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時間:每週三、週六及週日
上午 9:30 - 下午 4:30
免費參觀
中文導覽 每週六 下午 2:00 - 3:30 自由參加,無需預約。
台北捷運板南線及文湖線「南港展覽館」站5號出口轉乘公車205、306、620、645副、小1、小12(含區間)到胡適公園站下車。


人不多,十幾位左右。
導覽小姐告訴我們,歷史文物陳列館「開放博物館」網頁上,有精美的展品圖片,在非商業性使用下,可免費下載,歡迎多加利用。
那我就不客氣了,這篇文章有許多精美圖片,都是下載的。
商王武丁的馬車
研究所在河南安陽殷墟西北岡發掘的車馬坑
這是復原的商代馬車



前200年冬,劉邦親率大軍北上,卻在平城白登山被冒頓單于的三十萬精銳騎兵包圍七天七夜,最後劉邦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逃出重圍。
白登之圍後,西漢元氣大損,不得不採取和親懷柔政策維持與匈奴的關係。
經過漢文帝、漢景帝的六、七十年休養生息,西漢逐步進入鼎盛時期。
漢武帝即位後,不再甘於對匈奴低聲下氣,多方備戰,主動出擊,決心一雪前恥。
元光二年(前133年)開始對匈奴戰爭。經過數次戰爭,都大敗匈奴,匈奴北徙遁走漠北。
為了鞏固西北邊防,建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不僅築城設防,還移民屯田、興修水利、耕作備戰,戍卒和移民共同屯墾戍邊,居延即為中心地區。
居延長城周邊兵、民活動在漢代持續200多年。
1927年至1935年間,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主要由瑞典和中國組成),深入中國西北地區進行系列科學考查。
1931年,考察團團員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額濟納河下游附近的博羅松治,編號P9的漢代塢堡中,發現了346枚簡牘,此後沿河遺址,前前後後獲得兩漢木簡一萬餘枚。
由於這一帶屬漢代張掖郡的居延或肩水縣,出土簡牘被統稱為居延漢簡。
許多史學家、考古學家、檔案學家參加居延漢簡的整理、研究、詮釋。


本區即展出200餘支居延一帶出土的漢代簡牘。
這些簡牘文書,絕大部分為漢代邊塞上的屯戍檔案,一小部分是書籍、書信和私人信件等。



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漢簡中,木簡、墨跡及編繩保存都最完整的一份漢代簡冊。
內容是東漢和帝永元五年到七年,廣地侯官南部上報部內清點釜、磑、弩、箭等裝備的數量與狀況的報告書。





也有些文字是因為墨跡已滲入簡牘裡,誤以為是無字的漢簡。
但隨著科學儀器的進步,現在我們可以藉由紅外線儀器的幫助來辨識文字,經紅外線照射或掃描後,字跡清晰再現。




漢代的阿兵哥,在學寫字時,最常利用廢棄的簡牘,這些簡牘寫滿或寫錯,可用書刀削掉再寫。
從簡牘削下來,帶有字跡的薄片,稱為「削衣」。



人面桃符
根據考證,這些面貌兇惡的木人,很可能是漢人用來避惡鬼和凶邪的桃符。
木人下端尖銳,以便插在門戶上。
後來演變成春聯。

內閣大庫檔案
原為清宮「內閣大庫檔案」一部份,這批檔案在清末由於庫房損壞而被移出大庫,數易其主,最後在本所創始人傅斯年先生與陳寅恪先生的奔走下,以重金購入收藏。







三年一試,鄉試考中稱「舉人」。
鄉試後次年舉行會試,取中會試稱「貢士」。
接著進行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是排名考,不再淘汰考生。
分三甲排序
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二甲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通過殿試後就平步青雲了嗎?事實上僅有一甲前三名得以直接授官,
二、三甲進士仍須通過朝考,分任中央、地方各級職官。
科舉時代放榜,榜單會依文舉和武舉,分別張貼在東長安門和西長安門。
殿試揭曉的榜單以黃紙書寫,稱為金榜。
金榜又分大金榜和小金榜。
大金榜在東長安門張貼,金榜在東長安門外懸掛三天後繳回內閣。
小金榜是專門呈給皇帝看的。
中研院歷史文物館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小金榜(局部),有我們認識的人唷



現藏於本所的甲骨數量多達二萬五千多片,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





殷墟文化1928年到1937年間史語所在殷墟進行15次發掘,洹河以北的商王陵墓區有多座規模宏大的墓葬。
青銅人面:確定不是面具,但功能未詳。












東周時代指西周王室東遷洛陽(西元前771年)到秦王政征服六國(西元前221年)









一樓大廳,有一個居延漢簡留言區。
許多人在木簡留言。




本文同步發表於: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