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碇是淡蘭古道南路的中繼點,為商旅往來途徑,自古以來是交通要衝,因此很早即在石碇發展出市街。復以坪林等地盛產茶業,使得石碇街市日漸興盛,成為北臺灣三大茶市之一。而市區的發展也從中埔(就是現在的石碇西街),漸漸擴張到臨溪的內月仔(就是現在的石碇東街)。而臨溪的這段街市,因平地有限,因此發展出街道兩側建築物分別臨山、臨溪而建,而兩側建築間的街道上方被建築物覆蓋的特殊現象,分別稱之為吊腳樓與不見天街。雖然,由於鐵公路的開闢,石碇市集不僅榮景不再,還日漸沒落,成為山間的一個小村莊,但也因此很幸運的保留當年的特殊街市建築景觀。水能載舟,亦可覆舟,鐵公路建設可以使石碇沒落,也可以使石碇再興。隨著蔣渭水高速公路的通車,縮短從臺北市區到石碇的距離與時間。石碇的好山好水與特殊景觀,成了臺北人的後花園。就一起在夏日的午後,到石碇走走看看吧!

如果第一次到石碇老街,可以先到淡蘭藝文館參觀。這裡除了是藝文活動的展示中心,也可以提供石碇老街的導覽資訊。

出了淡蘭藝文館後,順著石碇東街的指標前行,經過豆腐店就會到達溪畔的「石碇之心」廣場,然後就可以進入不見天街了。

溪畔的「石碇之心」廣場,現在是咖啡雅座。

「石碇之心」廣場,其實就跨建在石碇溪的支流崩山溪上,站在這裡可以看到右邊一排房子蓋在溪邊護岸上,這就是俗稱的吊腳樓。

不見天街的入口。街道上方都被兩側的建築物所覆。

在街旁還有幾家賣菜的商店,應該說這條街也是附近居民採購民生用品的地點之一。

不見天街中最特殊的建築--石頭屋。

石頭屋並不是用石頭搭建的屋子,而是有一半搭建在山壁內。
換句話講,就是半穴居的意思。

走進屋子裡就會見到刻在山壁上的樓梯。可以利用此樓梯爬上二樓夾層。

石頭屋內還保留一些舊時的文物。例如木箱、燭台、石磨等。

石磨,是磨豆漿,做豆腐的嗎?石碇的豆腐是有名的名產。

石頭屋的另一個房間,從裝潢推測是作為餐廳用。左下方小門通往防空洞。

石頭屋內還有現代化的廚房,不過光看使用的磁磚,就可以推測也有好幾十年的歷史。

石頭屋內還有現代化的廚衛浴設備。

另一座通往二樓的樓梯,有一部分是開鑿山壁而來的。

通往防空洞的小門。

防空洞內的樣子,大概可以容納6~8人。

防空洞的小門,寬度僅容1人出入。

不見天街上的店家。其實不見天街並不是整條街都見不到天,有部分還是只有靠山一側有店面的。

不見天街中的藝術造景。

不見天街中的屋子外觀,青苔和牆壁的裂痕,形成特殊的花紋。

不見天街街尾的遠光打鐵店,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

目前打製鐵器已不像從前完全手工製,部分動作也改用機器執行,像打鐵就改用電動機器打了。

打鐡店旁就是不見天街的盡頭,轉到橋上就會看到街旁的崩山溪。

過橋後回頭一看,就會發現剛剛走過的街道,一旁的房子幾乎都蓋在溪上,下方只有小小的幾根柱子支撐。

順著溪畔新闢的步道前行,前方有座新建的虹橋,橋下還掛著四條布縵。
原來,在石碇,最早的產業是利用當地出產的天然植物大青,提煉出的藍色染料來染布。

這虹橋還有個挺詩情畫意的名字--「霧影虹橋」。橋旁有樓梯可以走到河床上戲水。

這位在溪畔守候多時,等待晚餐的出現。

崩山溪現在已經開發為戲水的場所,遊人可以走下河床去玩玩水,只是在山間小溪玩水要隨時留意上遊的天候。

從虹橋上,可以欣賞河床上的奇岩怪石。

再往前就走回到「石碇之心」廣場了。一旁的吊橋樓結構更為明顯。

「石碇之心」廣場,從下方橋墩的結構推斷,應該也是從舊時的橋樑改建而來的吧!

來幫吊橋樓拍個特寫。據說這些吊腳樓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有了,畫面中間的應該是那時的舊房子,而兩旁較新的房子應該是改建過的吧!只是這樣的房子,不知道耐不耐地震?

從「石碇之心」廣場往另一邊看,另一側的河岸也有吊腳樓。

走到這裡,也接近停車場的位置,就用這特殊的景觀來做個結束吧!
石碇是個離臺北市區不遠的小小聚落,空氣清新,綠意盎然,但遊人不多。
如果不想人擠人,不想跑太遠,又想出門去踏青,石碇的不見天街是個很合適的選擇。
如果還有時間的話,可以走到蔣渭水高速公路下方,去看看高速公路天上走的特殊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