布,不過要到十分瀑布,用走的說實在有點遠。

逛不到20分鐘,回到十分車站躲雨去!
這座車就和平溪站一樣緊臨月台,出口從側面。
所以要上月台不一定需要經過站房…


沒有票當然還是要買票啦。
老狗回到售票口外的長木椅休息,順便看看這年頭電子票證盛行,還有誰會來買票。
然後就看到剛剛那位小姐…

等了半小時,下班車到站。離出站發車還有6分鐘…

十分車站和十分街的位置:
▒十分→??站 區間4817次 搭乘紀錄
火車進站,當然是準備上車去。不然雨好大,站月台上很容易被淋濕。

一上車,車內還是沒人,今天是要包幾次車呀…

坐火車上等交會吧!

不久後,進菁桐的火車到第二月台。
等到那邊的旅客下完車後,我們往瑞芳方向的列車出發。

雨依然很大,大到看不見窗外街景。

老狗繼續包車…


下一站大華,這裡最有名應該是壺穴吧?

開門30秒後,火車續往前行。
旁邊的基隆河河水湍急,畢竟下雨下了好多天了。
題外話,一個臺灣兩樣情。
北臺灣的人希望不要再下雨。
南臺灣的人希望趕快下雨,不然又要沒水用了!
在稅收超收之際,是不是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北水南運,解決全臺灣用水問題?


見到了鐵路的分叉點,應該是往宜蘭的那一邊。

窗外出現不完整的建築物,這究竟是什麼東西?

然後,到站了!
老狗莫名的就下車,而且月台上只有這一條狗…
難不成…完了…巴比Q了…下錯站?
這是什麼鬼地方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