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搭太魯閣號, 看到的廟很特別, 騎自行車的好處, 可以慢慢看,這邊看起來 有點像鳥居,可惜的是 鳥居是水泥做的 超醜的

有點怪怪的 石燈籠

你看看這兩隻石獅, 跟一般寺廟的石獅,長的不一樣

這就是一般可以看到的石獅,忠順廟--先查查是供俸哪一位神祇,資料來源:汐止市基層便民資訊服務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十七日電)台北縣汐止市忠順廟祭祀主神保儀大夫張巡,唐朝鄧州南陽人,博覽群書,通曉戰陣,身高七尺,滿面鬍鬚。由於民間信徒稱呼張巡為「尪公祖」,實際上是發音謬誤造成。廟方管理委員會最近發起「正名運動」,強調張巡為台灣北部的閩南安溪移民守護神,應該尊稱「安公祖」才合理。陳鐘農表示,文天祥的正氣歌裡面提到「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其中,「為張睢陽齒」,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壯和最慘烈的唐朝名將張巡和他驚天地泣鬼神的「睢陽保衛戰」。張巡在與安祿山戰役中,與許遠一起死守睢陽城,正氣歌就是描述張巡以寡敵眾,督軍時鬚張齒碎,保衛家園的忠義英勇精神。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慘敗,被迫割讓台灣。一八九五年,日本能久親王率領艘艦隊抵達台灣,自三貂角澳底登陸。日軍與能久親王曾駐紮於汐止忠順廟之遺址。日據時期稱「遺跡所」為「能久宮」。目前,從忠順廟外觀來看,神社已遭拆毀,改建為中國式廟宇,但廟宇周遭仍可看到當年的神社遺跡。中國與日本宗教風格的建物交雜著,日式的石燈座上還有日本天皇紀元及昭和年號的石刻。最有趣的是,在大殿中,可以看到保儀大夫的本尊與許多分身,提供出巡繞境祈福。資料來源:台北縣汐止國小忠順廟,中日戰爭後,台灣被割讓,日本派遣了能久親王率領部隊來台灣,當能久親王要進入台北前,他曾經在汐止駐足,住在蘇大老的大厝裡,所以蘇大老的房子就被稱為「能久宮」。光復後能久宮就變成了忠順廟。忠順廟目前仍然保存得非常完善,現在廟內供奉的就是神明保儀大夫—張巡。大同路要轉進忠順廟,還會經過「鳥居」,這座紅色的鳥居長久以來屹立不搖,就算歷經淹水也沒有倒塌,是汐止市內一個很明顯的地標。

終於了解了, 為何看起來是神社, 卻又是廟...

同時發表於 我的 愛立刻後記:1.那個水泥做的鳥居+ 四不像的石燈籠 看來挺令人難過的..2.石獅倒是不錯 原汁原味!相關資訊:地址: 台北縣汐止市公園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